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成长的节奏--论初中思想道德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_课堂教学论文

让课堂充满成长的节奏--论初中思想道德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_课堂教学论文

让课堂充满生长的律动——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浅谈论文,思想品德论文,律动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评判依据。有效的动态生成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形态,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开放性、复杂性和创造性。有效的课堂生成,能激发师生双方的创造欲望和智慧潜能,促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从而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笔者拟结合教研实践,就如何有效达成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预设教学,促成课堂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过程,是教学的起点,也是促成课堂生成的首要条件。如果教师在课前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缺少对学情的正确分析,疏于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这样对课堂生成就会感到“底气不足”。当面对精彩纷呈的生成资源,就会手足无措,从而遭遇课堂教学的“滑铁卢”。笔者认为,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学定教,凸现预设的主体性。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以学定教”。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清晰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牢牢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以凸现教学预设的主体性和针对性,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顺学而导”,促成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传统的课堂强调教学设计的计划性和任务性,封闭性和确定性成了传统课堂的特征。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将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预设之内,生成也便无立锥之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不少教师预设过于精巧细密,学生只有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唯教师的问题为问题,唯教师的答案为答案,甚至一些开放性很强的问题,教师也非要按照自己的预设,投影显示出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来;学生所感受的只是现成的结论,失去了对教学内容的探究过程,课堂也便失去了动态生成的盎然生机。

事实上,教学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为此,教师必须具有渴望意料之外发生的开放心态,课前尽可能考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可能性,预设可能会发生的“意外”,为“生成”留有一定的余地。这样,当意外“不期而遇”时,我们才有可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课堂也会因“出轨”而精彩,因“出轨”而充满生长的律动。

二、开发生成资源,捕捉生成契机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各种观点产生碰撞,就会产生新的问题,激发师生双方的思维灵感,产生各种奇妙的思维火花,课堂也因此而真实,而生动,而精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学生中的生成资源,及时捕捉这种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

1.构建和谐课堂,促使学生自悟自得。

教学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汇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平等对话、寻求真理的历程。师生关系就其本质来说,应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而这一切均有赖于构建和谐民主的人文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主角。不论是在课堂时间的占有上,还是对知识的把握上,较多地由教师一人操纵,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正常健康的发展。试想,一个由教师主宰的课堂,学生在心理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时间上也容不得“插嘴”,师生、生生缺乏互动,还奢淡什么课堂生成?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调查、探究。同时,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的人文课堂里,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张扬,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潜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也藉此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促进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使课堂也不断处于动态生成之中。

2.留足生成时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随机变化的过程。就教学对象而言,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他们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教师无论再怎样精心准备,都难以穷尽课堂上的千变万化,它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就教学内容而言,相对稳定的内容总会受到变迁的时代的影响,每个人在解读教学内容时又都会受到此时此刻各种因素的制约。就教学方法而言,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既定模式,任何方法的运用都要与当时当地的情境相适应。课堂的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轨道有序进行。然而,时下有很多教师的教学是预设有余,生成不足:教学环节的设计面面俱到,甚至由谁来回答问题等细节都设计得天衣无缝,把教案写成实录的也大有人在,“此处有掌声”的预设也并不是笑谈。而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么是留有的时间很少,要么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惟恐乱了“预设”。当课堂关注的仅仅是一种形式,当形式可以代替内涵,又怎能引领学生真正去自主探究呢?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设定弹性目标,留足课堂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发现,多探究,引导学生真正“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组织实施人教版(下同)九年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内容时,设计了“互动问答”的教学环节。教师先抛出问题:曾有这样一首歌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一歌谣描述的是怎样的情景,你能用真实的事例加以说明吗?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提出问题,又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这里,教师只预设了互动问答的环节和大致时间,而留下了更多的课堂生成余地。

三、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把握课堂生成

课堂犹如战场,瞬息万变。这种流变状态的课堂时刻挑战着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时刻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它要求教师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不断变化的课堂情境,即时调整教学策略,随时调适教学行为,具备一种快速反应、随机应变的课堂驾驭能力。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展现自己的教育智慧的舞台。

首先,要多方汲取“营养”,增加知识储备。

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动态生成,决不是教师的信笔涂鸦,而是信手拈来;也不是刻意求工,而是水到渠成。其背后蕴涵的是教师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是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专业功底和教育实践经验等多种因素熔铸而成的“合金物”。

都说作为教师,给学生“一碗水”,而自己需要“一桶水”。而事实上,面对课堂上不期而至的生成性问题,教师的这“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何况这“一桶水”时间久远有可能变成“陈腐死水”。故教师应广泛涉猎有关知识,增加知识储备。这种知识储备,不但包括教育心理学理论,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还包括其他各种学科知识。特别是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知识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新名词、新知识层出不穷。所有这一切,决定了我们必须源源不断地给自己“注水”,不断提高自己这“一桶水”的容量和质量,使之汇成细水长流的源头活水,聚成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否则,我们在钻研教学内容时,就难以真正把握其精髓和内涵;我们在课堂上,也难以信手拈来,促成精彩的课堂生成。正所谓“居高”才能“临下”,“深入”才能“浅出”。

其次,要培养教育智慧,历练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师的教学对象,是许多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事前难以预料而且是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恰恰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

例如,在一次评优课上,有位教师在教学“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为了拓展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适时地提出:“一元钱官司”该不该打?岂料学生的表态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全班学生一致认为“一元钱官司”不该打。原以为会有一些学生认为不该打,但更多的学生会认为该打。眼看课堂即将陷入僵局,但这位老师灵机一动地说道:“现在全班同学作为反方辩手,我一个人作为正方辩手,特邀听课老师作评委,我们来展开一场辩论,怎么样?”此言一出,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

生1:为了一元钱去打官司,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是学生,就会影响上课,知识远比一元钱重要;如果是工人、农民,打官司的时间不如去上班、干活,这样一元钱早挣回来了!

师:这只能说明你关注的是打这一官司对自己的得失。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这场官司你打赢了,能起到打击违法的目的,让那些违法者收敛自己的违法行为,不再去坑害消费者,那么会有多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这种社会意义比起赚一元钱、上一堂课,哪个价值更大?更何况你打官司的过程也是一个参与实践和提高能力的过程。

生2:一元钱的商品,平时一般是不开发票的,你凭什么去打官司?再说,同样的商品多得是,商家要是赖着不认账’,你该怎么办?

师:这只能证明一元钱的官司你不会打而不是不该打。消费者购物索取发票,是发生消费纠纷时消费者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在平时购物时,我们消费者都应向商家索取凭证。

生3:有时,一元钱商品是地摊上买的,等你发现是假冒伪劣商品时,摊主早就搬家了,难道你去找他不成?

师:(笑)这位同学的回答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现在流动性很强的不法摊主还这么多的原因。因为他们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不仅能从中获取暴利,而且还没有人找其麻烦。(发言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其实,这正是我们学生作为消费者不会依法维权的表现之一。在这里,我要向消费者作一个友情提示:平时购物要到一些正规的、信誉好的大商场购买,不要贪图一时便宜或方便而到一些地摊等非正规购物场所购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开放活跃的,课堂会因此变得捉摸不定,意外也会随之而来。教师如果无视课堂的实际情况,一味地拘泥于预案不放,无疑会将自己置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可喜的是教师运用教学机智,从容应对课堂中的这种“意外”,以辩论为载体,引导学生逐渐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弄清了作为消费者应注意的问题,还巧妙地向学生介绍了投诉的几个要素,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掌握了投诉秘诀,实现了“巧妙生成”,使“意外”变成“精彩”。

四、加强有效引领,促进学生发展

动态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或预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得到了非预期的发展。但正如闪闪发光的并不都是金子一样,并不是说任何课堂生成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性发展。因为从性质上看,课堂生成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从效果上看,也存在有效和无效之别。有些教师由于对生成的认识不全面,实施的经验不足,也会出现诸多的生成误区。

例如,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诚信做人到永远”教学内容时,设计了“生活中的选择”这一教学环节。其中一个是:“网上,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与人交流的时候……”师生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课堂讨论。一位学生回答说:“网络世界本来就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因此用不着对网友说真话。”另一位学生站起来反驳说:“网络世界尽管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但我们也应讲究诚信,不能欺骗网友。”事实上,上网交流时,一方面我们应遵守网络规则和网络道德;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能轻易地将自己的真实资料透露给网友。遗憾的是教师对两位学生的回答未置可否,而是很快“切换”到另一教学内容。如果师生能花几分钟时间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教师加以积极的引导,不但能对学生的这一认识误区加以“纠偏”,还能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教学主题,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如果说学生是一泓智慧之泉,教师就是引领泉水之人;如果说学生是一眼创造之井,教师便是挖掘井水之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有效引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就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更是学习方向的导引者。对于课堂中的“出轨”事件,教师需要精导妙引,以免偏离价值观,扭曲学习的方向和实质,陷入生成误区。

钟启泉先生曾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朵奇葩。但这朵“奇葩”的茁壮成长,需要我们共同浇灌、悉心培育。惟其如此,才能使课堂真正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现的精彩。

标签:;  ;  ;  

让课堂充满成长的节奏--论初中思想道德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