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事求是论文,农民收入论文,深化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减缓,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 来不利影响,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
一、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至今仍占我国总人口的70%。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事关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 局的高度,从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高度,来看待和重视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决不能等闲 视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连续几年下降。1997年为4.6%,1998年 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为2.1%,2001年上半年呈现回升的苗头。在部分粮食主产区 和 占全国总农户大多数的纯农户,收入连续几年减少。随着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对农 民收入的增长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好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事 关重大。
第一,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 趋缓,我国扩大出口困难增加的情况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政 策。九亿农民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目前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很多农民需要重建或新建房屋 ,需要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和生活日用品,具有较大的消费需求潜力。但由于近几年来农 民 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降,尤其是部分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减少,使农民生活消费需求增长受 到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呈萎缩趋势。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 例,由1997年的了39.0%下降为1999年的38.7%。农村市场的持续疲软使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 难以得到更好的落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据有关专 家测算,全国农民如若增加1000亿元的消费,可对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
第二,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农村以至全国社会稳定。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富 强,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而不断增 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则是农村稳定的根本保证。最近,笔者在农村调查时,一些地 方的负责同志告诉我,随着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减缓,部分农民生活困难,心里失去平衡, 由于利益引发的各种矛盾加深甚至随时爆发,农村不安定因素增加,突出表现为农民上访增 多 ,拖欠统筹提留款的增多,宗族矛盾增多,刑事犯罪增多等多方面。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 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秩序,同时对全国大局的稳定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第三,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城乡人民能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工农联盟能不能进一步巩 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是有高有低,富裕总是有先有后,不可能也不 应当追求绝对平均。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方面的差距也不能拉的过大。近几年由于 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使一个时期曾有所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扩大。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8∶1。据专家分析,这一差距水平比1998年扩大了11 %,比1997年扩大了13%,比1990年扩大了26%,比1985年则扩大了近50%,这一差距水平在新 中国成立以来也是不多见的。另外,如果考虑到城乡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别,城乡实际生活 水平的差距还会更大一些。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如若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两极 分化”,一边是富裕的城市,一边是贫穷落后的农村。这显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与 不断巩固工农联盟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第四,农民收入能否增加,事关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巩固,以及党的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充分实现。党中央和江泽民同志近来反复强调要落实“三个代表” 的要求,并曾多次指出,在“三个代表”中,最重要的或者说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代表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我 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只有农民群众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才 能缩小,贫富悬殊才能消除,农村大局才能稳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到 实处。否则,我们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农民的支持,我们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 就难以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难以保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难以 顺利进行。
二、必须深刻认识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近几年国家对农民增收问题是高度重视的,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为什么农民收入的增长幅 度还是连年下降呢?很多专家、学者和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对此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 。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意见,笔者认为其中值得重视的原因大体上有四个方面。
一是我国农业在新的发展阶段遇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第一,随着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农 产品供求由原来的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部分农副产品市场出现了阶段 性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下跌。据统计,粮棉价格从1997年到1999年累计下降24%,导致农民 尤其是粮棉主产区的农民收入增长下降。第二,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近些年 来 ,相当多的农业地区生产条件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有的地方甚至于进一步恶化。比 如一些地方水利设施不仅多年没有进一步完善,相反把过去的水利设施还破坏了,以至旱不 能浇,涝不能排,造成农业生产不稳定。第三,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率不高, 有的地区每万亩农田只有1~2名科技人员。第四,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一家一户分散经 营,形不成规模,市场竞争力低。第五,城镇化发展滞后,乡镇企业滑坡,非农产业对农民 收入的贡献份额减少。河南省夏邑县有一个乡,前些年常年有4000多人在外打工,仅此一项 ,全乡农民人均年收入可增加180多元,占总收入的20%多。但由于近年来城市下岗人数增加 ,务工岗位减少,城镇就业的机会也随之减少,农民外出打工受到影响。江苏省铜山县农民 在乡镇企业的收入从1996年的人均1093.12元下降到2000年的584.35元,下降达46.5%。
二是党和政府有关加强农业的政策落实不到位。长期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 农民问题十分重视,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发了很多,一直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重 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落实不到位。近年来地方政府决策中的“城市偏向”明 显,把资金重点用在城市建设上,楼房越建越漂亮,而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越来 越少。国家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低而不稳。农村金融改革滞 后,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抱怨“求贷无门”。农民发展经济、 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减弱。同时,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落实得不好,有些地方农民负担不但没 有减轻,而且还在加重。90年代以来,针对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 先后颁布了28个涉及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中央国家有关部委也出台了37个治理整顿农民负 担的文件,并不定期对一些地区进行检查,农民减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民负担仍然 较重。有的地方多报或虚报农民收入,表面上统筹提留没超过中央规定的5%,但实际上由于 多报和虚报带来费率的增高,农民承受的负担也增多。一项研究资料表明,目前农民人均支 付 的税款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加上上缴的各种杂费,则相当于城镇居民的30倍。一些与农 业相关的具体政策没有及时调整,比如土地流转政策等,不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提 高资源利用率,不利于我国农业向国际化迈进。
三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高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 国农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国外廉价农产品大量进口,冲击了我国的农业尤 其是种植业。比如近几年大豆进口增长过猛,导致国内大豆价格下降,严重冲击了东北等主 产 区的大豆生产。据海关统计,1996年进口大豆111万吨,1997年296万吨,1998年320万吨 ,1999年432万吨,2000年猛增至1042万吨,比上年增长了1.42倍,相当于当年全国大豆产 量的68%,占全国大豆消费量的40%,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出 口形势严峻,扩大出口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慢,对我国农产品的 需求减少;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设置障碍增多。当然,同时我们必须承认, 我国的农产品不论是内在质量还是外在质量,与国际市场的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国 际竞争力低下的一个因素。另外,我国农副产品出口贸易体制不顺,政出多门,手续繁琐, 相互制肘。
四是农民自身素质的问题。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因此,农民自身素质如何,是 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从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减缓的原因看,农民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 题。第一个表现是缺乏市场意识。现在仍有相当多的农民守着传统农业不放,认为老老实实 种田不管如何能解决温饱,而搞结构调整带有风险。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民,更是不愿对有 风险的项目增加投入,宁肯少收入,不愿担风险。第二个表现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当中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的比例是1∶3∶1,接受先进的科学 技术的能力较弱,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率很低。有的农民外出打工,也因缺乏技术 ,找不到比较好的工作和得到较高的收入。第三个表现是对土地的投入不断减少。由于农业 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对土地对再生产的投入不断减少,土质日趋恶劣,贡献越来越低,有 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大量抛荒。这种情况不仅在偏远地区存在,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 第四个表现是市场信息不灵。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发展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快而准的信息是保证农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纵观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情况不难发 现,凡是农民信息较灵和较准的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就搞得好,农民收入就高,反之,缺乏 致富信息的农民,产业结构调整慢,收入增长减缓甚至下降。
三、从农民收入增长的特征看农民增收的艰巨性。
观察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这当中存在着一些十分明显的特征。
第一是农民收入增长带有阶段性特征。从改革开放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上个世纪末,农 民收入增长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有的同志把其分成三个阶段,也有的同志把其分成五个阶 段。我认为阶段如何划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阶段性特征认识清楚。如果按照五个阶段划 分,第一个阶段是从1979年至1984年,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时期,年均增长15.1%。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快速增长呢?有两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个是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一个是粮棉 价格提高,这两个因素都成为动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第二个阶段从1985年至 19 88年,为农民收入增长徘徊时期,年均增长5.3%。这一阶段具体说来也有两个因素,一是粮 棉减产,造成收入减少。二是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部分程度地弥 补了粮棉减产的减收。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到1991年,为农民收入低谷阶段,年增长0.7%。 1991年出现了负增长。这一阶段主要是国家对经济过热现象进行治理整顿,粮棉价格有波动 ,乡镇企业也出现滑坡。第四个阶段从1992年到1996年,为农民收入恢复增长时期,年均增 长5%。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发表以后,农业有了恢复性发展,农民收入也有了几年的恢复性 增长。第五个阶段从1997年到2000年,为农民收入增长下降时期,年均增长下降到2.1%。以 上所说的阶段性现象表明,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也是一个阶段性现象,认为这一阶段 一、两年或二、三年很快就可以过去的观点,或者认为这一阶段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期才能 过去的观点,可能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这一阶段的特 殊性。
第二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平衡特征。这一特征在当前尤为突出,而且呈现越来越明显,越 来越严重的趋势。全国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1%,而西部地区仅增长0.64%。2000 年,农民纯收入中种植业所占份额从1995年的54.46%下降到42.80%。许多人和笔者在调研中 都 发现,大凡农民收入减缓幅度较大的,大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河南省夏邑县靠近县城 和铁路、公路等交通方便的乡镇的农民,年均收入比其他偏远乡镇的农民高100~300元不等 。江苏省铜山县近城靠矿的乡镇农民年均收入,高于以粮食为主产的乡镇的农民1~4倍。就 全国来说,农民收入不平衡的情况特别引人关注。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 收入为2253.42元,其中67%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低于平均值。53.23%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 到2000元,尚在温饱阶段:21.09%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在2000~2999元,处于温饱有余、接近 小康的水平;25.68%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超过小康水平,有的已相当富裕。我 们还必须注意到,农民人均收入在统计时,把高低收入两者统计在一起,这样就使一些低收 入的情况,被一些高收入大户的高收入掩盖了。据江苏省统计,近几年大约有40%的农民收 入实际上减少,所谓的人均增加,是被一些高收入的大户拉上去的。
第三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差异性特征。不论是农民收入增幅减缓,还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 ,其差异性特征都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地区之间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比 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收入高。有关部门统计,在近年来最高收入农户中,东部大约占70%, 中部大约占20%,西部大约占10%。再比如文化程度的差异。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文化素质的 差 异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上的差异。有关调查发现,在近年来农民收入最高的 人群中,文化程度高的人群的收入,是文化程度低的人群的收入的8.7倍。还有就业率高低 的差异。我国农村目前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高低,直接关系 到收入的高低。我们对这些差异性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农民收入增 长减缓的特点。
第四是农民收入的结构性特征。农民收入结构基本上分为两大块,一是工资性收入,包括 在乡镇企业务工、外出打工。从事其他类型的劳务等收入;一是家庭经营收入,包括种植、 养殖及二、三产业等收入。从农民收入结构的情况看,仅仅靠种植、养殖收入的农民,收入 远远不如有工资性收入和二、三产业收入的农户收入高。在最近几年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农民收入主要还要靠家庭经营。在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在下降。收入较高 的农户收入基本上来自养殖和二、三产业。
四、认真研究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充分认识提高我国农业的国 际竞争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加快,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加 入WTO后,必然会推动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 生深远影响。从长远利益看,对我国的农业和农民也会带来有利的作用,但从短期利益看, 将会带来不利作用。按照已达成的协议,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关税要从目前的45%,5 年内平均降低到17%,重点农产品降低到14.5%。据有关专家测算,仅小麦进口一项,就会使 我国农民减少40亿元的收入。大量外国农产品的进入,必然会对我国的农产品造成冲击,给 本已陷入困境的农产品市场雪上加霜,给农民收入带来更大的威胁。所以,我们应该把农民 收入增长放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去考虑,去研究。
第一,开放型农业符合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 下,农民收入实际上来自市场,而市场的本质属性就是开放。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基本上 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尤其是把农业仅仅看作是解决吃饭问题,没有把其放在商品的位置,没 有把其放在市场的位置,因而与国际上的交流不够。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如果仍 然把农业停留在自给自足的位置上,必然没有出路,农民收入增长基础也不牢。
第二,扩大农业开放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低,是限制 我国农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 竞 争力的一个必要性措施。加入WTO后,一方面面对外国农产品的冲击,我们只有靠质量占有 国内市场;一方面必须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靠质量去开拓国际市场。加入WTO是我们现代 人实现的,经济全球化是我们现代人经历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我们必须努力 奋斗,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基业。
第三,扩大农产品的出口才能拓宽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国内市场农产品销售困难, 成为农民收入减缓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的出口。通过农产品 的出口,可以了解国际市场农产品的供求信息,把握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走向。通过农产品出 口 ,可以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通过农产 品出口,可以改变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更重要的是,不断扩大农产品出口 , 才能为农民收入长期持续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要实行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战略。我们的对外开放,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放,目光不应 只看到一些发达国家,还应该看到发展中国家。笔者参加长春国际农业博览会有一个感受, 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客人比较多,据了解,他们不仅对我们的农副产品感兴趣,对我们的一些 农业技术也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只要视野更广阔一些,前景会很壮观。就是在劳务输出 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需要的是我们专业技术水平很高的人才,而大量的劳务输出,也应 该对准发展中国家。
五、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严格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和充分尊重广大农民 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
今后几年乃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会不会加快?能不能持续?这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不能作简单化的 回答。就目前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加快的迹象还不明显。相反,如果我们的认识发生 偏差,政策措施不得当,不到位,可能还会持续减缓。我们必须对目前仍然存在的困难有所 认识,宁可估计充分一些,不可估计不足。一是来自农业收入的增长乏力。首先是来自种植 业的增长速度放慢,来自林牧渔业的收入也在下降。尤其是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期,林牧 渔业有的在更新换代,有的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农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中获得较大的收益 。二是来自非农业的收入也不可能很快就有较大增长。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吸收劳动力的能 力减弱;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农民外出打工受到制约。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结构不合 理。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就当前来说,农民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等 产后环节中获利甚微。四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目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国际现代化农业 相比,明显处于劣势。我们必须立足于这些情况,采取对策,做好工作,力争较好较快地解 决问题。
为了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新办法、新措施,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严格遵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经 营自主权。对此,笔者着重提出两点原则性的建议。
首先,各级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加强宏观调控。国家应考虑解决一些 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全国范围内的国土整治,东中西部的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条件的 整 体改善,地区经济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等等。各级地方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做好农 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做好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引导;做好农民继续教育的工作,提高农民素质 ;同时还要大力做好信息服务。在结构调整问题上,千万不能搞行政命令,更不能搞官僚主 义、形式主义,否则有百害而无一利,只会劳民伤财,贻患无穷。
二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和体制 。就农村而言,广大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们所要制定和采取的重要决策,都应广泛听 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尤其在当前进行农业结 构调整时,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时,在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时,必须坚持稳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基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 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