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云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委党校
摘要: 公共安全事关公共利益。公共安全文化是建设公共安全网的前提所在。人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人防在公共安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防为根本,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公共安全文化。
关键词: 公共安全文化 人防 价值 路径
2015年5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第2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要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实现人员素质、设施保障、技术应用的整体协调。
公共安全网是运用系统思维、整体思维理念提出的一种全方位立体化、能够有效预防各种突发事件的周密的综合性应急组织或应急系统,包括思想观念、法律法规、设施设备等体系。公共安全文化是基于公共安全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有关安全的意识、观念、法律、制度、机制、精神等内容的总称,公共安全文化以崇尚公共、追求安全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因此,公共安全文化是建设公共安全网的前提,只有全社会基于公共利益,形成对公共安全的高度认知,树立安全理念,采取各种措施,规范行为,提高行为安全性,公共安全才能落到实处。
文化产生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同样,公共安全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人的行为的安全性,因此,人防在公共安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人防是立足人的思想意识和能力素质,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培训方式,增强人的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技能,包括在各种突发事件中自救、互救的能力。物防包括设施和技术两个方面,是指通过配备各种安全设施和研发、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有效防范各种不安全事件,减少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公共安全。
一、公共安全文化中人的价值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从价值定位看,人是公共安全文化的目标所在。公共安全文化的目标就是从人的生活出发,传播安全理念,保护人的健康安全,实现人的安居乐业、社会良好秩序和国家长治久安。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人所有的需要都是以生理需要为根基,而安全需要又是生理需要中的第一需要。没有安全就没有生存。人只有在获得确保生存的一定物质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存安全,远离死亡的危险。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的安全需要涵盖了更多的内容,既包含生存型安全需要,如食品安全问题,也包含一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带来的社会安全需要,如交通事故、生产事故等。因此,建设公共安全文化,打造公共安全网络的根本价值在于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其次,人是构建公共安全文化的主体所在。文化是人的产物,人是文化的创造主体,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文化的产生。在公共安全治理工作中,民众不仅是政府保护的对象,也是应对灾害的主体,是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因此,构建公共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防为根本。
人是物防和技防的载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人是具有一定实践能动性的主体。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都需要人来研发,都需要人来操作。人是公共安全工作所要依靠的根本主体力量。从管理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人既是管理的客体,人又是管理的主体。正是基于如何才能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管理学实现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进步,并产生了人本管理、权变管理、绩效管理、精细化管理、目标管理等多种管理理论。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技防和物防都无法实现其有效功用。
人是公共安全的实施者。罗伯特•希斯提出了“危机管理的4R模式”,即“减少、预备、反应、恢复”四个阶段,人防的价值在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均有体现。从其发生看,除去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类的事件以外,从根本上说,其他各种突发事件一定程度都是人行为的结果,各种不安全因素的预警、防范、应对都与人的行为直接相关。作为行为实施的主体,只有抓住人防这一关键,构建有效的人防体系,实现人行为的自律,才能形成公共安全第一道防线。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公共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安全理念和安全意识。从现实看,当前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因为人的安全意识淡薄,行动上才出现疏忽,从而导致一些悲剧发生。2015年10月8日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一名4岁男孩独自在电扶梯玩耍时被卷入电梯死亡,当时其母亲因事把一个四岁、对一切事物不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幼小的孩子独立留在站台-------上述案例足以引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正是太多人的思想疏忽导致了行为疏忽,才导致更多的悲剧的发生,这一切无不与人的行为直接相关。
按照组织行为理论,只有从人的行为这一关键主体、根本环节入手,推动人的变革,即人的态度、期望、认知和行为根本性变革,才能实现组织的变革。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贯穿组织发展方法的一条共同主线是设法带来组织人员内部或相互关系的改变[]。组织文化的变革带来价值观念的变革,进而引起行为的改变。建设公共安全网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况且从理论的角度,我们发现,防灾设施,包括物防和技防,永远都不可能达到完全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客观世界是不可预知,且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物防和技防应对的往往是适当程度的、发生频率较高的事故,因此,唯有抓住人这一关键,积极构建有效的人防体系,建设公共安全文化,增强人的危机意识,提高个体防范危机的相关技能,通过人的努力减少不安全因素,才是减少危机发生以至危机发生时候有效应对的防火墙。
从当今世界看,各种突发事件多发是各国共同面对的安全形势,各国正是以人为根本,从人的思想层面认识到这一现实,从实践层面积极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构建公共安全文化,实现了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维护了公共利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各国政府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研发,电子信息预警系统、卫星交感技术、数字分析技术等广泛应用于气象、地震、水文、海洋环境、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防火、生物灾害、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综合性预警网络,有效防范了事故灾难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依托互联网建立公共卫生预警体系,日本通过技术支持实现了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提前感知。2011年日本311地震发生后,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防范中心主管查尔斯·麦克里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日本先进的海啸预警防范系统在此次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他说:“如果没有对海啸知识方面的教育和预警系统,那么此次强震所引发的海啸,必使更多的人失去生命。”[]这一切都依赖于人对各种突发事件预警的高度重视的前提下,注重投入人力物力,运用先进技术,构建了科学理念为先导、先进技术为支撑、预警为第一关键环节的有效的公共安全网。
二、以人为本,构建有效的人防体系
(一)人防体系的构成
人防体系包括思想意识和能力素质两个方面,即思想防线和素质防线。思想防线方面包括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危机意识是一个人对所处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感知与评估意识。危机意识更多侧重个体对自身所处环境安全性的一种主观认知与评估。安全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个体行为安全性的一种认知意识。与危机意识相比,安全意识更多关注自身行为带来的安全评估与考量。例如,从个体看,人们选择到生态环境更为健康的环境居住,减少到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环境的活动,避开人群密集的地方,雨雪天气减少出行,选择步行多于坐电梯,正确使用燃气灶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个体安全意识较强的表现。从企业看,生产企业树立安全生产的理念,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与监管,注重强化工人的安全意识,通过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操作技能等等;从政府的角度,依法履行职能,对一些高危企业加强监管等等。
素质防线是指在建立思想防线的基础上,采用宣传、培训、演练等方式,对个体进行安全技能培训,提高个体生活和工作的安全度。如,火灾中正确的逃生方法、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正确乘坐电梯的方法、安全驾驶要求、不健康食品的鉴别等等。素质防线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并依法履行职责,依法加强管理,对相关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及时查处潜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确保各种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最大程度减少事故灾难的发生。
李杰斯特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不管对危机的警戒和准备是自发的,还是法律所要求的,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危机预防”。最有效的危机管理不在于危机的形成和爆发后的干预和补救,而在事前消除可能导致危机的各种可能性,从源头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只有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坚强的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建立有效的思想防线,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有可能注重工作生活中各种细节的安全性,防范危机、化解危机。
(二)构建有效人防体系的措施
1、强化人的意识,为人防体系奠定思想基础
公共安全归根结底是对生命的态度问题,体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重要的人文关怀,因此,全社会都要树立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只有人人时刻认识到生命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才会从内心形成行为自律的强大力量,构建起公共安全网的第一道防火墙。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人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信息处理后的产物,同样,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形成依赖于人们不断地感知与认知的基础上,累积有关危机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提高危机的认识,增强危机意识。因此,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构建公共安全为目标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倡导“自己所在的城市需要自己来守护”“自己的生命自己来守护”“我们的城市我们来守护”等公共安全理念,以浓厚的安全文化环境使人感知、认知危机信息,建设公共安全文化。
要通过学校教育、专题教育、展板、广告、案例警示、舆论引导等多种形式加强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重点区域的宣传,确保安全教育全覆盖。要建立社会安全意识评估体系,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针对我国即将进入汽车时代交通事故多发的现实,重点突出安全出行教育;针对当前我国转型时期的现实,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完善社情民意表达机制,释放社会压力,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安全事件诱因。
2、提高人的技能,为人防体系奠定技术支撑
人防要坚持提高忧患意识和提高应急能力相结合。坚持普及“自救优于互救,互救优于公救”的理念,通过培训、演示、演练等方式开展专业培训,提高人们的安全能力。一类是安全操作技能,如液化气安全使用方法、安全驾驶技术、健康知识、科学饮食、安全生产技能等;二类是基本应急技能,包括生活中的消防安全常识,例如,灭火器的正确使用、人工呼吸、止血、包扎等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地震火灾中正确的逃生方法等等。三类是提高专业救援队伍的专业素质,使其在灾难救助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加强基层信息员制度建设,并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基层信息员的信息收集、信息反馈以及危机预防的意识和能力,为构建起兜底式、全方位的公共安全网络奠定基础。
3、形成合力,提高人防的社会化水平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要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加强安全公益宣传,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一是形成组织合力。要在政府的主导下,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和各种演练活动,普及公共安全文化。二是形成群众参与合力。北京市朝阳区就是以“朝阳群众”为主体、由社区群众组成治安志愿者、党员巡逻队、专职巡逻队、义务巡逻队、治保积极分子五支队伍,共同织就一张公共安全网络,有效防范各种危机事件。三是形成网上网下合力。要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公共安全中,依托信息化技术,传播公共安全理念,扩大公共安全理念,引导社会舆论,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
作者简介:张福云(1969-),山东东阿人,工作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委党校,研究方向党建和文化相关问题。
1.张驰:浅析公共安全文化构建的意义,文化传播学研究,2011年1期。
2.洪毅:加强政社合作,推进公共安全治理,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年4月,4页,
3.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9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346页。
4.卓立筑:危机管理-新形势下公共危机预防与处置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216页。
论文作者:张福云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5
标签:公共安全论文; 人防论文; 文化论文; 危机论文; 理念论文; 安全意识论文; 体系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