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学校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以评价改革引领价值实现--采访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叶向洪_教育论文

区域“学校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以评价改革引领价值实现--采访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叶向洪_教育论文

区域“学校绿色发展指数”评估:以评价变革实现价值引领——专访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叶向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石景山区论文,北京市论文,委员会主任论文,专访论文,指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3年6月18日,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拟建立一套全新的包括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五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的“绿色评价”体系,希望切实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

而在2013年初,北京市石景山区就计划推出“学校绿色发展指数”,并将以此为基础,从2013年秋季开始对区内学校进行试评估。这个指数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新的评估是否会加重学校的负担?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主任叶向红(以下简称“叶”)接受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专访,回应相关疑问,畅谈她的思考与追求。

价值引领:走向“教育自觉”

记:评价学校的方式很多,石景山区教委为什么要推出“学校绿色发展指数”?

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我们当初为什么要做“绿色教育”。2010年,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合作,共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区”,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石景山区从传统重工业区向绿色、生态、文明的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转型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源于我们对当前一些与教育本质相悖的教育现象的思考。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教育仍处于工业化时代。这种批量培养人的方式,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很不到位;社会上普遍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此呈现出来的很多教育行为都是“反教育”行为。

其实我们都知道,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教育应该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可是教育被社会大潮裹挟,我们想回归教育本质,回归教育常识,真的很难。但不改变,又“良心不安”。

我们决定做“绿色教育”,就是想扭转当前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状,在区域内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和尊重差异。这样我们判断教育行为就有个准绳。

“绿色教育”走过三年,我们有一些探索,也生发了一些思考。要持续推动探索,保证实验区的项目研究不断深入,光倡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系统的学校发展评价指数。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学校绿色发展指数”。

记:这三年来,石景山做了哪些事,来使价值“落地”?

叶:“绿色教育”改革实验是一项行动研究,我们不能停留在理念层面,必须要有抓手。我们与北师大教育学部共同组建了七个项目组,从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育管理、校园建设等方面着手,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比如:我们实施了“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优秀师资培养项目”。借助在北师大的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的优质资源,分六个批次培养我区30名小学校长,并选派优秀校长进入北师大教育家书院进行深造。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我们在体现“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和尊重差异”上下大工夫,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在绿色课堂建设方面,北师大成立了六个学科专项组,深入到12所项目学校,展开绿色课堂改进行动。每个组都针对学科特点,研发设计了不同的课堂评价标准。

通过这些努力,校长和教师们对“绿色教育”理念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感知,“三个尊重”已成为石景山教育的主流价值,成为区域教育的灵魂。关注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和教育自觉。

尽管提升教育品质是个慢工夫,但我区教育这几年还是呈现出向上综合发展的态势。从北京市区县教育工作满意度调查中可以看出,家长对石景山教育的满意度在逐年提升。其中,家长对高中学校的满意度提升幅度明显。

记:在推进“绿色教育”的过程中,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叶:最难的是课堂改进。知道不等于行动。观念达成共识相对容易,行为转变很难。在课堂上,教师们的一言一行如何体现“三个尊重”?教师如何做到“仁慈、公正、幸福”?如果最核心的环节没有发生有效变革,那么“绿色教育”的理念就实现不了。

本学期从开学到现在,我去了不少学校,在每所学校听两节课,观察哪些课堂变化是可喜的,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应该说,教师们普遍意识到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但行动上还不够到位。

当然,深层次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持续推进、持续进步。在与北师大教育学部的第一个项目期结束后,我们依然要深入推进“绿色教育”的第二期项目实施,提高在“深水区”游泳的本领。不能专家“输血”结束后,“绿色教育”也像一阵风似的刮走了。

记:您进了那么多次课堂,哪些变化让您最欣喜?

叶: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在我区的爱乐实验小学,有一个得了先天残疾的孩子,她的家长对于孩子能否适应学校生活非常担忧。但入学后,老师和同学们非常关爱她,每次演出活动,她都站在舞台上和同学们一道自信地歌唱。

我区的校长和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生命和生命个体的差异,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以前,大家多归咎于外部环境,埋怨生源不好。现在,校长在谈到办学思想时都会自觉表述:每个孩子都是学校的宝贝,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给他们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校长们表现出来的这种教育家情怀令人感动。

评价变革:从结果评价为主走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记:从根本上说,石景山的“学校绿色发展指数”与教育部刚出台的“绿色评价”体系在追求上是一致的,那么它是如何体现“绿色教育”的价值观的?

叶:我注意到了教育部刚刚出台的这个指导意见,我想,我们一致的地方是都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另外,我们还会考查影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综合支撑环境等因素。

“学校绿色发展指数”体系的所有指标,都力争让“绿色教育”在评价体系中得到可量化的体现。在三个一级指标中,“学校支持性条件指标”主要考查学生对学校课程状况、校园舒适度、学校美誉度、学生餐、家校协同等方面的支持保障状况;“学生绿色发展指标”主要考查学生在品德行为、心理健康、学业水平、学业负担、体质健康、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状况;“教师绿色发展指标”主要考查教师在师德、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的状况。

记:我们数了一下,“学校绿色发展指数”共有30个三级指标。这么多指标,要测量、调查的内容很多,这是否会增加学校的负担?

叶:不会。因为我们的数据将通过对现有的多项评价指标和研究进行提炼、整理、加工而获得,是原有数据的增值。这些数据来自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多年来我区在坚持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分析与评价中已积累的丰富的学生学业发展数据;二是自2005年以来,我们面向全区学生、家长、社区进行年度“人民满意学校”评选而获得的数据;三是北京市教科院基教所开展多年、旨在以评价促进学校自我反思和改进的学校形成性评价结果。

记:教育部“绿色评价”体系建立后,石景山的“学校绿色发展指数”是否会借鉴其中一些比较好的指标?

叶:“学校绿色发展指数”体系的建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我们多次召开研讨会,听取专家同行的意见,比如:让三级指标都能变成采集点,可以量化,实现主观感觉客观化;体质健康主要抓近视率、肥胖率、运动能力(力量、速度、反应);在“学生发展”中增加一个“生活方式”指标,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我们会参考专家的意见,并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相关要求,对指标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提高这个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如我们计划增加家长参与度、满意度等支持保障方面的指标等。

记:今年,石景山区将依据这个指数体系,对区内学校进行一次试评估,这样做主要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叶:“学校绿色发展指数”不是一个达标的体系,而是一个促进学校自我反思、引领学校自主发展的体系。我们希望通过评估,引导学校根据“绿色教育”理念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具体目标包括:系统、全面地收集区域教育信息,准确地了解当前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对当前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诊断、检验,并以此敦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可持续的学习方式;以这些形成性评价结果为基础,为学校、幼儿园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改进工作和改善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区域教育领导者:从常规管理走向价值引领

记:作为区域教育领导者,您心目中理想的“绿色教育”是什么样的?

叶:我觉得“绿色教育”的理想生态是:整个区域教育系统如同一座森林,有参天大树,也有青青小草。不同层次的学校都生机勃勃,品质高,社会满意。

记:在描绘这幅图景的人群中,石景山区教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叶:我觉得,区域教育领导者首先要做好区域教育价值引领。我区“绿色教育”行动实践虽然只是走了一小步,但唤醒了我们一群教育人的教育自觉,大家对教育有了共同的追求。

区教委也要给学校做好服务工作。面对现实,别埋怨,多实干。今年,我们计划推动家长、学校、教师合作,成立家长教师学校协会,营造一个支持“绿色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继续对一些学校进行综合改造,着重在建筑功能上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

标签:;  ;  ;  ;  

区域“学校绿色发展指数”评价:以评价改革引领价值实现--采访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叶向洪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