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医医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 要】目的:总结朱智生主任以除湿法为原则,多途径治疗寻常痤疮的诊疗经验。方法:从寻常痤疮的病因病机,及老师选用内服汤剂的理法方药和外治的方法及思路及日常护理等方面,分析以除湿法为主治疗痤疮的原因。结果:除湿法治疗寻常痤疮效果好。结论:除湿法治疗寻常痤疮有理有据,是朱智生主任对寻常痤疮的诊治特色。
【关键词】除湿法;内服外治;寻常痤疮;朱智生诊疗经验
朱智生教授是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第四批中医药师带徒工作指导老师,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皮肤科各种疑难杂症,并形成了自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方法。本人有幸成为朱智生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经过近两年的跟师学习,对朱智生教授中西医结合诊疗皮肤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进行认真学习,受益匪浅,现将朱智生教授善用除湿法治疗寻常痤疮的经验及理法方药小结如下:
一、中医定义
痤疮俗称青春痘、暗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这种疾病青春期多见,但也不完全受年龄阶段的限制,从儿童到成人,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发病。临床上“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不当则易留下痘印或疤痕。朱智生教授认为痤疮多由气血旺盛、脉络充盈、内热外壅,湿热瘀滞、郁阻肌表、外受风邪所致。其中尤重“湿邪致病”。导师在多年的皮肤病防治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两个有鲜明特色的学术思想:第一、湿邪在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反面角色;第二、古方不能尽治今病,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树长青。对痤疮病的治疗,就集中的展现了导师的学术思想
二、病因病机
(一)早在《内经》中就记有“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传统理论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若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则发“肺风粉刺”。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则亦发痤疮。从临床症状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因此,在对痤疮“郁乃痤”的病机阐述中,导师非常注重“湿邪”的致病作用。其一:过食甜食以及肥腻厚味、思虑过度、缺乏运动等因素,大多伤脾,会导致湿从内生,造成粉刺发生。其二:湿邪化热形成丘疹,热腐出现脓疮,热瘀则为结节;即使是冲任不调,也会因肝脾失调,肝郁伤脾,导致 “湿从内生”。。
(二)另外,对于暴发性痤疮,因发病急、来势迅猛,符合中医“火毒”的致病特点,即《内经》中提出的毒“皆阳热亢极之证”。但“毒”仍有风毒、湿毒、瘀毒、热毒、火毒之分。且部分青春期患者,颜面虽有丘疹,但平素手足发凉,女性患者则易行经腹痛,舌淡苔薄白或舌尖边有瘀斑,脉滑或细或缓,大便溏或时便干,症属上热下寒。导师强调:此类型患者禁忌一味使用寒凉药物,注重治以“温阳化湿”。
(三)同时,导师认为辛辣饮食也是产生痤疮的重要原因。要说辛辣本为除湿之品,为什么又是痤疮的重要致病因素呢?辣椒是清代中期才大量引进中国,这也可能是古代痤疮发病率相对低的因素之一。但辛辣之品确实与湿有关。导师认为:辛辣之品刺激脾胃运化,一定程度上可以除内湿,使湿邪从腠理排出。但是湿邪的大量排出过程中,极易郁于肌肤,导致痤疮产生。故除湿之品反成生湿之源。虽然说成都、重庆人吃辣也多,但痤疮发病率比云南低,那是因为这些地区气候温润,人们汗液易于排出,腠理不“郁”的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中医内治痤疮的理法方药
朱智生教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本地患者饮食喜好辛辣刺激,年轻人饮料摄入过多,经常熬夜等生活习惯以及工作学习造成精神压力较大等因素,不但有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更是对传统治疗中常见的误区进行分析,且均做出精准讲解:
(一)古代治疗痤疮的经典方,如枇杷清肺饮、三黄汤、颠倒散等,多注重“清热”较多,但除湿的力量不够。导师却把“除湿”的思想贯穿到痤疮的内服、外治和日常护理全过程之中。
(二)在所有病因中,导师认为痤疮湿邪致病首当其冲,证型上也以肺胃湿热为主或为基础,因此,在治疗思路上导师强调,辨证论治,以除“湿”为治疗之本。临床治疗不离祛湿,分别以清热除湿、消积导滞、健脾利湿、温阳化湿立“法”。
(三)导师治疗痤疮选“方”以自拟“除湿消痤汤”为主方,在跟师临床诊疗中,导师每次门诊大约接诊痤疮患者近20人,近两年来经治疗的痤疮患者约有80%左右在使用“专病专方”后均取得良好效果。此自拟方稳定的疗效也印证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理论。
(四)对于内服中药的选择,导师主张大剂量给予泽泻、焦山楂、金荞麦、茵陈等除湿剂为核心。消除痤疮产生的根源。另外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性,对各类型皮损的不同表现,导师采取灵活加药丘疹、粉刺型用枇杷叶、桑白皮、川连、炒芩清肺胃之热;2、皮损红肿型用生地、丹皮、赤芍,凉血解毒,清血分之热;3、结节型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以疏通经络;4、久病不愈,加附片除湿通经,温阳化湿。
四、导师对痤疮的治疗始终坚持内服外治相结合,在外治中,导师擅长并指导我们运用多种外治方法,同样注重“除湿”:
(一)、局部皮损针刺放血,消除脓肿 通常每周一次,4次为一疗程。
(二)、患处每天一次外敷中药,使用导师牵头研制的我院院内制剂“痤疮膏”。痤疮膏核心以祛湿通络为主,由藿香、茵陈、透骨草芳香化浊、除湿解郁;配以三黄(黄芩、黄连、黄柏)清热除湿;当归、赤芍清热凉血。
(三)、对局部疖肿质地坚硬或瘀血难消的病症,则加用火针疗法,软坚散结、散湿通络、活血化瘀。
(四)、加强点穴按摩,除面部穴位外,导师以其学术思想为依据,常指导我们对肺经的曲池、肺俞;胃经的足三里、丰隆、大肠俞进行点穴治疗,以加强了清热除湿的作用。
(五)、部分慢性反复发作的患者,导师指导我们进行耳穴压豆治疗,取穴肝、脾、肺、内分泌、交感、子宫等,每次取穴4-5个,每3天一次,5次为一疗程.对患者后期痘印的消退有一定促进作用。
(六)、热毒壅盛的患者,导师还会嘱我们取大椎、肺俞等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后加拔罐3分钟,每周1-2次,对减退局部丘疹红肿反应有效。
五、在痤疮的皮肤日常护理上,导师也有很大创新
因痤疮的发生发展均与日常起居饮食习惯有关,所以导师非常注重对痤疮患者日常皮肤护理的健康教育。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导师善用护肤品,在痤疮护肤品的研制上有一定成就,是国家品牌战略唯一推荐的一个中药护肤品“美肤宝”的首席顾问。
大家通常认为痤疮病由于好发于油性皮肤,故主张不擦护肤品。导师则认为痤疮性皮肤更应该用护肤品。导师认为,痤疮的产生是湿郁肌肤,既所谓 “郁乃痤”。而“水” 能利“湿”,故在痤疮皮肤的护理上,应运用“水包油”而“重水型”膏霜类护肤,保持皮肤表面水分,有利于湿邪排出。且痤疮患者由外部补充适度油分,其思路符合中医“通因通用”的理论,因为皮肤干燥,腠理不开,不利于外用药物的吸收,而少量油分的适度补充,即有利于患处皮肤气血通畅,也便于局部湿邪排泄。若护肤品中含玫瑰花、金银花、雪莲花等解“郁”化“瘀”之中药,则效果更好
总之,导师善于在古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起居饮食等因素 同时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将“除湿”之法用于寻常痤疮的治疗及修复,并且收到良好效果。
论文作者:龚志妍,张俊麒,朱智生指导老师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痤疮论文; 导师论文; 湿法论文; 患者论文; 寻常论文; 丘疹论文; 思想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