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以食为天,都深知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为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老师们对孩子“一餐两点”的管理可谓煞费苦心,什么“光盘行动”,什么“值日生管理”都尝试过,但外在的激励似乎并不能改变孩子挑食、偏食的毛病。但一次不爱吃蘑菇的群体反应,却开辟了一条食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食育;体验研究;种植
一、故事缘起:不爱吃蘑菇
午餐时间,小班同学皱着眉头,将头凑在碗中,仔细地看着,指着蘑菇说:“这个白白的东西我不要吃,味道怪怪的。”大班同学听到了,笑着告诉小班同学:这是蘑菇,很有营养的。但还是有一些小朋友不要吃,都说蘑菇闻起来也是臭臭的。
每当有孩子出现不喜欢吃的现象,老师的心里就会着急,因为班内有很多孩子有挑食偏食的现象。虽然在老师语言的引导下,孩子们勉强着自己吃一丢丢不喜欢的食物,但从心理上是拒绝自己不喜欢的食物进口的。因此,对于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3-6岁是人的个性形成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故事展开:从不排斥自己的劳动果实
那么应该如何着手呢?这就离不开家长们的配合了。孩子挑食、偏食其实与家庭中父母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决定和家长们聊一聊挑食这件事。
1.困惑——能有什么招?
于是,老师将孩子们的对话一一描述在班级群里。马上,很多家长在群里开始交流:“老师,孩子在家也不要吃的,不管和他爸爸怎么哄他,他都坚决拒绝”。“我们家也不爱吃,但我们好像没太关注,也没怎么引导过她”。“我家不要吃蘑菇,所以家里很少买蘑菇”。“菌类是很有营养的,得想办法让孩子喜欢吃啊”。其他家长都觉得要让孩子们喜欢上吃蘑菇。老师就和家长说:据平时的观察,孩子们好像挺喜欢吃幼儿园班级自己种植的食物。班里种过茄子、土豆、洋葱,老师会带领着孩子们去认识、观察、记录,到收获的季节,孩子们会亲自去采摘。然后就在班级里现场煮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可高兴啦,还会互相讨论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有位孩子妈妈说:“对啊,我家儿子以前土豆不怎么喜欢吃的,自从老师上次煮了荞头土豆,他回家就嚷嚷着叫我煮呢,我觉得可以让孩子们亲自种植蘑菇啊。所以,孩子们有时挑食和偏食也是有原因的,我们家长是要值得反思的。”老师的做法提醒了家长的反思,孩子的行为都需要我们成人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下班后,老师不停地思考着由蘑菇引发的课程,应该如何根据孩子的需求和需要家长的配合进行呢?首先,自己先要了解蘑菇的一些特性和课程的设计, 查了很多的资料,也用尽脑汁课程中要有亲子合作、集体活动、孩子体验三大块进行,只有让孩子亲自体验的方式,才能让孩子真正从内心爱上每一种食物。
2.惊喜——野外一起寻菇
首先,在群里发起本周末由家长们带着孩子去野外寻菇。周一回到教室,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找到了树菇,你知道为什么叫树菇吗?”老师说为什么呢?小朋友说长在树上的菇就叫树菇,一大群孩子围在老师的身边,伸长着脖子要分享他们找到的树菇。
早操后,回到教室孩子们就聊开了,小班孩子兴奋地对中大班孩子说:哥哥姐姐,我和爸爸一起在山上找到了蘑菇呢。几个大班孩子聊得更是火热,老师便迎合着孩子们的兴趣,请了几个孩子分享野外寻菇的趣事。
图1 :野外寻菇趣事图
小班同学说:“我和妈妈去找蘑菇了,我们找到了,长在树上,白白的,妈妈说蘑菇营养好。”中班同学说:“老师,我和爸爸妈妈去东谷湖找了,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呢,爸爸说因为天气太风凉,蘑菇已经没了”确实,这几天,北风已经来了,天气转凉了。大班同学瞪大眼睛抢着说:“我和爸爸一起找到了毒蘑菇,它的名字叫鹅膏菌,毒蘑菇可是不能吃的”。说着,还要将鹅膏菌照片放到电视中,让小朋友看,小朋友都非常惊讶,讨论着说千万不能吃毒蘑菇。中班同学说:“蘑菇很难找的,要很仔细地找,我和爸爸在山上的草丛中找到的,不过只找到了一朵蘑菇呢,长在泥土上和草在一起。还找到了树菇,长在树上,爸爸说长在树上的蘑菇就叫树菇。”大班的同学说:“我和爸爸妈妈去山上找了,在草丛中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妈妈说蘑菇不喜欢太热和太冷,喜欢凉爽又潮湿的天气。后来,在一棵死掉的大树上找到了,颜色有点白白和黄黄的。回到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网上查了查,是叫树菇,”其他小朋友也说只找到了树菇,可惜的是现在寻找的时间有些过了,因为天气有些冷了,找不到不同的蘑菇种类了。
听着孩子们兴奋地说着自己找到蘑菇的小趣事,老师感到非常地惊喜,在野外寻菇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蘑菇喜欢的环境、知道了树菇,还会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连班里年龄最小的宝宝也会自信地述说,我想这次的野外寻菇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大自然就是活教材,通过家长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蘑菇的生长环境,发现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了孩子们对蘑菇的浓厚兴趣。
3.快乐——蘑菇成长记
后来,老师把野外寻菇带进了教室,预备让孩子们亲自来种植蘑菇,家长从种植蘑菇基地买来了蘑菇菌包。由于教室环境不太适宜种,所以小朋友都带回家种了。
在种植5天左右时,晚上在群里就看到和听到小朋友的蘑菇照片和语音,小朋友说:老师、小朋友,我的蘑菇长出来了,是粉色的。有的说是白色的,但形状还是看不出的。第二天,小朋友就将自己长出来的蘑菇菌包带到了教室给小朋友看,小朋友都非常地兴奋,围在蘑菇包边,开始仔细地观察,都纷纷开始交流:“我从来没见过粉色的蘑菇,它叫什么蘑菇呢?”“等它长大了,我们就可以查它的名字了”。“粉色的蘑菇真漂亮呀!这个可以吃吗?”“我的蘑菇什么时候才会长出来呢?”看着蘑菇成长的过程是重点,于是,老师问孩子们:“小朋友,蘑菇长出来了,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呢?把它们记录下来,大家就知道蘑菇长几天,就可以吃啦!”中大班孩子异口同声地说:“可以用画画的方式记录。那就可以拿着自己的记录本子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了。”同时老师在群里也和家长们说,将孩子观察蘑菇时的情景用照片拍下,同时要记录孩子们的发现和话语。有了家长们的配合,孩子们对蘑菇的成长就更加地期待了。
图2:蘑菇成长记录图
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孩子们在群里不断地喊着;“我的蘑菇长出来啦!”每天白天课余时间,一群群孩子总是离不开蘑菇的话题。后来蘑菇慢慢地长大了,大部分小朋友把自己的蘑菇包又带到了教室,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各自介绍着:我的蘑菇叫平菇,有的说叫粉菇,有的说叫秀珍菇、还有的说叫黄金菇……,孩子们拿着自己的记录本大胆地在集体面前分享着,家长们将孩子们的照片和话语记录都做成了画报展现在班级环境中。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地了解蘑菇,老师将各类的蘑菇采了一朵下来进行研究,小朋友试用手撕开蘑菇,细细长长的丝一条又一条,好像总也撕不完,这些长细丝就叫菌丝。后来通过了集体教学,让小朋友知道菌丝一般从落叶或朽木上汲取养分,吸够了养分,就长出了蘑菇,蘑菇上的孢子随风飘散,一旦落在养分充足的地方,孢子就会重新长成菌丝。原来,蘑菇的生长就像植物开花结果一样。
中大班孩子发现了很多的兴趣点,除了了解菌丝、蘑菇的营养价值外,孩子们不停地提出疑问:蘑菇成长中需要什么营养?毒蘑菇虽然不能食用,那么是有什么作用呢?等等一系列的发现要怎样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呢?所以,老师就感到对于课程深层设计活动的欠缺性。
三、圆满结局:爱吃蘑菇啦
又过了一星期,老师们在群里看到了小朋友在吃自己种的蘑菇,并听到孩子们的语音:老师、小朋友,我种的蘑菇可好吃啦!家长们反应小朋友吃着自己种的蘑菇都非常开心,有位孩子妈妈说:“我们家小子,终于将蘑菇送到自己的口中了,还说,蘑菇真好吃呀!”家长们都说孩子们由不喜欢吃蘑菇到喜欢吃蘑菇的过程中,看到了孩子们的兴趣、好奇、期盼、等待,到最后的愉快用餐,都非常地感动。
这是一次由饮食习惯引发的种植故事,让老师对孩子的饮食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要帮助儿童对饮食形成正确的认知。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认识食物的来源以及探究食物生长的过程来获得。他们对植物生长的过程了解得越多,对食物的情感就越浓厚,对食用该植物的喜爱之情也会与日俱增。
其次让孩子参与实践和体验。让孩子在亲手的种植过程中加深对健康、营养食品的了解,在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增进对健康、营养食品的认识和情感,从而克服挑食、偏食的坏习惯。
最后老师和家长还要以身作则,通过制作色香味俱全的健康食品,让孩子从感官上体会美感,还可以用游戏化的语言来引导,把健康饮食的好习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编成故事,引导孩子在情感上悦纳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食物。
参考文献
[1]邓勐.表扬让孩子神采飞扬[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3,(11):174-174,175.
论文作者:吴美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1
标签:蘑菇论文; 孩子们论文; 孩子论文; 老师论文; 小朋友论文; 自己的论文; 我和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