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_问题教学法论文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_问题教学法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备以下两点:一是必须有若干个颇具价值的问题串连过程,同时问题要体现出文本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即“思维能力的问题化”。然而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时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有疑不知问,欲问不知述,只冒烟不发火,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笔者就如何应用“问题教学法”作点探索。

一、冷静面对问题,理性分析问题

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独特感悟,明确地要求把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还教学本来的面目。从“疑”的角度去设问悟道,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如同朱熹所说的:“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可是课堂上常常会遇到:学生的提问,难以抓住主题,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因而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结果表面上热热闹闹,情绪激昂,而实际上,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上完一节课犹如喝了一杯温水,不爽不利。每每此时,就会有一种“放弃也罢”的无奈、困惑和迷惘萦绕在心头,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啊!

如果就此而放弃,为完成教师预设目标而越俎代庖,岂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吗?不是说“摸着石头过河比被别人牵着过河更可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吗?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旨归所在。所以,遇到问题时要冷静,要理性地分析学生提问不当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提出确切、合理的问题的方法。比如上《智子疑邻》时,起先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结果是五花八门:偷的人可能是个过路人吧?该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吧?是富翁自己吧?等等。这些提问跟课文的中心无甚关联,我马上引导学生:提问和想象一样,要有依据,这依据就是课文,提问要以文本为支点,否则就会不着边际。后来,学生的提问质量好多了。

二、培养提问的兴趣,教给提问的方法

在提问时总会出现学生不敢提问和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自卑或紧张的心理;二是传统的教学思维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教师的习惯;三是学生不知道发问的角度和方法;四是不知道该如何有深度地提问。因此,要让学生消除自卑或紧张的心理,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有针对性地指导提问。

(一)要消除学生自卑与紧张的心理

只有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才有精彩的表演。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提问题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打破学生的依赖情绪,“引诱”学生发问,不在乎提问是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只要学生敢站起来提,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杜绝从语言上或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的行为。比如在上《童区寄传》一文时,有学生这样提问:《童区寄传》的作者是谁?区寄是哪里的人?他是干什么的?那两个人为什么要绑架他?他逃跑了几次?是怎样逃跑的?问题虽然简单,但可予以肯定和热情的掌声。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古教育先哲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也说:“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大量的教育现实表明,课堂上不可能死教知识,要教给学生方法,只有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的语文教育才算完成任务。这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二是提问的思路和内容。如让学生掌握一些提问方式:盯住文题问,了望全文;摄取“灵魂”问,弄清主题;拎起“骨架”问,明确思路;抓住关键词句问,培养语感;注意“陷阱”问,挖掘深度;放眼课外问,培养迁移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文体特点问,如小说要抓三要素问,记叙文从六要素问,记人的找性格问,写事的找过程问,等等。

(三)启发学生提问要有深度

在课堂提问时学生时常有两个缺陷:一是简单使用疑问词,如只简单使用“为什么”“怎么样”来发问;二是所提问题不够深入或质量不高。

该如何培养呢?首先要认真仔细阅读课文,只有在认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才可能问得有物、有据、有序,否则必然会导致发问的简单化和笼统化。其次,提问的表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过程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反复和强化。一开始,学生只能提一些诸如“……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等等简单的问题,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也能提出一些让老师吃惊的问题。如《马说》一文,有学生问:“千里马被埋没,它自己难道就没有责任吗?”还有学生问:“此文揭露埋没人才的现实,也是作者自己不得志的情绪流露,是个人理想难酬的愤懑之情,作为读者的我们可否给他一点安慰呢?”又如《散步》一文,有学生问:“敬老爱幼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可课文这样赞美有必要吗?这是否过于炫耀了?”再如《哨子》一文,有学生问:“富兰克林花了四美元买了一个哨子,表面上看是亏了,可实际上呢,难道他的选择不对吗?他那种及时享受了哨子带给他的快乐,不正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吗?”等等。

三、分清问题层次,灵活处理问题

(一)问题的层次

几乎所有的课文都是由问题积累而成的。问题的存在可根据其难易之别分为:浅层问题和深层问题。

深层的问题,教师自然会高度重视,会加以重点处理的,可浅层的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浅层的问题往往占时多、功效小,还时不时地出现“费力不讨好”的现象。但是“置之不理”也不现实,毕竟这些问题存在着,而且就语文的基本功来说,字词的音、意、形和文章的基本意思是必须弄清楚并落实的。那么,该如何处理不同层面的疑问呢?对此,可分两个阶段处理。

第一阶段小组内自由提问。一些胆量小的学生在小组内能够自在地提出他们的疑问,给他们解决浅层的问题。

第二阶段全班集中研讨重点、难点问题。这一阶段让那些积极思考并且大胆发问的学生发挥他们的思维优势,提出他们具有一定深度和水平的问题,解除他们的疑惑。这时既要充分发表学生自己的见解,又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当然不可缺少教师的正确和耐心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把提问聚焦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上,不让学生的提问成了“脱缰之马”而随意乱问)。

(二)答问的层次

问题提出来后,该怎么做?方法是:先分析再集中。

1.对基本层面的问题,小组内自由讨论解决。主要落实:字、词、句,文学常识,课文基本情节、主要内容等等问题。落实办法可以采用:互听词语(布置预习)、互问词义、互改造句、互问内容、交流资料、提出问题等。大概计时15分钟左右。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等等问题,在这一阶段就可以解决。教师巡视时如发现一两个较普遍的问题,可提交全班研讨。

2.对涉及文章中心或主题的问题,也可以先放在小组解决,再集体讨论,但有时须“明知故问”,以突出重点,强化主题,加深印象。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课文通过写盲孩子从孤独到快乐,告诉人们世间需要热心肠,那么文中出现的影子、萤火虫、月亮、太阳等景物只是陪衬作用吗?它们还可以给人们一些什么启迪呢?”

3.还有一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则可采用:老师提供背景资料,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补充,教师及时引导等方法。如《紫藤萝瀑布》“生死迷,手足情”怎么理解?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宗璞弟弟的背景资料,或者由收集了资料的学生提供帮助,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义。再如《天上的街市》,“为什么诗歌中的牛郎织女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遭遇不一样呢?”因为诗歌教学有其特殊的一面,它常常浓缩了诗人一生的社会际遇,所以学生有时很难真正读透一首诗歌所蕴涵的意义,因此教师可介绍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其人其事。

(三)学生的层次

学生必定会有基础好和基础差之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提浅显的问题时可让基础差的学生来回答;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可由基础好的学生来回答;中等的问题可由一般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做到因材施问,使课堂不至于出现尴尬或冷场的局面。

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教无定法”,语文学科中的提问教学法是多种多样的,自当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课而异。

标签:;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_问题教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