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改精髓,提高育人成效论文_董学民 张红红

落实课改精髓,提高育人成效论文_董学民 张红红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潍水学校 261000

摘 要: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新课改的根本前提。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课堂教学,放大一些说,也可以说是教育,无非就是用学生喜欢或至少是可以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堂 教育 育人 成效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新课改的根本前提。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课堂教学,放大一些说,也可以说是教育,无非就是用学生喜欢或至少是可以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东西。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理清下列关系,不折不扣地落实课改精髓:

一、课堂是学生的,也是老师的。

之所以现在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因为过去老师在上课时多是既不关注学习内容是否是学生所需要的,也不关注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被学生所接受,基本上是依靠教师角色的权威、运用传统的方法完成学校交给自己的任务。而课改后部分教师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以“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名义进行放羊式教学。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把“讲授”与“灌输”等同并否定之。自主探究是对的,小组合作是好的,同时,教师的讲授也是不能丢的。教师除了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也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讲授者——在必要的时候,用恰当的方法。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锻炼思维,一定程度上也是学会交际、培养品质。课堂也是教师的——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由教师安排,并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干预。

二、课堂中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是没有多少之分的。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能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三、重视创设情境,渗透科学的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师生双向建构。其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创设能够引发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情境。教师的语言可以单独用来创设情境,语言又可以成为“用工具或现实来创设情境”过程中的辅助工具,如解释、提问等。应该指出的是,在现代教学中,语言作为直接的情境创设手段,更广泛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生”的情境需求中,如进一步的提出问题、进一步研究解决问题的情境创设、教学阶段的转换、教学内容的转换等,都必须用到语言描述。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后,教师要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分工、学习方式等。学习任务的延续、深入、转换,教师都应该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的语言来交待、提示;此外,还包括学自学生以后对学生的交流讨论进行组织、安排等。

四、多层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控。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必不可少。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向的把握给与调控。具体包括: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到面对学生的交流,抓住学生相关认知结论中的矛盾、问题,提出问题,引发争论或进一步读书;以及造势,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或结果,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方法进行反思等等,进行多层次的调控。

要通过多层次的调控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但并不等于老师就没用了,撒手不管了,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成为整个课堂看不见的“抓手”, 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不偏离轨道,要保证整个课堂是有序的、有效的。这就要求老师的能力要更进一步增强,要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要能解决学生提出的、发现的各种问题、难题,要能更有效地调节控制课堂。

五、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正确及时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的学习活动和结果总要得到评价,才能产生相应的体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要的“工作”。对学生的评价具体包括目标的完成情况、学习方法、过程以及各种学习品质等。评价应该是积极的——能引发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及积极的态度的。要适度地对成绩给予表扬,引发自我激励;否定,不指向结果,而是指向其学习方法,提出疑问,进行商量,帮助其改进方法、求得正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在实践中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法带动教法。只要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落实课改精髓,就一定可以突破模式限制,打造出个性化课堂,提高育人成效。

论文作者:董学民 张红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7月总第2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  ;  ;  ;  ;  ;  ;  ;  

落实课改精髓,提高育人成效论文_董学民 张红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