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致力于构建和谐农村文化提高小康社会水平_海门论文

江苏省海门市致力于构建和谐农村文化提高小康社会水平_海门论文

江苏省海门市致力和谐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小康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门市论文,江苏省论文,文化建设论文,小康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一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奠基石,缺一不可。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好,也是解决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近年来,海门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五大工程之一,常抓不懈,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2008年3月,海门市顺利通过了江苏省小康社会的达标验收,成为长江以北第一家实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的县级市。

一、以阵地建设为重点,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力

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各项文化设施,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没有一个面积达标、功能齐全的文化阵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就是一句空话。

近年来,为了深入持久地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海门市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目前,全市100%的乡镇已建有符合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最大的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左右。文化活动中心建有绿色网吧、图书室、阅览室、排练室、健身房、棋牌室,是集青少年、老年活动中心、党员活动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海门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又提出:所有246个村都必须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上,具有行政管理、便民服务、文化活动等多种功能,是村级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内设单独的农家书屋(面积20平方米以上、藏书1000册、报纸杂志50种)。使之成为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精神家园”。据统计,到2007年共创建达标“农家书屋”已达121家,农家书屋普及率居南通市之首,在全省也处领先地位,如今海门农村,买书不出村,娱乐不出村,和谐氛围悄然形成。

二、以活动开展为关键,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感召力

一是组织开展全市性的大中型文化活动。几年来,海门市大力实施送戏下乡和乡戏进城工程,通过组织社区艺术节、农民艺术节、读书节、农民运动会,举办乡镇文艺调演、广场文艺演出月等活动,努力活跃群众性文化活动,激发农村群众学习和娱乐的热情。连续举办了近十年的“海门之夏”广场文艺演出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每届一般历时2个月,有300多个节目,3000多名演职员参与,献演近30场,观众近30万人次,场场爆满,高潮迭起,极大地丰富了群众夏日文化生活。近三年来,海门市政府专门下拨经费200多万元,由市文化局组织送戏下乡近百场、送电影下乡近千场、送书下乡30多万册。其中,2007年编创新戏两台,送戏123场,共投入资金141.36万元。各乡镇完成送电影2706场,送戏66场。

二是乡镇积极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全市各乡镇和村文化活动中心充分发挥作用,定期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比赛和展演活动,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海门镇中海村以文化中心为依托办起了农民公园、农民书场、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目前,在群众自发开展的农村文化活动中,该市拥有威风锣鼓、舞狮队、舞龙队、高跷队、京剧和海门山歌票友、民间吹奏乐队,以及收藏、棋牌、摄影、书画、歌词创作、音乐协会等文艺团队近百支,海门镇社区艺术团、三厂镇新东艺术团、四甲镇添乐艺术团等每年深入村镇和社区活动展演近千场次。这部分团队开展活动大多自筹资金,自编自演,热情高涨,成为一支支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通过他们的活动使农民得到先进文化陶冶,农村的民风乡风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该市的海门镇文化站,还作为南通市唯一的乡镇文化站,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江苏省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

三、以培育特色文化为导向,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命力

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窗口和品牌,是彰显当地文化实力和魅力之所在。海门市把抓好并培育当地的文化特色,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各种文化活动阵地开展的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经历了从点到面、从单一到系列、从节目化到经常化的发展过程。目前,类似山歌演唱、舞龙高跷、书画摄影、评弹说书、棋牌球类等活动和比赛项目,吸引了众多的男女老幼参加。四甲镇、包场镇多家大型超市每年利用暑期、节日等争相举办电影放映、歌手大赛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周边五六个乡镇的数万农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超市文化”现象。按照“一镇一品”的原则,培育了麒麟红木、四甲舞龙、三星绣品、余东京剧票友等特色文化品牌,先后命名表彰了两批、90多个特色文化乡镇、村、家庭及个人。

2006年获得“中国民族文化优秀品牌”称号的海门山歌,是海门市的一张名片,也是海门农村文化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家常菜”。近年来,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山歌会唱,众多农村青少年加入歌手行列,给山歌注入新的活力。市委宣传部、文化局、教育局把海门山歌送进了农村校园,成为乡镇校园文化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2006年,海门山歌入选江苏省政府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以海门山歌《淘米谣》改编的大型群体歌舞荣获亚艺节群文表演银奖,在2008年4月举行的第十三届海门金花节欢迎晚会以海门山歌为主,得到了各方嘉宾的一致好评。

四、以健全机制为根本,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推动力

一是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在乡镇、村财力有限而农村文化建设面广量大的情况下,海门市探索并形成了“财政拨一点,社会能人捐一点,共建单位资助一点,群众自愿掏一点”的多元投入建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市宣传文化部门和市农村供销系统配合,在建设新型农民服务中心的同时,引进文化服务的理念,使一批档次高、活动设施完备的文化活动阵地伴随农资超市、庄稼医院等特色服务一起诞生。为了发挥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优势,海门市组织了40多个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与村、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每年支持结对村、镇文化建设在100多万元,使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按照职能需要,配足、配好专职文化站工作人员,并且每年引进一批艺术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充实乡镇文化站,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组织海门山歌团、乡镇文化站长、农民文艺骨干到有关院校、以及各级文化部门进行系统学习或短期专业训练,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另外,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文化活动中最活跃、颇具号召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三是完善管理考核机制。海门市委、市政府每年都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对乡镇“三个文明”建设的综合考评内容。建立了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格局、活动设施配备、活动项目等的考核,确保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化、正常化。考核结果作为各乡镇和单位评先评优的前提条件,以此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同时加大奖励力度,近两年,市财政拨出100多,万元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先进乡镇和先进村加以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建设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的热情。

标签:;  ;  ;  ;  ;  ;  

江苏省海门市致力于构建和谐农村文化提高小康社会水平_海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