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云南牟定675500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12月的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性别、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率居首位,占45%,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位于第2位,占25%;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0%;给药途径中,由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80.7%。结论:应继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和保障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药物监测;合理用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our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occurred, to guide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safet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64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s, according to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age, gender, way of drug varieties, dosage, adverse reactions involving organs and outcome were analyzed. Results: 64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h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antimicrobial drugs in the first place, accounted for 4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of TCM and located on the 2nd, accounted for 25%; Adverse reactions to injury is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the skin and attachment, accounting for 5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 Drug delivery ways, the most adverse reaction caused by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accounting for 80.7%. Conclusion: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work, in order to reduce or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an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medication.
【key words】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Drug monitoring. Rational drug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A
药品不良反应系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近些年来,随着药品种类、剂型、联合用药的不断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也越来越多,这不仅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反应药品安全性的重要信息来源,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因此,不良反应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寻求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方法,切实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药剂科对我院2014年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于我院药剂科2014年1月至12月收集到的临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64例。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情况、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性别与年龄 男性25例(39%),女性39例(61%),性别差异不大。各年龄段患者分布情况,年龄最小的1岁零10个月,最大的90岁,具体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2014年ADR报告各年龄段分布情况(例)
年龄(周岁)例数构成比(%)
0-15914.06
16-3069.38
31-501523.44
51-60710.94
≥602742.18
合计64100.00
2.2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14例,占21.87%;静脉给药50例,占78.13%,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高出口服药物。
2.3涉及药品品种分布 根据报告可知,64例ADR报告中涉及8个药品种类,药品种类及构成见表2.
表2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药品种类例数构成比(%)
抗感染药物2945.31
中药制剂1625
糖类、盐类及酸碱平衡调节药23.13
维生素类、微量元素与营养药57.81
解热镇痛药11.56
心血管系统药57.81
消化系统药46.25
子宫收缩药与引产药23.13
合计57100.00
2.4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3。
表3 涉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涉及器官/系统临床症状例数构成比(%)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皮疹、红斑、荨麻疹等3250
肠胃系统损害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1218.75
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损害血压升高、口干、多汗、胸闷、便秘812.5
心血管系统损害胸闷、心慌、心急、心律不齐1929.69
呼吸系统损害呼吸困难、喉痉挛、咳嗽34.69
用药部位损害注射部位皮疹、疼痛11.56
代谢和营养障碍胸痛、水肿、眶周水肿23.13
2.5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新的ADR报告4例,占总数的6.25%,严重的ADR报告1例,占总数的1.56%。
3.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药物的使用非常广泛 ,并且使用药物的种类也非常多,合并用药,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1]。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药物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这些反应就是通常所说的不良反应,通常是在正常用法以及治疗量时出现的,是药物所固有的,虽不能彻底消除,但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减少其发生。
在本次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对于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上多采取停药措施 ,而对于出现较严重过敏性休克等病例,临床上均给予立即对症处理 ,患者病情均好转或者痊愈,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临床用药的剂型很多,有片剂、胶囊、针剂等 ,在本次调查分析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用药途径占比例最大的是静脉滴注 ,所以说在药品给药途径中,用药滴注的针剂类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最高,为此要严格遵守静脉用药的适应证 ,能口服的就不要采用肌肉注射 ,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采用静脉给药 ,尽量减少静脉给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药品用法、用量应遵循药品说明书,如聚肌胞注射液肌注时应隔日一次,这样就可避免肌注部位损伤。
在本次调查分析中,发现抗生素在药物种类引起不良反应的机率最高 ,占 45.31%。但在我们临床中,常有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发生,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2],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患者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3],而在抗生素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又居多。抗菌药引起不良反应的症状主要是皮肤的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瘙痒等 ,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等。从以上可以看出,抗菌药的过度应用 ,会大大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 ,还会产生大量的耐药菌 ,使耐药菌群在体内迅速繁殖 ,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严格遵循抗菌药合理应用原则,避免过多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无指征的预防性用药等情况发生,从而减少抗菌药导致的不良反应。
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来说 ,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预防, 可以从最大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用药时注意 :①首先要了解患者对某些药物的过敏史 ;②注意老人、小儿等用药的不同;③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的用药 ,特别是妊娠前 3个月的用药特别注意导致畸形的药物 ;④对于肝病肾病导致患者使用导致肝肾功能不全的药物 ,要注意减量 ;⑤用药时,要合理联合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或者避免使毒性增加的药物联合 ;⑥对于新药的使用要慎重 ,用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⑦对于损害重要脏器的药物 ,要定期检查相关脏器的功能,出现损害时要注意减量或者停药。所以针对药品不良反应 ,在临床上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了利于提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24):120
[2]许正爱,刘艳荣 .静脉输液致药物不良反应80例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 ,2006,27(6):633.
[3]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论文作者:朱晓琴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8/6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药品论文; 药物论文; 发生论文; 报告论文; 给药论文; 静脉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下)2015年第1卷总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