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高新技术扩散的特点及发展对策_总产值论文

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扩散特征与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高新技术论文,对策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5;F403.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高新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的技术基础上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能够为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技术。依据我国具体国情,目前将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和航空航天技术等高精尖技术和传统产业中的新工艺新技术统称为高新技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即高技术及其产业。为促进社会、经济等的全面进步和增长,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建设科学园已成为各国、各地方政府的主要发展战略。我国具有良好的科技基础,为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配合“863计划”和“火炬计划”, 目前已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长江三角洲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六个。苏州、无锡、常州3市12 县包括宜兴环保园在内的苏锡常火炬带,是我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加强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合作、推动高新技术发展和协调的第一个带状新模式。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杭为主体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它包括长江以北的扬州、泰州、南通;以南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湖州、嘉兴、杭州以及处于杭州湾以南的绍兴、宁波、舟山共15市及所辖74个外围县(市),土地面积99 530km[2], 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长江产业密集带组成的“T ”字型产业布局的结合部。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实现高速工业化的典型区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涌现了若干新兴工业化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则衍变成该区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和高度化,从而引导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

2 扩散特征

2.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间布局

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呈一个“Z ”字形带状区域(见附图),其轴线与三角洲高速干道和生产力布局主轴相重合。 南北长550km,沿线以平均30km的宽度拓展,总面积约16 500km[2], 占全区面积的16.6%,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区域。目前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向南北两翼扩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上海建成有西南面近虹桥机场的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嘉定民营科技城;江苏则依托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苏州工业园为龙头,带动长江沿岸地区开发开放总体发展战略的实施,目前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主轴,沿江两岸为辐射走廊,其它地区不断培育新增长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浙江省则在依托浦东开发开放的同时,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港口城市、宁波保税区及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建成以杭州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2 高新技术扩散的空间圈层分析

在80年代以前,距离是影响高技术扩散的最主要因素,在长江三角洲具体表现为以上海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距离上海越远,辐射强度越弱,总体遵循距离衰减规律。80年代时,由于长江三角洲各地纷纷把技术进步的目光投向海外,所以区域内技术扩散处于本世纪最低水平。进入90年代,长江三角洲形成两大经济区。一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八个地级市,覆盖面积为7.5万km[2]的长江经济协作区;二是以南京为中心,南京、镇江、扬州在内的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与此相适应,高技术产业群又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南京为次中心的格局(见附图)。

附图 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科技位势、技术扩散圈层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示意图

据1996年科技进步水平监测综合评价结果,上海在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四项主层指标中均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在全国的总排序仅次于北京(见表1)。 且高新技术企业出口额占总产值的比重即外向度为29.21%,远高于南京和杭州。此外, 上海同时兼有次级中心地位,在上海经济协作区中,技术扩散仍然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以上海为中心,作苏州、杭州、无锡、常州四地的等距离线,通过定量分析可知,四地开发区总收入、总产值与其分别距上海的空间直线距离间呈负相关关系,两指标与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和-0.89。

表1

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在全国科技进步水平统计监测综合评价中的地位排序

区划 A B C D 总排序

沪2 2 3 1 2

苏6 7 4 7 5

15 17 9 510

A为科技进步基础;B为科技投入;C为科技产出;D为科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资料来源:全国科技进步综合评价课题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研究,统计研究,1998,(2).

两省一市中,浙江省的科技基础较为薄弱并与上海、江苏相比有较大差距,所以杭州在长江三角洲的科技次中心地位有待商榷。

2.3 高新技术产业的渗透

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渗透的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国际化趋势。其外化的一个表现便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三资企业密集,跨国公司众多,国际性技术合作频繁而收效显著;此外,技术贸易条件高度成熟。1996年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出口总额达到11.3264亿美元, 占全国同类指标的26.3%,其中又以上海、苏州、无锡三地总和占绝对优势地位。由于区位条件限制,南京的出口贸易额较小,所以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外关联度也可分为三个圈层:上海、苏州、无锡处于第一圈层;南京、常州处于第二圈层;杭州处于第三圈层。三角洲地区优厚的投资环境对外资吸引力较大,目前该区是外商对我国进行投资的主要集中地并且利用外资的效率极高。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进出口额等国民经济指标中,外资的贡献率可达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趋势同时也促使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从而能有效地实现对传统产品和技术的改造与创新。

作为长江流域的排头兵和全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一旦升级,以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逐步取代传统的劳动、原料密集型产业,不仅能使该区经济散发新的活力,而且能带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环节,目前这一过程在长江三角洲已有明显成效。如苏州,利用高新技术重点改造丝绸、纺织、轻工、机械等传统产业的六个项目,投资规模很大,总投资达3亿多美元, 平均每个项目超过5000万美元,改造后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基本与国际水平接轨。如二纺机河西分厂分别从德国、日本引进了动平衡仪和数控转塔冲床、数控折弯机等,改造后的产品达到了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振亚丝织厂振西分厂生产的仿真丝超油纤维、涤纶免浆丝等特种纤维;二纺机河西分厂生产的机电一体化高速化纤倍捻机和高速化纤络筒机等产品,均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有的已经可以替代进口。

3 扩散模式

3.1 扩散动因

如果说技术开发立项时的正确抉择是影响技术研究开发成效的关键因素,那么技术的空间扩散(Spacial Diffusion )就是开发成败与否的决定因素。一般而言,由于高技术本身高风险高收益并存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扩散的广度和深度,因此,高技术的扩散比一般性技术扩散缓慢。为了较好地利用技术扩散带动产业进步,有必要首先掌握高技术扩散的规律和特性。

高技术扩散与转移的动因通常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高技术产业的三个组成部分(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具备相对扩散的基础;(2)现代交通条件为高技术产业提供了异地协同组织、 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可能性;(3)伴随高技术产业集中, 园区土地容量有限,受昂贵的地价驱动,促使高技术产业作部分转移; (4)受廉价劳动力吸引,从园区转移出组装技术需要劳动力较多的生产厂;(5)与消费相结合,扩散部分元件、产品与下游产业组成联合体。

长江三角洲的高新技术扩散除遵循以上一般性动因外,还与上海和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有密切关系。上海的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等多方面的辐射是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发展和都市连绵区形成的重要动力源。它与这些城市的联系密切程度可用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加以衡量(见表2)。

表2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联系密切程度(1995年)[4]

城市指数(L) 城市 指数(L) 城市指数(L)

苏州 19.5

宁波

7.0 湖州 3.0

无锡 11.9

南通

6.1 镇江 1.6

杭州

8.6

南京

5.6 绍兴 1.5

嘉兴

7.1

常州

4.4 扬州 1.0

经济联系强度指数L=k[,j] * sqrt(p[,i] * v[,i] * p[,j] *v[,j])/D[,ij][2],其中,k[,j]=(v[,j]'/v[,j]+p[,j]'/p[,j]+t[,j]'/t[,j])/3;p[,i],p[,j]为i市与j市的人口;v[,i],v[,j]为i市与j市的GDP;t[,j]'为i市与j市的各项交通设施总分值;t[,j]为j市交通设施总分值;D[,ij]为i,j两市的直线距离;P[,j]'为j市非农人口;v[,j]'为j市非农产值。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三角洲北翼城市与上海的联系度高于南翼,而苏州与无锡又是与上海联系最紧密的城市。由于距离近,交通设施完善,因而上海对其辐射所受的阻力较小。杭州、嘉兴、宁波、南通、南京与上海的L值都大于5,处于与上海经济联系的第二层次,其中前四者均位于上海160km半径以内,南京由于城市规模较大,工业基础雄厚, 与上海存在产业、信息等上的互补性,所以L值也较大;只是因为自然、 交通条件(如南通、宁波至上海的通达性限制)等障碍,上述五市与上海的联系明显弱于苏锡二市。而常州、湖州、镇江因为受经济次级中心南京、杭州的吸引,所受上海的辐射强度更加薄弱,L值小于5。目前一般认为,常州是上海与南京辐射范围的分界点(见附图)。

3.2 扩散方式

对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动态分析后可以发现(见表3,表4),上海由于起步早,基础较扎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渐趋于稳定,所以总产值、总收入及出口总额等项指标的增长速度较其它新兴地区缓慢,但上海各项指标的绝对值仍有较大优势,且外向度也较高;苏州的总产值增幅较大,无锡在出口总额上的增幅则是惊人的(增长速度为491.9%)。依据经济周期理论,无锡、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还能保持长足发展;南京与杭州在外向型经济上较为薄弱,有待加强。

表3 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动态发展比较(1993 ~1996)

相对 上海南京常州无锡苏州杭州全区

指标 总计

A/% 10.70 130.9084.5 132.20 179.10 128.90 68.40

B/%

8.30 100.80

90.00 126.20 114.30 114.60 54.40

C/% 63.70

69.70 154.30 461.90 199.50 122.20 123.00

D/% 29.216.54

21.24

57.05

17.633.94 -

A为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B为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C 为出口总额平均增长速度;D为1996年外向度=出口总额÷总产值

表4 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效益指标统计分析

指标

总产值 总收入

年份 1993

1994

1996199319941996

标准差

2.45

3.24

3.40

28.58

33.30

28.94

均值/亿元1.51

2.79

7.21

18.37

28.24

67.65

离差系数 0.62

0.86

2.120.640.852.33

指标 出口总额

年份

1993 1994 1996

标准差 0.27 0.50 1.58

均值/亿元 0.17 0.40 1.89

离差系数

0.64 0.79 1.20

就长江三角洲整体而言,三年来的效益指标增幅也远高于同期经济增幅。并且,总产值、总收入、出口总额三项指标的标准差与离差系数从1993年到1996年呈增加趋势,说明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加剧,地域差异日益显露。可根据区位商理论对长江三角洲各开发区进行区位排序(见表5)。

表5

长江三角洲六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区位商排序(1994年)

地区 A[,i]/%B[,i]/% 区位商(R=A[,i]/B[,i])

苏州19.60 6.30

3.11

南京16.80 13.20

1.27

上海53.30 57.90

0.92

杭州 4.40 9.30

0.47

无锡 3.30 7.30

0.45

常州 2.60 6.00

0.43

A[,i]为i市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六市同一指标比重(%);B[,i]为i市工业总产值占六市同一指标比重(%)。

以上海为中心的上海经济协作区内,苏州、杭州、无锡、常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商同样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四地相比较,苏州较其它三地呈大幅度的跳跃式发展;杭州等三市内部则呈梯级式发展。南京处于相对较为独立的层次。根据以上分析,苏州是六市中发展高新技术最具区位优势的区域。

4 对策措施

长江三角洲发展高新技术处于的软要素(区位要素、网络要素和综合发展要素)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

但与我国东部另外两大经济密集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带(环渤海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与环渤海经济区相比,智力密集度及智力基础略为逊色;与珠江三角洲相比,外向型地理区位又稍差(珠江三角洲紧邻我国最大的转口贸易中心、经济金融中心、国际大都市香港并与经济发达的澳门相接,接收信息能力、技术扩散程度及技术贸易条件较为成熟)。由于长江三角洲处于我国“T ”字形产业带的结合部,肩负的带动区域发展的任务最为艰巨。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技术扩散的力度有待加强。它的表现不仅仅是将传统产业向欠发达或落后地区转移,而且要带动这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及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长江三角洲如何扬长避短,借鉴其它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国外科学园建设经验,大力推进技术扩散,从而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首要的环节是决策部门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才能充分挖掘最佳软要素,实现大范围的技术扩散。

4.1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政府重要的经济行为。高技术产业的园区选址、R&D经费、税收、资金信贷、外贸经营、设备折旧、产品定价及人事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大多依靠政府的行为。宽松的政策法规是高科技技工贸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1)制定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 发展目标及具体措施,作好区位及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及园区合理规划。

(2)进一步增加高科技经费投入并改革旧的拨款方法, 充分依靠专家,实行多形式的横向联合等方式组织管理好有限的财力、物力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最好能设立专项资金。

(3)改革落后的科技体制,逐步破除条块分割, 建立技工贸一体化的高新技术地域网络开发系统。

(4)继续大力发展技术贸易,突破技术贸易“瓶颈”。

4.2 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制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目前,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结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长江三角洲应避免那种一哄而上的现象,发展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是该区的趋同产业,除此而外,精细化工等渗透新工艺新技术的传统产业是苏州的特色产业,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是常州的特色产业。作为全区而言,应重点发展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光电子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精细化工等六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新工艺新技术。浙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为薄弱,今后应重点建设以杭州为中心的开发区,形成移动通信设备、微电子器件、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和磁记录产品设备、电子电力、智能仪器仪表、功能膜技术及其应用产品、海洋生物资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此外,杭州还应加强高新技术扩散力度,逐步培育其在长江三角洲的科技次中心地位,促进浙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进程。

4.3 逐步加大技术扩散的力度

应通过六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带动南通、宜兴等产业密集带区域以外区域的发展并为高新技术孵化器和科学园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的扩散深度和广度与经济的扩散程度并不适应,今后应在了解其扩散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区内及区际间的双向合作与交流。同时,在引进外资及进行国际合作的过程中,要克服对外资的过分依赖并注意处理好引进与消化、保密与交流等几组关系,同时要对倾销等不公平竞争予以坚决抵制,从而实现高新技术所引导的多次创新及产业结构高级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收稿日期:1998—12—08

标签:;  ;  ;  ;  ;  ;  ;  ;  ;  ;  

长三角高新技术扩散的特点及发展对策_总产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