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管理专业“分方向、分层次”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完善论文

论财务管理专业“分方向、分层次”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完善论文

论财务管理专业“分方向、分层次”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完善

罗力强

摘要: “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是基于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所采取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现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的人才缺少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方式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思路,就是贯彻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重新定位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对现行实践教学流程进行重组优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扩大实践教学的范围,增加实践的频率和种类,形成制度性安排。同时,通过集中定点实习的效果、分类考核对财务管理专业“分方向、分层次”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分方向、分层次”培养;实践教学

“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是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所采取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分方向”培养是指从区域优势产业和行业需求出发,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分,使之适应具体行业的人才需求;“分层次”培养是指从行业的岗位需求层次出发,根据生源的客观异质性和主观个人意愿实施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1]。对“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实质是对如何更好对接具体行业、企业、岗位的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实践教学环节则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跨越的关键环节,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现就财务管理专业“分方向、分层次”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完善进行探讨。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培养的人才特征不够明显,缺少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尽管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量仍较大,但通过近几年对广西区内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求职和就业满意度抽样调查发现,部分毕业生反映用人单位招聘岗位对口性不够强,毕业生为了落实就业不得不接受相近岗位甚至跨专业就业。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培养方式与行业、企业、实际岗位的需求衔接尚不密切,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特征不够鲜明,在财会类专业中缺少核心竞争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与会计学、审计学等同类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技能要求上虽然有一定的区分,但仍不足以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清晰地识别自己的培养定位。

(二)培养目标定位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从对部分本科院校了解到的专业培养计划来看,比较常见的是把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该领域的“高级”人才或类似提法。但笔者认为,这一定位可能部分地脱离财务工作实际,也与学生实际不太相符。因为企业中的高级财务岗位需要较长时期的工作经验积累,需要与所在单位的财务活动深度融合,需要对相关专业领域有细致深入的理解,取得一定的工作成绩。显然,这些“高级人才”所应具备的部分能力并不能在就读期间获得[2],那么,以培养“高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事实上也是无法真正实现的。

术后症状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内储尿期症状组患者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症状缓解率(全部缓解及部分缓解)达到94.5%,排尿期症状组患者排尿困难等症状缓解率为85.5%,储尿期症状组明显优于排尿期症状组(P<0.05)。术后1年储尿期症状组患者症状缓解率进一步升高达99.5%,明显优于排尿期症状组(94.2%)(P<0.05)。

(三)课程设置不适应财务管理专业的层级需求

其次是师资力量配置的支持。实践教学环节需要相应数量的具有企业财务工作背景的校内“双师型”师资以及合作企业导师。近年来,随着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校内“双师型”师资占比呈上升趋势,这有助于缓解实践教学改革的校内师资矛盾。校外企业导师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签署实习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实行联合培养,以制度化形式落实企业导师的数量、资质、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合作关系,解决企业导师的配置问题。

实践课程设置中存在的最重要问题,还是实践课时之间的系统性、衔接性、培养层次性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一些实践课时与所属理论课程联系密切,但只是比较孤立的散点式单项能力训练,实践课时之间的联系仍很薄弱,不同的实践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甚明确,实践内容的衔接也不尽完善,没有很好地体现从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的培养层级递进关系,“分方向”培养下的实践课时还存在不同专业方向的特征结合度不够鲜明的问题。

纵观2010年后的中国足坛:中国男足国家队战绩平平,国内联赛——中超、中甲倒是开展得如火如荼,俱乐部上座率屡创新高。

(四)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管理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明确,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一般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其中专业实习(约4 周)和毕业实习(约8 周)与未来工作岗位适应性有直接联系,但总时长仅12 周约3 个月。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由于时隔一个学期之后的第8 学期安排有为期8 周的毕业实习,安排在第6 学期暑假期间的专业实习的定位显得比较尴尬。首先,不少实习单位不愿接收实习期太短的学生,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通常面临更大困难;从学生寻找实习岗位过程中反馈的信息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希望每次实习时间在3 到6 个月。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机构,很多资料、信息比较敏感,岗位管理要求比较高,实习时间较短,可能使得学生无法参与到比较重要的财务活动,间接影响了实习效果。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和课程体系、课程形式的较大变动,必须得到学校的认可和相关改革配套措施支持。作为高校管理层,应切实考虑现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根源性原因,衡量改革的利弊得失。短期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确实可能带来教学管理模式的不适应,可能使得部分学生的上课时间与实践教学时间相冲突,签约合作企业管理难度增加,实践教学组织工作量增大等一系列问题,但从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看,这种改革又是解决现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性矛盾的必由之路。高校管理层如何看待这种关系,将直接决定这项改革能否继续。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继续普及,普通高校不同专业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可以预见并需要客观面对的现实。生源的异质性需要通过实施差别化教学来应对,“分层次”培养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笔者认为,在“分行业、分层次”培养方式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方向应当是通过对行业岗位需求分析,划分出若干类具有典型行业或岗位特征的目标工作岗位,针对这些岗位类型的特点,并吸收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来设计教学环节,把这些典型岗位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在“分层次”培养中,高校应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意向岗位的实践内容,让“能够学、愿意学”的学生有更高的追求,得到更好的培养,让学习能力较差或者学习意愿不高的学生也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最后通过职业技能考试进行专项补充式培养。具体来说,“分方向、分层次”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策略是:

二、财务管理专业“分方向、分层次”培养方式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思路

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造成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无法同时安排如此大量的实习岗位,安排集中实习很不现实,绝大部分高校采用分散自主实习的形式,但分散实习的管理难度很大。指导教师通常要负责一、二十甚至更多学生的实习指导任务,而学生的实习单位分布广泛,遍布省内外和市、县、乡、村,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远程联络、指导和核实。学生自主联系的实习单位工作条件参差不齐,实习内容也不一定完全按照实习大纲,有很多不可控因素。

(一)贯彻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重新定位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

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一是培养目标相对于“高职高专”层次的技能应用型定位要更高一些,但要重视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现实需求,从基层岗位开启个人的职业生涯;二是人才培养基于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协调统一[3],具有更“宽”“专”的系统知识结构;三是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创新性,具有更强的岗位适应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笔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跨越的关键环节,是落实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只有切实加强和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才能解决人才培养的就业竞争力和“宽专并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

具体来说,就是加强校企合作,充分挖掘校外实训基地的潜力,建立弹性实践教学制度,动态、灵活、短期、多次、多种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社会接触面。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水平,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建议将某些学期的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调整为贯穿本科阶段大部分学期的特定岗位、特定时段、特定指导师资的精细管理式实习。

(二)对现行实践教学流程进行优化重组

针对南昌某别墅,通过加装中间换热器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与空气源热泵系统、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能效比和经济性的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聚焦富民强村,“行动支部”冲锋在前,引领着苏州乡村展现出新时代的新气息。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10亿元,村均稳定性收入达800多万元,村级集体资产达1700多亿元。

对实习单位的管理和实习流程的优化很重要。首先,校方指导教师需要深入合作企业具体地参与实习指导过程,完善合作机制,细化执行成绩评定标准。其次,由于每个学生每次只有一周5 个工作日的实习时间,如何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岗位角色、尽可能缩短岗位适应期,是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该次研究对48例观察组GDM孕妇采取了系统性、个体化的孕期营养保健指导,以饮食干预、运动指导和生活方式指导为核心,辅以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并在随访中根据孕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保健指导的重点,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接受孕期营养保健指导的孕妇中,行为习惯得到了纠正,血糖水平被控制得更为理想,孕妇和围产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母婴结局明显改善。

以笔者所在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为例,目前的主要做法是专业实习安排在第6 学期的暑假期间,实习时长为4 周,4 学分。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按照实习指导书规定的实习内容和步骤进行实习,并接受指导教师的检查和指导。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材料,以获得成绩和学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4 周的专业实习,分解到第3 ~6 学期,共4 个学期,每学期安排1 周,将分散自主实习改为集中定点实习。第3 ~6 学期涉及2 个年级,按本专业每个年级4个教学班,每班60 人计,每学期12 周进行安排,平均每班每周需安排5 人赴定点合作企业实习,整个专业每周需安排40(2×4×5)人。如果平均每个实习基地可以提供5 个实习岗位,则需要8 个签约的实习基地。如果考虑实习基地很难长期不间断地安排实习,可能需要一定的调整时间,比如平均调整期占实习期20%,则至少需要约10 个签约实习基地。

对此,建议采取“实习过渡期”安排,即在实习开始前一周向拟赴实习单位的学生发放实习资料,使学生提前了解实习单位的情况和岗位要求,了解实习考核标准和依据,告知学生应当具备的技能要求,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和补充所需知识。开始实习的前一天,应安排拟实习学生与上一批拟结束实习的学生做适应性交接,有利于拟实习学生快速进入实习状态,提高未来一周的实习效率。

(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新乡市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消毒效果合格率与国内报道的医院消毒监测结果基本一致[2]。2017年由于新乡市卫计委新的医院消毒监测计划发生变化,选取有代表性的医疗机构进行采样抽查,所以2017年样本量较往年少。2015-2017年新乡市医疗机构监测结果合格率较高,说明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质量总体较好。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私人医院及诊所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消毒效果较好,二级以下医疗机构消毒效果需要加强。

近年来,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实践课程的配置,通过在部分理论课程中新增了一定的课内实践课时或新设独立的实训课程,使课时数和学分数以及占总学分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传统的培养模式尚未有根本性转变,与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还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是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这是实施集中定点实习改革的前提,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实习基地比较匮乏,实习岗位相对稀缺仍是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障碍。只有实习基地数量和提供的实习岗位专业门类足够丰富,才能合理安排学生进驻轮换实习,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方向、不同岗位切换的教学需求,取得集中定点实习预期效果。因此,高校应努力拓展签约实习基地,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式、定制式人才培养探索。

三、财务管理专业“分方向、分层次”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实施效果评价

(一)集中定点实习的效果评价

集中定点实习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固化实习内容、流程、进度、考核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可以在校企合作框架下,有针对性地对实习单位的实习环节和过程进行协调和沟通,及时处理企业及学生反馈的问题,将整个实习过程纳入教学监控范围,实现全流程评价。更重要的是,集中定点实习使实习单位的考核意见和方法与学校的要求和标准相衔接,既规范了实习考核标准,又增加了考核中的企业实务评价视角,从实际工作表现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导向,使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培养方向有机衔接,避免了自主分散实习的不可控性。集中定点实习模式下,每个学生的实习岗位轮换进行,时间的不一致需要在教学计划中进行修改确认。

(二)分类进行考核评价

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实习单位评价与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实习单位为主(例如成绩占比60~80%),体现实习环节面向实际需求的理念。

指导教师辅导实习单位,细化实习考核评价的标准体系,科学合理地引导实习单位全面评价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虽然每个学生每次实习时段很短,但得到的收获是更多样化的岗位体验,更有效率的实习环境、更规范的实习内容和更高效率的实习指导,整体而言,对于学生是利远大于弊的。

从学校的实习教学管理来说,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可以更具体地与实习合作单位协商人才培养的细节,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又充分吸收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

从指导教师的角度看,学生的实习过程全程可控,信息透明,过程有监督,评价角度更合理,克服了实习评价随意性大、评价依据不够客观的问题,使实习成绩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习结果,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效果更显著。如果能把第3 ~6 学期这四次集中定点实习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实习岗位和实习单位,那么对学生的整体评价效果将更有代表性。

参考文献:

[1]易淼清.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分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5).

[2]靖增群.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的探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潘冬.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KAQ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8(11).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9)19-0082-03

基金项目: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分层次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7JGA370)

作者简介: 罗力强(1980—),男,汉族,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政策与金融发展、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冯小卫)

标签:;  ;  ;  ;  ;  

论财务管理专业“分方向、分层次”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完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