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之间我院妇产科200例新生儿为本次的护理对象,按照出生的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新生儿干预护理,对比两组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脐部感染仅发生1例(1.00%)、脐周皮损2例(2.00%),明显低于对照组5例(5.00%)、7例(7.00%),两组比较统计意义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脐带脱落时间为(4.1±0.8)d明显短于对照组(8.3±0.7)d,两组比较统计学意义明显显P<0.05。结论:对新生儿实施预防脐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方法,能有效地减低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的发生率,故该种方法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实施。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感染;护理
新生儿的脐部不仅是开放性的创面,还是病原微生物入侵重要的门户,如若改部位得不到有效地护理措施,会引发局部甚至是全身性感染,相关研究结果说明,新生儿的脐炎是引发脐源性腹膜炎和败血症的重要因素,就败血症一项脐部发生感染患儿就占70%左右。脐带是胎儿在母体内与母体联系的唯一纽带,当新生儿出生后,脐带需要被结扎,由于脐带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开放的阶段,为病原菌创造了有利的进入条件,因此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重要部位,故新生儿脐部感染必须引起相关医护人员的重视[1],本文现将我院整理的相关材料简述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新生儿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之间我院妇产科200例新生儿为本次的护理对象,按照出生的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所有新生儿男孩107例,女孩93例;Apgar评分均在89分以上;体重均超过2.5kg;所有新生儿未发生宫内感染。
1.2护理方法
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2min应用乙醇(75%)对新生儿脐部周围皮肤和脐部进行消毒处理,并在脐部0.1cm处应用气门芯实施结扎操作,在结扎上方0.5cm处,对脐带进行剪短;应用碘伏(5%)在脐带的残端实施消毒,并使用脐包将其包扎;次日给予新生儿沐浴,在沐浴后,应用暴露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每日给予新生儿沐浴,使用乙醇(75%)对脐部进行消毒,将全身擦干后,铺上爽身粉。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1.2.2.1加强脐部护理
所有操作流程中,确保无菌操作,应用的医疗器械、材料等必须无菌,如可能存在污染或疑似污染的物品,均不能接触脐部残端;脐部干枯后,使用碘伏或酒精对其周围皮肤、残端、根部进行消毒,2次/d;通常情况下,让脐带自然的脱落,避免剪脐,因为在剪脐后,为预防出血会应用加压包扎,对新生儿的腹部呼吸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新生儿哭闹不止而影响脐带的收缩,加之对脐带的包扎容易被尿液浸湿,更换不及时,脐带残端会受到尿液的刺激,增加分泌物,引发感染;严密观察新生儿脐部是否存在出血、渗液等情况的发生,如脐孔存在脓性分泌物后,应用碘伏对其部位进行清洗和消毒,再次包扎,将擦拭后的分泌物,送入检验室做细菌培养和药敏的实验,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对脐部做好干燥护理,可以预防脐部发生感染的几率[2]。异常需要加强院内护理措施,比如沐浴室内专人进行护理、消毒工作;对沐浴用具加强管理,比如毛巾要做到一人一洗两巾、避免共用;严格规范洗手制度、脐部保护等操作规范等,可有效降低细菌感染的几率。
1.2.2.2消毒液的选择
根据相关文献中记载,护理人员手部和新生儿脐部发生感染的位置主要的细菌为金黄葡萄菌和阴沟杆菌,对以上病菌使用碘伏(0.5%)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消毒操纵,能降低脐部残端发生细菌感染,以内碘伏具有较强的灭菌效果,特别是细菌、病毒以及霉菌孢子的消毒效果理想,而且刺激性较小,腐蚀性小,再次清理简单,涂抹在新生儿的脐部后,会形成保护膜,阻止细菌的侵入有较好的效果[3],本次通过使用碘伏对新生儿的残端进行涂抹后,发现无红肿的现象发生、脐部渗液小、创面吸收较快,故该种消毒方法值得临床广泛的应用。
1.2.2.3其他护理
医院感染是新生儿脐部感染最常见的,护理人员是传播细菌的重要媒介,相关数据统计,产房流动人员较多会增加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的发生率,而各个环节消毒的措施不健全是引发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直接因素[4],因此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需要快速的将手部进行消毒,当新生儿沐浴后,需要用碘伏(0.5%)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消毒,消毒前将脐部存有的水擦干,在对新生儿进行铺爽身粉时动作要慢,不正确的动作,粉末会飞到脐部后形成刺激,可能引发脐部感染。观察组所有新生儿有专门的人员完成该操作,每月要对所有新生儿可能接触的位置(沐浴房)进行定期的消毒,取样进行细菌的培养,如发现细菌超标,立刻找出原因,执行相应的护理对策。
1.2.2.4产妇的护理工作
因新生儿护理的工作繁重,对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对产妇做好相关护理知识水平的宣传非常重要,能有效地提高新生儿护理的能力、质量,对降低脐部发生感染有积极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产妇分娩后住院的时间越来越短,也相对的重视脐带自然脱落的自然规律,告知产妇在家中的脐部保护的方法如:日常消毒方法、清洁,如发生脐部感染的早期症状的鉴别和处理措施、沐浴时如何加强对脐部管理、家庭环境等,对提高医院以外的护理质量的意义尤为重要。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后脐部感染、脐周皮损发生率、脐带脱落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采集的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新生儿对比数据均采用(%)表示,并使用x2进行检测;脐带脱落时间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基本差异,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脐部感染仅发生1例(1.00%)、脐周皮损2例(2.00%),明显低于对照组5例(5.00%)、7例(7.00%),两组比较统计意义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脐带脱落时间为(4.1±0.8)d明显短于对照组(8.3±0.7)d,两组比较统计学意义明显显P<0.05,见表1。
3讨论
感染性疾病会对新生儿健康产生影响,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600万新生儿发生死亡,其中95%以上均为发展中国家,而我国为发展中国家之一,部分地区经济水平低下,妊娠合分娩存在不健全的制度,部分医院医疗条件差,而新生儿群体又是医院的易感人群,机体免疫较差,容易引起脐部感染,脐部护理是一种简单的预防感染的方式[5],在产妇分娩后,医院必须要做好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措施和相关病原菌的监测工作,在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操作中,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护理流程规范进行操作,并积极学习其他先进的脐部护理方法和护理理念并同时加强护士业务素质培养、做好环境管理、加强对产妇相关知识水平的宣传力度,才能有效地减低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的几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脐部感染仅发生1例(1.00%)、脐周皮损2例(2.00%),明显低于对照组5例(5.00%)、7例(7.00%),两组比较统计意义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脐带脱落时间为(4.1±0.8)d明显短于对照组(8.3±0.7)d,两组比较统计学意义明显显P<0.05。
通过以上的阐述和研究的结果充分的说明,对新生儿实施预防脐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方法,能有效地减低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的发生率,故该种方法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代洪波,吴媛媛,乔福元,等.健婴宝—胎毒清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包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7):2446-2447.
[2]李勤,杨瑞仪.新生儿脐部感染暴发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866-1867.
[3]张聪,程慧,侯明良,等.新生儿脐部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428-2430.
[4]张聪,程慧,吕健.影响足月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11):867-869.
[5]刘悦新,尹仲娇,李绮薇,等.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3982-3983.
论文作者:王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0
标签:新生儿论文; 脐带论文; 两组论文; 方法论文; 发生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细菌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