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GDP的几点思考_国内宏观论文

关于GDP的几点思考_国内宏观论文

关于GDP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GDP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其英文全称为Gross domestic product,中文译名对国家来说叫做国内生产总值,对地区来说叫做地区生产总值或本地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对一国总体经济运行表现做出的概括性衡量。它具有国际可比性,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并用于国际比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GDP称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一是生产法,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代表GDP,各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各产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劳动者(个人)收入、国家税收(含规费)、企业利润和折旧三者的总和来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净出口几项的总和来核算。三种方法是从三个不同角度去核算,从理论上说结果应是基本一致的。实际上,任何国家的核算结果都不可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但只要按照科学的态度去做,核算出的GDP及其增长率是可以基本反映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把GDP增长指标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GDP不是万能的

诚然,在宏观经济学所有概念中最重要的指标是GDP。但GDP却不是万能的。一是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如果只注重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而不顾资源损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就有可能造成经济增长了,而人民的生活质量却下降了的局面,而且经济本身也不可能持续增长。例如,有的地方生活富裕了,盖起了小别墅,但一打开窗户臭气就扑面而来,日子可怎么过?这无异于是一边建天堂,一边造地狱。经济的高速增长不能以生态赤字来换取,更不能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发展。作为标志着社会财富增加的GDP中还有一些消极的内涵。例如,由于违章建设造成楼房倒塌,发生大量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之后,抢救人员的劳动、医务人员的治疗、殡仪馆的火化,以及推平旧址、重新盖楼等,都会拉动服务业、建筑业和工业的增长,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都表现为GDP的增长,而这种增长难道不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吗?因此,GDP只是一个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的统计概念。我们应当非常地关注它却也不能看得太重,更不能只看其增长速度,而是要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三、为何地区汇总数比国家核算的GDP大

从2000~2003年,各省区市核算的GDP增长速度的平均数,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数分别高出1.7、2.0、2.6和2.8个百分点,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一)价格因素。地方统计工业产品大多使用1990年不变价,而十几年来工业产品的结构和内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产品都不存在了,有的产品当时还没有,有的产品(如电脑)质量大大提高了,而价格却大幅降低了。国家统计局在核算时考虑了这些因素,做了适当调整,由此得出的工业不变价增加值是不一样的。经国务院同意,国家统计局决定从今年起全国和各地区工业和农业不变价增加值一律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以解决这一问题。

(二)跨地区的人员。物资、资金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在地区核算中是难以区分的,往往出现重复计算的问题。跨地区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其总公司和分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地区核算中也容易产生重复统计的现象。

(三)核算方法不同。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很多地区还沿用全面报表数据进行核算。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下工业则是通过直属企调队抽样调查资料进行计算的。

(四)统计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统计网络还不能完全覆盖第三产业的各个方面。由于第三产业统计领域的薄弱,为地区调整核算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往往“总量不够三产凑”。

(五)受年初预期目标的影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年初通过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往往自上而下层层加码,而预期目标总是要实现的,于是统计数据就相应层层加“水”。多年来的数据显示,各省区市数据的总和GDP增长率高于全国核算数2个百分点左右,而省内各地市的总和又高于省级核算2个百分点左右,各县级总和又高于市级核算1~2个百分点。

(六)思想认识有偏差。有的地方按GDP增长率等指标排队。统计数据成了基层干部的“政绩单”,上报数字时便往往要左顾右盼,相互攀比,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四、关于GDP核算制度的改革思路

经国务院批准,去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已经对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是对年度和季度GDP核算数据要进行修正,并对地区GDP核算制度作了一些改进和规范。下一步GDP核算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思路:

(一)开展绿色GDP的研究。绿色GDP可以反映经济增长在环境、资源、生态方面付出的代价,或者反映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这几方面得到的改善,即在传统GDP数量的基础上,要扣除或增加环境、资源和生态变化的因素。去年,国家统计局已经会同有关部委、社科院、中央党校等单位,就绿色GDP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作为一个过渡性措施,我们正考虑先设立一个卫星账户指标体系,即在公布GDP数据的同时,要把环境、资源、生态等的变化情况单列出来,由此看出我们为实现经济增长在这些方面付出的代价,以警示世人。

(二)借鉴国外经验,实行GDP下算一级的办法。美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各州、省都不进行本地区GDP的核算,而是由国家统计部门统一核算后分解到各地区。他们的实践证明这是切实可行,也是比较科学的。目前我国还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等今年开始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完成之后,把全国二、三产业的家底都摸清楚了,就可以考虑实行这种办法。省级对地市、地市对县级也都照此下算一级。

五、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意味着什么

根据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标志着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登上这个台阶之后,社会的消费结构将会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迅速进入家庭,人们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旅游需求、医疗养老需求,以及文化生活的需求都会明显增强,由此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我国国情不同,地域辽阔,农村人口较多,发展也不平衡,不能简单地与那些国家或地区对比。但从去年几个消费增长的新亮点,可以看出我国消费需求的潜力正在释放出来。

但是,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又是一个坎儿,一些国家从此停滞不前了。其主要原因:一是许多国家发展到这个程度,原来的比较优势降低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面前,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能不能有核心竞争力,成为发展的关键。假如还靠过去生产要素的价格低廉来发展经济,其优势就将逐渐减弱或消失。二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开始出现多样化。大家对公共服务、社会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了。如果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予以保障,就会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三是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人们的差别将明显地表现出来,会出现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加剧,许多国家出现社会动荡,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掩埋或窒息了经济的增长。这些教训,我们当引以为戒。

我们一定要以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新的起点,大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决不可为上述问题所困扰和羁绊而贻误大事。

六、如何评价2003年的GDP增长

2003年四大宏观调控目标都完成得很漂亮。一是GDP达到11.6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为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在遭受“非典”疫情和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果确实来之不易。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达到1090美元。二是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三是城镇增加就业人员859万人,超额完成原定800万人的预期目标。四是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168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2003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理由是:第一,经过前十年从反通货膨胀到反通货紧缩压力,2003年我国已经完全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第二,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标志,2003年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第一年;第三,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阶段;第四,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这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重大升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也要看到,2003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除了“三农”、就业等老问题,又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和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倾向比较明显,滥用耕地现象相当突出,投资规模偏大,资源、环境、运输等新的瓶颈制约再次突现,经济运行绷得比较紧,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一些重要资源对进口依赖度很高,一旦国际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安全。从能源、资源消费量大得惊人的情况看,2003年我国GDP增长付出的资源代价和社会成本确实不低。

上述情况,虽然是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但往深处说是发展思路不够宽。一讲发展就只知道搞房地产、旧城改造、上开发区、上建设项目,而且趋同化十分明显,大家都往一处挤。

对去年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行动快,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措施。既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高度珍惜21世纪前20年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保护和引导好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又要防止出现过热现象;既要防止局部的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又不能急刹车、下猛药。这是去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的根本保证。当前特别要把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现和正确的政绩观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唯有这样,我国GDP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不断提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胜利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

标签:;  ;  ;  ;  ;  ;  

关于GDP的几点思考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