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应保持多高的增长速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增长速度论文,多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77(2004)06-007-02
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及环境
近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增长率连续保持在7%~8%的平稳水平上。1998—2002年,GDP增长率分别为7.8%、7.1%、8%、7.3%、8%,平均增长7.6%,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波幅仅为0.9个百分点。这几年经济的平稳运行表明中国在抵御国际经济和金融冲击以及克服国内需求不足的过程中,政府所采取的扩张性财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成效。而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现有下岗失业人员已超过1000万,每年新生1000万,农村还有2亿富余劳动力,生产力存在极大的浪费。同时我国地区和城乡差距很大: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1;上海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4000多美元,而贵州省人均只有300美元;2001年,我国东部11个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600美元,而西部12个省市区人均只有610美元。这些事实表明,仅仅保持7%~8%的经济增长水平,还不能有效地解决广大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和中西部等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问题,中国经济还存在很大的潜在增长空间。
二、怎样认识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
从经济理论角度讲,所谓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内,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在实现充分就业又不引发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国所能达到的可持续的最高经济增长率。在国际上,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确切地判定潜在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就中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正处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究竟是多少,还难以定量。现在,我们首先从中国劳动力就业状况入手,来分析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劳动力人口占世界总量的26%,这本来就是一个持久的就业压力。而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精简机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就业压力。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有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农业所释放出的庞大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们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入世”初期将形成的对农业等产业的就业冲击,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面临更大压力,致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更加拉大。根据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索洛模型,经济增长可以促进就业增长,而就业增长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使得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加强效应”。从理论上讲,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但从近几年来所存在的通货紧缩趋势和所存在的大量城乡剩余劳动力的情况看,7%~8%的经济增长率应该说是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预测,在今后5—10年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应为8%—10%。
中国经济增长要达到多高的速度?超过10%怎么样?过去长时期内,在1958、1964、1970、1978、1984、1992年的6个高峰年份,GDP增长率分别高达21.3%、18.3%、19.4%、11.7%、15.2%和14.2%,均超过了10%。这几年经济增长的特点是,波动的幅度大,升落时间短。每次的峰值都很高,一两年内就可迅速提升。每达到高峰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去年“非典”刚过,有人针对上半年经济增长情况发表感慨,若非“非典”,中国经济将呈现出“过热”的苗头。有的甚至明确提出GDP增长超过9%就是过热的说法。这似乎给人们一种印象,过高的经济增长率似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件好事。
三、确定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依据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认为,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中国需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个速度的最低底限为7%,最高上限为9%。“必要的经济发展速度对中国来说是必要的。”邱晓华说,“底限7%是改善中国13亿人口生活、满足新出生人口生活和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需要。如果经济增速低于7%,中国在解决就业、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等方面的速度都会变慢,矛盾也可能变得更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速度太慢不行。”
“为什么说经济增长在9%以内都是安全的呢?”邱晓华解释说,“经济增长超过9%就有可能带来速度过高的一些负面影响,通货膨胀、市场紧张以及其他问题都会接踵而生”。“所以还是要从实际出发,从资源的承受能力、市场的容纳能力来看经济增长的速度。”
也有人把经济增长目标十年翻一番推算出年均增长速度在7%左右。
增长率低了不能解决中国实际就业和全面奔小康问题,快了,又怕引起过热反应,诱发通货膨胀。那么,怎样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问题?判断经济是否过热主要不是看增长速度多少,是7%还是10%?而应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我们知道,通货膨胀的症状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中国经济增长已经长时期存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目前仍然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根据国家经贸委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2003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调查显示,600种主要商品中没有一种是供不应求的。表明当前消费市场根本就没有过热,实际增长离潜在增长尚有空间。与此同时,绝大部分企业开工率不足也表明实际增长率仍然低于潜在增长率,当前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恢复性。假设未来五年平均每年GDP增长10%,则与前五年平均7.6%的经济增长加总平均,仍大大低于1979—1998年的GDP年均9.7%的增长幅度。所以,所谓的“过热”是谈不上的。经济是否过热,应更多地看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哪些,要看到当前经济增长中的一些特殊性。如果把经济增长放在一个经济周期里来看,有的年份条件适宜,应当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有的年份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把速度降下来。而我国经济目前还只是处于景气复苏时期的正常状态,不能说已经过热。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认真分析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的位置: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科技水平以及人民的收入水平、收入结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原来某一年份的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而造成的通货膨胀来说明现在的问题。比如说一个学生,平时考试在50分左右,通过努力考个65分,认为是正常现象;而另一个学生,平时考试都在95分左右,再要他考个98分可就了不起了。搞经济建设也是这样,对于发展中国家,速度快一点是件很自然的事。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底子薄,基础差,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一方面,居民收入差别很大,自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农村呈阶梯递减状态,且收入越低而人口越多;生产力过剩,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居民存款居高不下。这些事实说明,我国吸纳经济波动的能力非常强大。另一方面,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物资供应充足,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趋理性化,经济发展趋于平稳,不可能出现抢购风和经济的大起大落。所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2002年底,我国GDP已达10.2万亿元,人均GDP为8000元,如果仅发挥2000万下岗、新生及农村部分富余劳动力的生产、消费作用,新增国民生产总值将有较大提升。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阿瑟·奥肯对美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变化关系做了一番研究,被称为奥肯定律。该定律认为:当实际总供给的增长率高于潜在总供给的增长率时,失业率是下降的,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一个百分点,失业率会下降半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学家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比较稳定的替代关系。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率还存在比较大的增长空间。我们完全可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使中国经济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区间寻求平稳发展。
四、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例证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二战后以来的经济增长中曾出现过一些既稳定又增长较快的时期。如下表所示,日本在1955—1973年连续19年高速增长,其中在1963—1970年8年间经济平稳向上的走势中,GDP增长率处于10.2%—13.1%之间,平均为11.4%,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波幅为2.9个百分点;台湾地区在1960—2002年间出现过两段平稳增长时期,第一段是1963—1973年,经济平稳向上的走势中GDP增长率处于8.9%—13.3%之间,平均为11%,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波幅为4.4个百分点;第二段是1991—1997年7年的平稳经济向上走势中,GDP增长率处于6.1%—7.6%之间,平均为6.7%,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波幅为1.5个百分点。
日本和台湾地区GDP快速平稳增长状况
日本 台湾地区
年份 增长率(%) 年份 增长率(%)
196310.51963 9.4
196413.1196412.2
196511.3196511.1
196610.61966 8.9
196711.0196710.7
196812.21968 9.2
196912.11969 9.0
197010.2197011.4
197112.9
197213.3
197312.8
资料来源: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1983,1985,1993,1996。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ember.2002。
日本及台湾地区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速度高,不一定就有经济危机,关键看经济发展处在什么阶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跨过低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增长速度不是快了,而是慢了,在个别年份超过10%也不必担心害怕。
五、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第一,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众所周知,消费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提高消费需求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虽然得到了提升,但消费需求增长依然略显缓慢,消费需求不足问题依然存在。从城乡消费需求结构上看,农村消费需求明显偏低。在我国,农业户口的居民占全国总人口73.1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2.34%,但是农村的消费品市场却只占全国消费品市场的四分之一。农民消费不足影响了国内消费总需求的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民消费,解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问题首先是提高农民收入。为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农民收入问题。这些年来,整个国家GDP高速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形成对比,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经济增长都跑到哪里去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可以发现,我国投资效率较低,形成的不良资产太多,经济增长率包含着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以及豆腐渣工程,老百姓从中得不到应有的实惠,等等。如果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就业的相应提高,不能拉动居民收入和消费相应增加,那至少说明我们的政策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就没有完全达到应有的高度,这里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第二,积极发展消费信贷。过去,我国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是生产性信贷和建设性信贷,而消费信贷几乎为空白。根据国际经验,积极拓展和稳步推进消费信贷,对于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截止到2002年,中国消费信贷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不足10%,相比于美国的40%以及香港的50%还有很大的差距。全球70%的私人用车通过贷款销售,美国高达80%,即使是不甚发达的印度,贷款购车的比例也达60%。而在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卖出的汽车中,信贷消费仅占15%(这个数字还领先全国水平5个百分点)。因此,中国的消费信贷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可直接拉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由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万事达国际组织联合举行的“第六次中国居民消费信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对消费信贷的认知度呈上升趋势,发展空间巨大。
第三,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城市化主导的投资与消费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我国仍然有约62%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属于自给自足型的生产和消费。除了现在600多个大中城市之外,全国2800个县、市大部分人口规模不足,19000多个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也不到1万人。中国城市化水平目前只有30.9%,而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为37%。
据初步预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市人口每年将增加2000—4000万,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0.9%上升到5%。城市的建设将刺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稳定的高速发展阶段。城市的诞生和扩张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人口的膨胀将产生充足的房地产需求,城市的第三产业也将因为人口的积聚而崛起。据预测,正常城市化速率对经济增长的净贡献约为1.9个百分点,加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净贡献可达3.6个百分点,高出常规情况1.7个百分点。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高峰阶段的动力何在?除政府强有力的投资外,自由竞争状态下中国经济将有五个连续不断、层次逐级提升的发展动力阶段:1.是住房消费,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而逐步显现。2.是教育消费,子女与自身教育并重。3.是家庭生活、旅游消费。4.是汽车消费。5.是政治消费。
标签:经济增长率论文; 经济论文; 中国的人口论文; 人口增长率论文; 平均增长速度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城市gdp论文; 消费信贷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