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的探讨论文_李芬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的探讨论文_李芬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石马镇三星博爱小学,四川 绵阳 621025)

摘要:歌作为我国历史化的精髓,在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古诗作品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美育资源进行一番发掘、梳理,以便于我们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使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诗歌;美育;教学探讨

(一)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在于语言的音乐美。“诗”与“文”的形式差别就是“诗”强调音乐美,没有音乐美无以成诗。由于古诗在形成时是用来吟唱的,所以与音乐的关系特别密切。它对偶工整、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读起来上口,铿锵有力,听起来悦耳,从而产生了音乐美。

其次在于诗句中发出的声响美。在我国的经典古诗中,常能闻到泉水潺潺,鸟儿啁啾,雨声沥沥……因为作者常以音乐家的锐耳来捕捉、表现大自然的微妙音响,这就使诗具有了一种音响美。当我们读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朝发白帝城》)“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袁枚《所见》)“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时,猿声、歌声、钟声、鸟声不绝于耳,跳跃的音符不经意就流动成一股起伏的旋律。学生借用电影《城南旧事》里的曲子“长亭外,古道边”,为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配唱,童声齐唱,很有味道,曲与词的情绪也大体吻合。唱古诗词时还可以让学生边唱边自编动作,翩翩起舞。古诗新唱这种方法既追求古风古韵,又追求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心理并适合于广大少年儿童歌唱。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形式简单易行,容易为学生所模仿和接受,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的是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 :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中写了天门山和长江的雄奇秀丽,以简练的笔墨,表现长江的水势磅礴和天门山对峙的险要。首句用一个“断”字,得天门山峭而险;用一个“开”字,得水势湍急而汹涌。天门山的奇险、水势的壮阔绘形绘色,使人如身临其境。第二句的“流”、“回”两个动词也用得十分贴切。因“流”,方见水势浩荡,奔腾而过;因“回”,方见江水突然阻遏而激荡,回旋北上,急转直泻。三四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中国古典诗歌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多种多样完美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到唐代,近体诗的体式和技巧更臻于成熟和精致。无论律诗或绝句都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汉语的特点所构成的对偶、平仄和押韵,并没有成为诗的羁绊,而是营造一种与内容十分协调的韵律,使中国古典诗词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表现在它的朦胧性。如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重重佛寺,本来就给人以一种深邃的感觉,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在迷蒙的烟雨中,这就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南朝”二字,“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就特别容易引人进入那无边遐想。

(二)唤醒学生视觉 古诗中的画意美

我国古代诗人就常用自己的一双“绘画的眼睛”,从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性的角度去观察景物,使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绘画美。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时,要唤醒学生的视觉感受,敏锐的观察和发现诗中的色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诗人常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景物,唤起读者的色彩感觉,给人以绘画色彩美的享受。成语“诗情画意”,精要概括出诗画这两种艺术的不同特色: 诗主情,画重意。因此又有“抒情诗”和“写意画”的说法。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 :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翻开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是一副色彩美丽的山水画或花鸟人物图。

宋朝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在学习古典诗词时,让学生们合作完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再给图画题上一首相应的古典诗词能使诗之情与画之意交融在一起。笔者曾要求学生根据大诗人杜甫在杜甫草堂写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画一幅画。在四个人的小组里合作完成这项任务,一个同学认为另一个同学的翠柳画得不好看,因为翠柳的颜色没选对,没有表现出翠柳的鲜嫩欲滴。一个同学认为黄鹏在树上叫,嘴巴应该是张开的,因为它很高兴。在一笔一画中,学生们知道了,春天的翠柳是鲜绿欲滴的,春天的黄鹏是欢喜雀跃的,这是因为诗人终于回到了家乡,黄鹏、白鹭、船只、雪山无一不是令人欣喜的。

(三)引导学生成为审美主体 体验古诗中的意境美

意境属于我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袁行需先生认为:“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文学评论》)我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动态美,所谓“飞动”、“宛转”状,飞动之趣,即意境的动态美。即使写静的意境也常常通过动态来表现的。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注重动态美,多能产生传神的艺术效果。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此诗写出了瀑布的动态,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再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就描绘了一幅村童扑蝶图。儿童急走追蝶,蝶又飞入菜花,这不是静止的画面,也不是一瞥即逝的情景,而是持续进行的活动。它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充满了童趣。

如何使小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古诗词的意境中去呢?笔者认为,在古典诗词的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创造适宜的艺术氛围,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诗词环境下开展,引导学生成为审美主体,获得古典诗词审美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对古典诗词作品的鉴赏,通过创设情境,还原诗词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情感状态,使学生获得审美上的感受。

(四)引导学生诵读古诗 感悟诗歌情感美

中国古典诗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精练,在世界各国的诗歌中也是较为罕见的。中国优秀的诗人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体验,轻巧地凝聚于寥寥数十字中。诗和词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由于诗人所处的现实处境不同,心情不同,对自然界的大地山河、风花雪月、草木虫鱼等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可以说,每一篇诗词都是作者强烈个人主观性的体现。

古典诗词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创造性地了解诗人心声,把握诗词内涵。引导小学生把握古诗中的情感,实质上就是感悟自然的美、社会的真、人生的善。我们也可以说读诗就是接受善和爱的熏陶。在孟郊的《游子吟》中我们读到了深深的母爱,在陆游的《示儿》中我们读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激情。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此类古诗,那么我们的美育也就真正的落到了实处。

总之,古代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师应尽可能的据古诗的特点,引领学生进入古代诗歌这一神圣的艺术殿堂,让学生享受诗歌这一丰盛的美餐。

参考文献

[1]《论语》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1年版 )

[3]朱光潜:《诗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 年,第 1 版,

[4]《都市快报》(2003年3月).

论文作者:李芬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的探讨论文_李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