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格局论文,中国人口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804(2000)04—0016—06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由于地域广阔、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复杂多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我国人口分布在不同地区间呈现显著的差异和空间分布规律,吸引了众多人口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1933年,我国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绘制了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即通过黑龙江省瑗珲(今黑河市)和云南的腾冲之间的连线可将中国分为东南、西北两大部分,东部为人口密集区,西部为人口稀疏区。近期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人口分布的格局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数据量非常庞大。因此,传统的人口数据处理方法已经难以完成数据处理任务,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诸多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以分县数据为基础的初步的全国人口信息系统,进而对全国(除台湾以外)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作一深入的探讨。
1.数据准备
通过地图扫描和数字化过程输入人口及其相关信息,在计算机中建立以空间信息为基础的人口数据库,这就是所谓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人口信息系统。它以计算机为基础, 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和管理人口数据,能够反映人口系统各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规律,能真正做到全面地揭示人口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本文利用微机平台建立了一个初步的中国人口信息系统,所使用的软件包括PC ARC/INFO、ArcView GIS和Visual FoxPro,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分县主要人口数据集》和《中国县界政区图》。通过地图数字化将中国分县政区底图输入计算机,底图的比例尺为1∶4000000。编码系统采用1998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所有的县及县级行政单元(如旗)都可以存储为单独的面状要素,并赋予惟一的一个编码。其余的县级区,主要是组成城市的区,由于其面积普遍较小(如北京市的市辖区),不能在同一比例尺地图上表示出来,故一般都要把相邻的所有市辖区合并成一个空间区域,并赋予惟一的一个编码。使用PC ARC/INFO对地图数据进行管理, 使用VisualFoxPro将分县人口总量数据输入计算机。人口密度是分析人口分布空间格局的重要指标。由于在地图数字化过程中,建立拓扑关系后,计算机可自动计算出县的面积等有关的空间度量,并存储在属性数据库中,经过地图投影转换后,将它们转变成对真实世界的测量。通过用人口总数除以面积,就可获得人口密度数据。
2.结果讨论
图1 中国人口密度的空间格局示意图
在人口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ArcView GIS 软件的制图功能得到了若干幅具有不同信息内容的人口密度分布图(见图1)。图1a 中人口密度在400人/km[2]的地区有黄淮海平原、两湖平原、四川盆地、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区,此外还有东西部的各大城市。东部除了海拔较高的地区如云贵高原、南岭山地、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人口较少外,平原地区的人口都在100人/km[2]以上。一般情况下,人类倾向选择那些气候条件良好、水源可靠、土地平坦肥沃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居留地,因为在这里用同样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人口易于聚集。由图1b可见,东部有1/2的地区人口密度在200~1000人/km[2] 之间。人口密度在0~10人/km[2]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这些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们即使能适应环境,生产力的发展也要受到限制,人口难以聚集。图1c突出反映了人口最聚集的地区是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及北京、沈阳等大城市。河流和铁路两侧人口集中分布,形成许多大的城镇。河西走廊人口密度为10~50人/km[2], 成为西部的一条人口发展走廊。人口密度50~100人/km[2]在西北零星分布,主要是伊犁河流域和塔里木河中游。东部有许多地区是我国工农业开发较早和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的工农业、福建沿海加工业都在全国位居前列。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了沿海开放政策,在东南沿海又形成了一连串新型城市,吸引了内地人口,致使东南沿海的人口更加聚集,如深圳过去只是一个小渔村,现在的人口密度已达2416人/km[2]。实践表明,优惠政策能刺激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水平的提高又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从各张人口密度分布图上也可清晰看到,我国各主要铁路沿线多为人口密集区,铁路终点和交叉点又多为人口密集的城镇。交通运输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交通线和交通枢纽对人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故沿岸都有大量的人口分布。西部广大干旱地区,有在祁连山高山降水及冰雪融水供给下工农业发达、人口较集中的河西走廊,有依靠黄河过境而发展起来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内陆河如伊犁河滋养之下形成的绿洲,这些地区人口密度都相对较高。图1d是根据1933年的中国人口密度图划分等级的,可以看出原来的人口密度等级区域一般都用更高的等级来表示了。人口密度0~1人/km[2] 以上的等级范围缩小得最厉害,25~50人/km[2]以上及400人/km[2]以上的地区范围有所扩大, 人口密度在150~250人/km[2] 以上的四川盆地和两湖平原及人口密度250~400人/km[2]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已上升为400人/km[ 2]以上。可见在这五十多年中,西部除了少数大中城市之外,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密度是从0~1人/km[2]上升至1~25人/km[2], 而东部由于人口基数本身就大,故增值量也很大。从以上的各张人口密度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有以下几大特点:
(1)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疏, 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别很大(表1)。东部人口密度一般为每平方千米219人,而西部绝大多数地区的人口密度小于10人/km[2]。东部县的面积一般都不超过1×10[4]km[ 2],而人口数却能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故人口密度都在每平方千米几百人甚至上千人。西部县的面积虽然广大,但人口数一般不超过十万人,人口密度自然也不可能很大,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东西部各县人口密度比较
县 名 面积 人口数
人口密度地理位置
(km[2])
(万人)
(人/km[2])
东
章丘县1694.90
94614 555.45山东省鲁中丘陵
项城县 949.70
99.231044.93河南省黄淮海平原
部
蓬溪县1925.12 119.13 618.82四川盆地
西
若羌县 197556.602.66
0.13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边缘东部
古浪县4730.54
32.35 68.39甘肃省河西走廊
部
治多县
80292.331.93
0.24青海省青藏高原
这种东密西疏的大的人口分布格局主要与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有关。古老的华夏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形成了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东晋、南北朝时,我国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大规模地向长江中下游、珠江、闽江流域的迁徙和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大发展,经济中心转向南方,大体上形成了我国人口东南多于西北的格局。解放后,政策调控或自发性的迁移活动促使河南、山东、四川、湖北等地人口向边疆或人口稀少的省区迁移,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有所改观。
(2)平原、盆地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稀少。 从各张人口密度分布图上也可以看到,东部的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皖中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江汉平原、四川盆地、关中平原、鄱阳湖平原为我国人口高度密集区,人口密度多在400人/km[2]以上,其中,上海市区的人口密度更高达26262人/km[2],在全国位居榜首。而广大的西北内陆人烟稀少,尤其是青藏高原、阿拉善高原、横断山一部分地区、天山南部地区人口十分稀少,人口密度多在3人/km[2]以下。人口密度是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由于我国地形西高东低,高原和高山大都分布在西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m, 人口分布最为稀少,海拔1000~2000m 的高原和盆地地区(除了严重缺水的荒漠地带)人口密度有所增加,而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及丘陵,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即使人口密集的东部地区,在平原周围的丘陵、山地,人口也相对稀少。在广大的西北地区,也有人口较密集的地区,这些地区多为水源条件好的河谷平原、冲洪积扇或绿洲地带。地形主要是通过气候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的,海拔高的地区气候比较干冷,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海拔500m以下的沿海平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交通便利、生产力水平高,适于人类居住。
(3)经济中心和重点资源开发区人口密集。 从人口密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密度大于1500人/km[2]的地区多为区域经济中心,如郑州市区的人口密度为1761.28人/km[2]。这些中心大都分布在农业化、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地区,并且绝大多数兼有行政中心的职能,我国最引人注目的人口高度密集区,也正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可见人口密集区与工农业发展水平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密集区关系
人口密集区经济中心 农业 工业
黄淮海地区 北京、天津、石华北粮食生产基地 机械、电子、石
家庄、济南、郑州油、化工
长江三角洲 上海、南京、杭州 长江三角洲粮食生 电子、通讯、汽
产基地车、石化、建材
成渝地区 成都、重庆
成都平原粮食生产
基地 能源、冶金
珠江三角洲
广州、深圳 珠江三角洲粮食生产 电子、汽车、建
基地
材
东南沿海区 各沿海开放城市
近海水养殖基地电子、通讯、 港
口、计算机
解放后,我国集中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一批重点资源开发区,如大庆、鞍山、乌海等,大量的人口迁移到这些地区以满足生产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些人口密集区,如乌海市区的人口密度达314人/km[2],而解放前这里的人口密度不足1人/km[2]。
3.1933至1990年人口分布格局的变迁
我们对1933年和1990年的中国人口密度图进行了要素的提取、合并,生成了两幅中国人口密度变迁图,通过比较两个时间段相同人口密度等值线的位移,进一步探讨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图2 中国人口密度的变迁示意图
图1a显示了人口密度为1人的等值线从1933年至1990 年的变动情况。东部人口密度为1人的等值线向西偏移,由平原向高原扩展, 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人口都有所增加。等值线普遍向西偏移了约661km,最大西移量达1304km。西北部人口密度大于1人/km[ 2]的区域原先零星分布在盆地和河流谷地,现在已连成一片。人口密度小于1人/km[2]的区域由国土的1/2缩至1/4,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阿拉善高原。经过57年的发展,我国人口总量增加迅猛,由1933年的4.59亿人猛增到1990年的11.34亿人, 增加了2.47倍多。30年代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东部,西部有广大的“无人区”,现在这种状况已经改变了许多。
图1b反映了人口密度为25人的等值线的变化情况。1933年之前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秦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农业发达区。到了1990年,东北三省的大部分地区、黄土高原的人口都增加到25人/km[2]以上。25人等值线由东南向西北偏移, 平均西移了大约171km。受地形条件的制约, 秦岭以南等值线位移量不大,秦岭以北的最大西移量可达641km。此外, 云贵高原的山区和红水谷地的人口也有很大发展。西部地广而人稀,除了少数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如伊犁河流域)和经济环境较好的各行政中心(如拉萨、和田)人口密度能达到25人/km[2]以上之外, 其它地区都不能与东部相比。总之,西部整体的自然、经济环境没有东部优越,故人口分布远远不及东部地区密集。
4.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具有历史继承性,是在几千年来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繁衍子孙后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1933~1990年,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总数由4亿多猛增到11亿, 可以说这段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在30年代的基础上,人口密度在1人/km[2]以上的区域边界平均向西扩大了约600km,25 人/km[2]的区域边界同样向西扩大了约100km,这都说明我国境内除了少数自然条件过于恶劣的地区之外,在一般自然条件下都已有人口分布。虽然西部的人口有所增加,但东多西少的格局并未改变,东部平均人口密度仍然是西部的20多倍。人口密度在360人/km[2]的地区几乎全部分布在东部。尽管西部也出现了一些人口密集区,但所占面积非常小,且集中在大中城市,如石河子市区的人口密度高达1000人/km[2], 而其附近各县的人口密度都在20人/km[2]以下。 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策导向,等等。其中自然环境又是其它因素的基础,但是决定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还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人口的聚集,同时人口的聚集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个地区如果只有好的自然环境而不能提供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如便利的交通、优惠的经济政策,该地区仍然无法吸引外地人口。西部有些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口难以聚集。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和西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西部的经济环境将会大大改善,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的差异将会逐渐缩小,我国的人口分布空间格局也将会有更大的改观。
收稿日期:1999—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