《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在新的课改下,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导是必要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是学生自我体验,自主探索,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崔峦先生讲:“爱学习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学生厌学了,是我们教师的原因。我们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学生对学习兴趣和对你的情感。”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培植呵护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人际交往的最佳环境。
1、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激发自主探索欲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使学生的热情高涨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是自主的温床”。注意在课堂上进行感情投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捕捉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机会,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有自由表现的机会。和谐的课堂是自主的天地。
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辩、敢于且善于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求知,去探索,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从而敢于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点燃心灵开拓,创新的火花,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师生之间因友善而变得更加亲近,因亲近而变得无话不谈,因无话不谈而变得“不由自主”。友善关系的建立之日便是“不由自主”的到来之日。
2、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性,还应建立自由、安全、愉悦的学生关系。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分组操作实践时,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可以信赖的朋友为合作伙伴,在充分信任、安全自由的生生关系中进行探索。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力求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积极探导的氛围,让学生充分拥有试一试的机会,努力避免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在实际操作中,我鼓励学生敢于自我表现,要“敢问、乐问、多问”。给学生多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其自主探索,标新立异。当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即使是错误的我也先予以肯定,找到优点。然后再指出不当之处,提出努力方向。
二、寻求生动的、开放的、变化的“新颖”的课堂模式,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开放”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学生、课本三者之间的恒定关系,拓展“自主”的空间。“生动”就是要增加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和技巧性,一是要更多的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电脑、录音机等,刺激学生的感官,以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二是尽可能融入“情趣”,譬如说师生角色的互换,学生坐位转换等,以情趣调动情感,让情趣战胜理智,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冲动得到发泄。“生动”的课堂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润滑剂。“变化”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常教常新,有模式,但不模式化。
1、用诱惑、刺激的方法激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的机会,帮助和促成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造良好的氛围,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因此在教学中,不但注意面向全体,更应注意个体,让每个学生都有既不相同又不单一的智能侧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悬挂本区的地图,问学生:“你能利用手中的直尺和地图,判断茅庵小学到资中的距离吗?”有同学立即上来测量得出结论:是1.6厘米。我又请几位同学测量结果都是1.6厘米。我又问:“那么茅庵小学到资中只有1.6厘米吗?”并用手做了一下长度动作,由此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概念。同时让要知道实际距离,必须知道这幅地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随即引出“比例尺”的概念。这样学生由于带着问题和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因此能促使其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较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余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认识事物,鼓励学生去尝试、讨论,积极地参与探索。让他们想做想说,尽量地展示思维过程。
2、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参与意愿,促进自主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中的固然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学会自主发展,教师必须采取开放性教学。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要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勇于提出疑问,勇于挑战困难的习惯。“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教师应主动创设质疑情境,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自主发展,从而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因而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于将方法与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尽可能地鼓励他们去自主探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反映,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对提高教学效率有保证,也达到了《标准》所提出的“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要求。”
三、教给学习方法,适当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犹如教给学生寻找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居于学习的主体位置。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要尽量做到四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大脑,使他们会想敢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孩子主动地学,开展互相讨论,多向交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发的情感交流的环境,创造了平等宽松、民主、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参与寻找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联想、迁移,探索知识的内在的横向或纵向的联系,不断整理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能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数学。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一课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通过学习拼摆,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探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动手动脑,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剪刀等在课堂上剪拼,然后各小组交流推导公式的方法。有的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摆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有的则用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创新精神的培养,让他们发现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产生新观念。
四、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增强学习信心。
自信心是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等内在价值的情感体验。学生自信心强,就会自觉排除各种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遇到困难会自觉地思考,找方法,不退缩。
例如解决问题“女儿今年4岁,妈妈今年28岁,问几年以后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女儿的5陪?”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对学生有独到见解的要及时表扬;对回答有问题的学生及时鼓励,激励他们敢说、敢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超越。它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的那些反映规律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构建的过程中,使每个教学环节都成为学生发展智能的阶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论文作者:陈国美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1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自主论文; 资中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梯形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1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