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普儿科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提高儿科静脉穿刺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来我院首次接受输液的学龄前儿童2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10例,两组患儿输液均由专人操作,对照组行常规操作,观察组在常规操作基础上根据患儿心理特征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穿刺时的穿刺依从性及护士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依从好、一般、差分别为97例、10例、3例,对照组穿刺依从性好、一般、差分别为53例、32例、25例,观察组穿刺依从性97例(88.18%),高于对照组的53例(4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8751,P<0.05);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6例(96.36%),高于对照组的97例(8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07,P<0.05)。结论: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儿紧张情绪,稳定患儿的心理行为,提高患儿静脉穿刺依从性,也提高了护士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静脉穿刺;心理干预;依从性;一次穿刺成功率
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开放,对儿科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静脉输液是临床儿科中常见治疗方式,因患儿年龄较小,容易对及静脉输液产生恐惧心理,并拒绝输液。患儿不能很好配合护士,这就严重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为解决此类问题,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对输液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来我院首次接受输液的学龄前儿童2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10例,其中观察组男58例,女52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4.8±1.3)岁;对照组男60例,女50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4.1±1.2)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有同一组护士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对照组输液时采取常规护理操作,即护士及其家属共同按压患儿四肢进行静脉输液。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操作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穿刺者的要求,两组患儿需由熟练穿刺经验并能与患儿良好沟通和交流的儿科同一责任护士完成,为心理护理干预工作奠定基础,包括:①认知干预,对需要行静脉输液患儿,首先告知需要患儿家属及陪同人员,热情接待患儿;对年龄稍大患儿,静脉穿刺前首先向患儿讲解穿刺方法、穿刺目的及对恢复疾病的好处;针对年龄较小的患儿,需尊重患儿打针部位的选择,根据患儿的心理表现,优先选出勇敢型的患儿做治疗,为患儿树立榜样,改变患儿的想法及观念,提高患儿认知能力[1];②情感干预:受住院环境的影响,加上疾病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患儿难免会表现出焦虑、恐惧心理,此时护士积极主动与患儿交流,保持友好的笑容,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在穿刺过程中采用温柔的语言与患儿亲切交谈,分散患儿注意力;根据患儿的理解程度,告知患儿如何避免疼痛,并对患儿配合护士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患儿树立自信心,减轻患儿恐惧、焦虑心理,使患儿更好配合治疗;③行为干预:在穿刺过程中,对表现好的患儿给予口头奖励,或折小红花、五角星等饰品作为奖励,增强患儿荣誉感,保护患儿的自尊心;对年龄稍小的患儿,采取心理行为诱导,对年龄稍大的患儿,采取边操作边宣教的方式,告知患儿如何配合及如何保持正确姿势来减轻疼痛,若患儿出现不合作,护士需因势利导,不能急于求成,从患儿心理角度出发,真诚为患儿着想,以勇敢型的孩子做示范,从而获得患儿的配合[2];对年龄稍小的患儿,患儿容易对静脉穿刺产生恐惧心理,其中1~6岁患儿对静脉穿刺的恐惧程度不同,表现出的不合作程度也不同,为获得患儿的配合,首先和患儿一起玩玩具,分散其注意力,然后再以游戏的方式,最终取得患儿的配合[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穿刺的依从性,分为好、一般、差三个等级,依从性好:穿刺时患儿无哭闹现象,能主动配合;依从性一般:患儿稍有哭闹,但能积极配合;依从性差:患儿大声哭闹,不能积极配合护士,且需要护士及家属共同按压患儿四肢进行静脉输液。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组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经x2检验,比较两组患儿的穿刺依从性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单位以百分比表示,P<0.05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儿静脉输液时穿刺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静脉穿刺依从性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静脉输液时穿刺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6例(96.36%),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例(88.18%),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07,P=0.0303)。
3 讨论
静脉穿刺是儿科中较为常见的输液途径,因患儿的年龄较小,在静脉穿刺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尤其是首次输液患儿。因此在儿科静脉穿刺中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达到两种的效果。一方面,通过儿科护士与患儿及其家属的交流,消除患儿陌生感,向患儿讲解穿刺方法、目的及对病情恢复的好处,提高患儿的认知能力,获得患儿配合,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4]。另一方面,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角度出发,首先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心理,可提高患儿穿刺依从性。若患儿在穿刺过程中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增加儿茶酚胺分泌,导致周围血管收缩,这就降低患儿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5]。为此,本组对静脉穿刺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其中,心理护理干预的首要任务就是处处为患儿着想,嘱托患儿家属进行陪护,让患儿感到有安全感,使患儿的情绪趋于稳定。经本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穿刺依从性97例(88.18%),高于对照组的53例(48.18%);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6例(96.36%),高于对照组的97例(88.18%)。在静脉穿刺中,儿科护士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掌握儿童心理学知识,做好心理护理干预工作,从而提高患儿穿刺依从性。
参考文献:
[1]林丽君,蔡玲芳,陈秀芳等.心理干预对提高儿科静脉穿刺依从性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65-66.
[2]冯霞.心理干预在儿科静脉穿刺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364-5364.
[3]刘晓燕.心理干预对不同个性特征儿童诊疗性疼痛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25(3):321-324.
[4]龚蕾,张夏芳,朱雪凤等.认知心理干预对新护士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92.
[5]黄纯芬,黄碧君.心理干预对患儿静脉穿刺时疼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4):8-9.
[6]王子轩,陈爱萍.心理干预对儿童静脉穿刺疼痛的影响[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8,14(4):243-245.
论文作者:陈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患儿论文; 静脉论文; 心理论文; 儿科论文; 护士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