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国内出版界对国民阅读与人们视觉欣赏的变化趋势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等机构还专门组织力量对人们的阅读趋向进行大规模调研,应该说这些工作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如何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分析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视觉欣赏尤其是阅读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现代出版所造成的影响,并根据这种阅读趋向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出版界和读书界都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当前的一些流行文化现象特别是畅销书流行文化现象,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思考,就教于方家。
一、传统阅读到现代阅读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知识、重视读书的民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有一定身份的人进行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宁可逃荒要饭,也要供该子读书”,自古以来被视为每一个做父母的天职。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绵延不断而又独具特色的阅读文化。这种传统的阅读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传统阅读是以作者为中心的或者作者导向的。传统文人最重要的任务是读经、史、子、集,尤其是其中的经部,是每一个读书人必须熟读甚至需要背诵的。每一个书香门第的孩子从识字起就要开始读“四书五经”等圣贤书,理解并掌握圣人先哲们的“微言大义”,领会和体味他们的思想和精髓。在传统社会,出版者主要是二传手,读者能够发挥的空间也就是“我注六经”,由此衍生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考证与注疏、集成类出版物数量众多,连绵不断,典籍出版极为发达。
(2)传统阅读是小众化的。之所以说传统阅读是小众化的,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小众化,也就是说人们所阅读的主要是“经”、“典”,而“四书五经”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二是阅读内容的小众化。古人读书讲究细嚼慢咽,深耕细作。如果涉猎的是“闲书”,则不被看作正途。三是读书者人数的小众化。一般大众很难得到系统读书的机会,读书是一小部分有钱、有闲人的特权。如果从内容上看,传统阅读是“掘井式的”,对着某些“点”不断挖掘,不断纵向深入,一般而言,传统阅读对“面”是忽视的。
(3)传统阅读是安身立命之本。我国自古以来最推崇的是知书达理的人,知识分子总是以“道成于学而藏于书”自勉,大众总是以“积财千万,莫过读书”自励。在国人眼里,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济生,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体道求仁,可以治国平天下。读书成为安身立命之本,治国兴邦之道,被赋予了“形而上”的崇高使命和意义。
(4)传统阅读是他律的和被迫的。古人读书虽然也有“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者,但由于他们需要熟读经典,阅读的内容是事先安排好的,阅读者的任务就是不断吸收既定的内容,因此,读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身心痛苦的磨炼历程。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被奉为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要读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读书者心目中的榜样是: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孙敬好学闭门读书,不堪其睡,乃以绳悬发至屋梁。这种学习方式对精神和肉体都是一种痛苦和折磨。梁实秋在《读书苦?读书乐?》一文中曾说,早年的孩子没尝过打手板的滋味的大概不太多。“小学教室讲台桌子抽屉里通常藏有戒尺一条,古所谓榎檚,也就是竹板一块,打在手掌上其声清脆,感觉是又热又辣又麻又疼。”[1]书读到了这个份上,全没了读书的乐趣。
(5)传统阅读兼有功利指向和社会责任的二重性。古代学子千辛万苦读书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科举制度为读书人提供了一条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一旦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就意味着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美女佳丽,此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中国知识分子历来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读书要超越上述境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君子之学以美其身”、“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如此,读书最高尚的境界是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传统读书的功利性和社会责任感达到了有机结合。
(6)传统阅读是记忆导向型的。自古代至近代,教师都要求学生对所读内容要熟读、背诵,因此读书人以能大段背诵、有背功为荣。梁实秋说:“念背打三部曲,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法。”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电视剧《大宅门》中少年时的白景琦,顽皮淘气,难以管教,但遇到了一位能武能文的老师。其中表现这个老师之所以有学问的,就是他交给白景琦一本书,白景琦从任何一页翻起,他都能流利背诵,让不服管教的白景琦佩服得五体投地。传统阅读方式的典型代表是私塾式的教学、阅读方式。
传统阅读方式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阅读方式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主流。但随着西方工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潮流进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受到了冲击,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传统阅读方式转变到现代阅读方式。现代阅读方式是现代化、产业化的伴生物,其主要特点是:
(1)现代阅读是生产导向型的。现代阅读是与大工业的文化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因此它体现的是生产者主导倾向。现代出版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创作出版论。这一理论的首倡者日本出版家神机晴夫认为,现代出版是一个创作出版的过程。现代出版者要根据读者的需求,提出出版创意,再根据出版创意寻找合适的作者,告诉作者如何写作出适合读者需要的图书,和作者共同定稿,然后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推广,创造读者和需求。因此,出版者是创造者,作者要为出版者服务,根据生产者的意愿和需要来进行创作,所以说现代阅读是生产者导向型的。
(2)现代阅读产品的提供方式是批量生产或大规模定制的。现代阅读是建立在大工业的技术基础上的,因此它是以标准化、产业化和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把最具创造性的和最具个性特征的文化,也纳入到现代大工业循环系统,使其成为现代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像法兰克福学派所批评的那样,“文化成了文化工业”。它把各种各样的能体现个性化特色的文化统一到定制化、模式化的操作中去,形成某种生产模式;它在把文化定制化、模式化的同时,也把文化彻底商业化了,把文化的差异性、独创性和自由个性泯灭了,从而创造出可量身定做、可机械复制和批量生产的文化运作模式,如电影中的“好莱坞模式”,出版中的“兰登书屋模式”等等。因此,现代阅读是大众化的,一些畅销图书的销售量常常以百万计,这在传统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现代印刷技术为这种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定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3)现代阅读是一种基于内在需要的、以寻求知识和提高竞争能力为导向的阅读方式。在现代化过程中,资本、市场等把一切都纳入到残酷的竞争中去,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无情法则。这一法则把个人的能力要求提高到空前重要的地步,提高到关乎个人能否生存以及生存质量如何的高度。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获胜,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并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学习已成了现代人的内在的需要,成为人们生活和存在的状态。不断学习,追求新的知识,提升在社会中竞争的能力,成为现代阅读的内在驱动力。
(4)现代阅读所提供的是理性化、系统化的知识系统,因此它既强调纵向深入,也强调横向拓展。现代社会是建立在西方理性主义的基础上的。从培根、笛卡尔以来,理性主义一直居于西方社会思潮的主流和支配地位。理性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强调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性,企求建立一种理性化的知识体系来认识和把握规律,它既有追根求底的形而上学传统,也有对各种体系进行综合的“体系化”倾向。建立在理性化基础上的现代科学及其掌握方式,即阅读和学习方式,是立体化的,既要求传统阅读那样的“深刻”,也要求现代阅读那样的“广阔”。
(5)现代阅读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尽管现代阅读是基于内在需要的,但这种内在需要也是迫于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因此,在现代社会,学习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学习,更多地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为什么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即从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实用类图书如计算机、外语、管理和法律等持续受到市场的追捧,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阅读的功利性趋向还会不断强化。
(6)现代阅读是存储式的。现代知识体系不断以几何级数迅速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再像过去那样要求背诵几乎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膨胀和爆炸,使得对知识的归纳、分析和整理,即使知识条理化变得更加重要。因此,现代知识体系中特别强调文献的归类、整理功夫,学者们以能够迅速找到文献的“出处”为荣,学术论文和著作以“旁征博引”为傲,以能够恰当引用大量的文献为评判论著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现代阅读方式在整个20世纪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到了新世纪之交,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正在迅速崛起,并对整个社会产生强大的冲击,这种新的阅读方式就是后现代阅读方式。
二、后现代阅读欣赏方式的兴起
著名学者高宣扬在《后现代论》中指出:“作为一种表现时代精神的思想性范畴,‘后现代’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的精神状态、思想模式、品位模式和事物状态。”[2]近年来,现代网络技术的进步使传统阅读方式和现代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阅读方式具有了明显的后现代特征,从而也标志着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传统阅读和现代阅读相比,后现代阅读呈现出以下十大主要特征:
(1)后现代阅读是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后现代阅读所反映的是消费社会的特征,体现的是消费者主权的观念,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具有充分主体性的阅读方式。在后现代社会,要一切围绕读者或者消费者转,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为最高要求。读者不再是单纯的被动者,作者要考虑读者的阅读口味和阅读兴趣,考虑如何才能吸引读者、满足读者。出版者也失去了中心地位,他要把满足读者的需要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出发点。过去的作者为中心或者出版者为中心让位于读者为中心,需求决定了供给。过去一切围绕着作者转,现在变成了一切围绕着读者转,读者成了同心圆的圆心。这是阅读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
(2)后现代阅读是一种感性的、享受的阅读。罗兰·巴特宣称,从文本中获取快感是阅读的至高境界。而接受美学则从根本上否认文本的客观确定性,认为阅读是个召唤读者“填空”的过程。在后现代阅读者那里,人们注重的是当下的快乐,哪管天塌地陷,只管当下的享受。他们注重精神享受,但更看重物质的特别是肉体的享受,由此而衍生出一系列在各类排行榜上很叫座的图书:《第一次亲密的接触》、《零距离接触》、《我的野蛮女友》、《天亮以后说分手》、《感谢折磨你的人》等等。与此同时,也诞生了木子美的《遗情书》、卫慧的《上海宝贝》等以描写感性(或者干脆就是性)的满足为主要内容的图书。“下半身写作”是一种典型的后现AI写作作方式,在其代表人物沈浩波等人看来:“所谓下半身写作,指的是一种诗歌写作的贴肉状态,就是你写的诗与你的肉体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紧贴着的还是隔膜的?贴近肉体,呈现的将是一种带有原始、野蛮的本质力量的生命状态。”[3]他们所说的下半身写作,正是要“向身体无保留的回归,关注我们的肉身,关注我们的感官的最直接的感受,去掉遮蔽,去掉层层枷锁”。[3]所谓下半身写作,追求的是一种肉体的在场感,这意味着让人们的体验返回到本质的、原初的、动物性的肉体体验中去。在他们看来,“知识、文化、传统、诗意、抒情、哲理、思考、承担、使命、大师、经典、余味深长、回味无穷……这些属于上半身的词汇,与艺术无关,这些文人词典里的东西与具备当下性的先锋诗歌无关,让他们去当文人吧!让他们去当知识分子吧!我们是艺术家,和他们不是一回事”。[3]这是后现代阅读欣赏方式的一个典型特征。
(3)后现代阅读是一种是非线性的、跳跃式的、破碎的阅读。后现AI写作作方式所醉心的是语言文字的操作游戏,全然不顾作品是否有意义,它对传统和现代经典构成激烈的反叛:在叙事上,通常是“元叙述”或“元虚构”,讲究文体内部的情节、语言因素互相颠覆,互相拆解,没有终极意义和深度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分布。[4]这种写作方式强有力地破坏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拒不提供一个秩序井然、行为规范的整体化世界。它的叙述方式常常是不合逻辑的,因果链条是中断的,完全打乱了过去意义上的时空界限,由通常意义上的线性时间的叙述转为立体空间化叙述。2005年出版的余世言所编的《非常道》(副题为“1840-1999的中国话语”)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并刻意用了《非常道》这个书名。编者在后记中谈到该书的编写理念时说,孩子在学校里作文、表演,代圣人立言;类人孩在社会上作文、表演,代主义和问题立言。但这种代言的心智作为效果并不大,他们站在现代文明社会的碎片上,知识的污染蒙蔽了他们,知识的碎片教唆了他们,也切割了他们,使他们彼此对立,无能交流、调和、妥协和共处。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完全打破了传统读物从前至后的内在连缀的线性阅读规则,而呈全方位开放的立体阅读方式,正如该书在网上宣传时的广告词:“风吹哪页读哪页!”你可以从任何一页任何一则读起而并不影响单位阅读的完整性,真正达到了随心阅读的可能性。这是对传统阅读方式以及现代阅读方式的颠覆、解构、破坏和毁灭。
(4)后现代阅读是海量的、浏览性的浅阅读。如果说传统阅读重在“深入”,现代阅读既要求“深刻”,也要求“广阔”,那么后现代阅读有的仅是“广阔”,缺少了深度。它对知识的掌握是浮光掠影式的、表面的、肤浅的,但却是海量的。现代搜索引擎技术的高度发达为这种阅读提供了便利,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阅读兴趣,从网上找到无数相关的文章,获得海量的信息。但读者对这类文章的阅读不是细嚼慢咽的、品味式的,而是匆匆而过的、浏览式的。浅阅读是后现代阅读的重要特征。无论什么样的主题,大到宇宙星空,小到纳米微生物,国内国外,天灾人祸,饮食男女,只要你想得到的,你都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相关的大量信息。因此,如何给阅读者提供他们想要的信息,吸引他们的眼球,就成了“注意力经济”的重要支撑点。
(5)后现代阅读是调侃的、消解(解构)和颠覆传统的。后现代阅读藐视严肃的话题,调侃是他们最欣赏的语言表达方式。后现代阅读流行的是《大话西游》、《孙悟空是个好员工》、《水煮三国》、《诸葛亮日记》等等,要的是“戏说”,追求的是“无厘头”。后现代也是传统的颠覆者。在后现代欣赏者那里,传统的东西是不受欢迎的,英雄主义的时代结束了,传统的“偶像”变成了“呕吐的对象”。新偶像是传统的叛逆者。韩国可爱陶的小说《那小子真帅》中的男主人公智银圣,因其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以及长相一流、富有的家庭而成为无数少女疯狂崇拜的对象,成为天下独一无二的“King Card”(美少年)。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现代中学生耳熟能详的道具,如发短信、手机联系、改校服裙、唱卡拉OK等让青少年读者会心一笑的情节,在少年少女中造成非同凡响的效果,使他们为之癫狂。如果说《那小子真帅》中的智银圣仅仅以叛逆等成为令女孩倾心爱慕的“坏小子”的话,那么超级女生李宇春则以其性别中性或者“性别颠覆”,引得无数少男少女为之癫狂,李宇春眉宇间显露的是一种现代男孩的表象特征。《李宇春,真帅》中的“帅”字就表达了这种性别倒错,不用美丽,不用漂亮,而用形容男人的“帅”字,意味深长。
(6)后现代阅读是多元化的、时尚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几年前的《格调》、《瑞丽》、《时尚》等杂志之所以那么畅销和流行,就是因为它们适应了后现代阅读者追求时尚、崇尚变化的阅读口味,适应了一些白领化人士在不确定性中寻求快感的审美情趣。美国的禾林出版公司适应了这类读者的趣味,出版了大量的男女情爱时尚类图书,非常畅销,成为一家适应后现代阅读方式而成长发展的出版公司。近些年,魔幻文学和恐怖小说等的流行,一方面显示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同时也昭示着人们对不确定性和变数的热切关注。位列世界各大销售榜前列的都是像《哈利·波特》、《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鬼屋惊魂》、《耶稣裹尸布之谜》等等,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群魔乱舞的景象。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大众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虚幻解脱,是人类从内心深处对自身命运忧虑的表现。
(7)后现代阅读欣赏方式是我行我素、率性而为的,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审美模式。从传统阅读欣赏标准来看,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芙蓉姐姐那么火暴。有人认为,“芙蓉姐姐获封之日,中国后现代社会开始之时”,“后现代的无意义性在芙蓉姐姐的丰乳肥臀上绽放”。[5]我认为,芙蓉姐姐的火暴既表达了后现代无意义性的一面,同时它也表达了后现代对正统的消解。芙蓉姐姐是率性而为的,自我欣赏甚至是自恋的,她不管别人如何评判,我行我素。网上的一则评论表达了这种审美方式产生的原因:
“在芙蓉姐姐的广泛影响下,一个追求无意义性的粉丝族形成了。
他们和芙蓉姐姐其实在精神气质上非常近似,
他们早已接受八卦文明史的滋养,
他们从头到脚都是极限运动留下的烙印,
他们眼睛里充满网语的密码,
他们脸上挂着大话的神情。
他们早就在等待着这样一位姐姐型的精神领袖的出现,
好带领他们超越木子美的青春沼泽,
躲避流氓燕栖息的神秘小树林,
直接抵达他们要去的动感地带。”[5]
(8)后现代阅读是偷懒的、具有惰性的。近些年,国内外在教材开发理念上有一个巨大的突破,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或提供“学习包”。其基本思路就是为教师提供“一揽子”完全解决方案,把所有教学内容如教材、教案、教学课件、练习题、试题库、案例库、文献库等等都通过网络提供给教师。这些过去应该由老师来收集和提供的东西,需要花费老师很多心血才能取得的东西,要求出版者在网上都给予全面提供。教师现在所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把这些内容加以组装,也可以直接拿来在课堂上讲授,甚至连试卷都在网上给组装好了。在这种内容提供方式下,内容接受者在享受最大信息的同时,也在培养着懒惰,把自身的惰性特征发挥到了极致。
(9)后现代阅读是趣味指向型的。在这方面,王小波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旗帜鲜明地标榜自己追求有趣。他曾在多篇文章中,都谈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就是提供有趣的作品。“我总觉得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6]他在《红拂夜奔》的序中说:“这本书里将要谈到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但是不仅是我,大家都快要忘记有趣是什么了。”“有趣”甚至成了王小波的人生信念,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有趣性的一个典型出版现象就是所谓出版“读图时代”的到来。近几年来,朱德庸漫画、幾米漫画,以及前几年的《蔡志忠漫画系列》、《老照片》系列的畅销,都标志着出版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时代追求轻松有趣,它不求承载多少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在某种意义上看,它是对内容本位的颠覆。由于现代生活过于紧张,人们已没有耐心去处理高深的文字,所以“图说”代替了“言说”。“读图时代”的出版物打破了视觉上的沉闷,加上漫画本身丰富多彩的内容,轻松幽默的风格,更加直观和形象,因而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阅读趋向。图画代替文字并渐渐成为主流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解构,也反映后现代阅读和审美的要求。
(10)后现代阅读是交互的、互动的、对话式的。传统阅读和现代阅读都是单向度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界限分明。作者是传播源,读者是接受者,书报刊等是连接两者的传播媒介。在后现代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传播者和接受者、作者和读者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角色可以在瞬间互相转换,读者可以变成作者,作者亦可以变成读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你传我受,而是在网络上进行交谈、互动、对话,并时时实现角色变换。这种互动、对话的方式已经影响到中学新课标的制定。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6]等要求。双向互动成了后现代阅读区别于传统阅读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它最具魅力和优势的特征。
传统阅读推崇读万卷书,现代阅读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现代阅读则要“一览无余”、“一网打尽”,推崇的是“网行天下”。后现代阅读方式已经对现代出版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所谓的“出版危机”。近年来,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出现了世界性的危机,欧美图书出版界增长乏力,呈现低增长甚至负增长态势,日本则连续多年图书出版不景气,产生了所谓的“出版大崩溃”的悲观论调。我国图书出版业连续多年印刷册数止步不前,甚至出现下降,销售码洋、回款等等经济指标都不理想,形成所谓的“滞涨现象”。人们对这种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对其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的不是阅读的危机,而是传统阅读和现代阅读方式的危机。我们要正视阅读方式的变化趋势,客观分析这种变化给出版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推动出版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乃至后现代出版的转型。
三、阅读方式的变化与出版转型
我国社会现正处于三元结构并存的阶段。上述三种阅读形式与这种三元结构大体上有一种对应关系:传统阅读方式所体现的是农业社会的一些典型特征,现代阅读方式体现的是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而后现代阅读体现的是信息社会特别是网络社会的典型特征。没有信息的高度发达,没有网络社会的兴起,就不会形成后现代阅读方式。因此,当前我国现存的三种阅读欣赏方式——传统阅读、现代阅读和后现代阅读,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理由。但从趋势上看,传统阅读方式的影响力正日趋式微,现代阅读方式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但后现代阅读和欣赏方式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了出版产业的发展走向,促进了出版从现代出版向后现代网络出版的根本性转型,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正视。
应该看到,后现代阅读欣赏方式包含了很多与社会主导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对社会有一定负面效应的因素:它过分注重感性,注重享受,尤其是感官的快乐和享受,而不管这种感官的享受是否违反社会伦理,是否破坏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是否符合大众的利益,由此而走向品味庸俗、道德低下。为迎合这种感官快乐,出版界出版了一批格调低下甚至带有淫秽内容的出版物,遭到了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谴责。这类出版物的调侃风格,它对传统的消解和颠覆,它的随心而动和率性而为,它以追求个性、褒扬另类为时尚,在一定意义上也颠覆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打乱了社会正常的审美评价标准。它的趣味指向、追求直观等特征,因其过分追求“轻松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内容的忽视,从而也弱化了出版的最基本功能——信息内容的提供、传播和服务,以至于出现了很多“注水书”。近些年出版的低俗之风有蔓延之势,这不能不说与后现代阅读方式对人们的消极影响有关,这是我们在今后促进出版转型中所必须加以警惕和正确引导的,也是网络内容管理所要重点加以规范和治理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背景,它相对于传统以及现代阅读方式具有很多明显的优势,已经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态势,我们必须冷静分析、深入研究、因势利导、积极求变。
(1)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出版观念,树立“大出版”的理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管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不管运用什么样的媒体传播,出版的本质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它传播信息、传承文明、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没有变化。在网络社会,我们已经不能把出版仅仅局限于过去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网络传播也是出版的一种形式,那种认为随着网络的兴起,出版终结或出版崩溃的论调是没有根据的。现代网络为出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同时也为后现代阅读方式提供了最适合的载体。网络可以把图书、杂志、报纸、电视等媒体综合起来,把文字、声音、动态的图画融为一体,可以进行反复读、听、视,把原先的广播、电视等的功能融合进来,成为出版的一部分。网络出版大大扩展了出版的范围和边界,为适应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图文并茂、追求感官的享受提供了技术条件。
(2)后现代阅读所追求的信息的海量性,读者、作者、出版者等等之间的互动性,角色的相互转换性,只有通过网络出版这种方式才能实现,这就使得网络出版在传播方式以及出版功能上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网络出版把传统上分离的作者、出版者、销售者、读者融为一体,使他们的角色随时可以互相转换,从而彻底打破了原来意义上的纸质媒介的单向传导性,形成双向互动性。网络出版使得实体产品虚拟化,同时也使得虚拟产品实体化。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以有形实体 (如纸、磁盘等)为媒介,以物流为中心,而网络传播或网络出版则使图书、期刊、报纸等虚拟化,以信息流为中心,甚至摈弃了物流,而直接使物流与信息流合而为一,极大地压缩了出版时间,减少了信息传播流程和中间环节,方便了人们的阅读。网络出版使书、报、刊、广播、电视甚至远程教育、娱乐等融入网络出版,充分发挥了视听读一体化,信息的收集、整理、传播与检索,以及虚拟社区、娱乐、咨询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等功能,不仅扩展了出版的外延,同时也大大拓展了出版的功能。后现代阅读方式开创了一片出版新天地。
(3)现代网络出版的快速便捷性和海量存储性适应了后现代阅读的时尚性、多变性要求,这就使得出版既具有了传统图书等的历史纵向延续性特点,也具有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的横向延展性特点。它把时间上的历时性和空间上的延展性融为一体,突破了过去出版难以追踪当前热点和难以跨越国界的时空局限,使得阅读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阅读时间得到延伸,从而也提升了出版的影响力。
(4)后现代阅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由于人们在网络环境下的浅阅读和阅读的随意性、跳跃性,形成了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模式,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的眼球,提升作品的人气,就成为出版者(网络公司)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出版在达到了某个水平后,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网络出版充分体现了经济学上的“规模效应”。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使一个出版企业超高速增长。美国的亚马逊网站、中国的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等都是应后现代阅读方式而生的新型出版企业,都是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巨型企业,其膨胀的速度令人瞠目。
(5)就市场导向而言,只有后现代阅读以及网络出版才真正实现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所谓客户导向或读者导向。现代出版也强调客户导向,但因其与真正的客户(读者)之间有很多中间环节,因而它获得的客户信息是经过了很多环节的,甚至常常是扭曲的。而网络出版的出版者、中介、读者、作者处于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这就扭转了传统出版以信息传送者为主导的局面,使信息传送者、受众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双方的角色可以相互转化。网络出版的这一特点使得个性化的贴身服务成为可能。由于ICP、ISP在技术上(如Board Vision软件)能够跟踪用户行为,因而可以根据用户的阅读历史、阅读喜好和习惯来为其定制专门的个性化的“出版物”,使以顾客为核心的营销理念有了实现的现实性。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变化以及技术变化的趋势来调整出版方向,变革出版形式,促进出版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以主流价值观来引导一些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趣味,使它们朝着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从而承担起出版者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标签:后现代风格论文; 读图时代论文; 读书的意义论文; 读书论文; 文化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文学论文; 后现代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