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经济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_绩效评价论文

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绩效论文,评价体系论文,区域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主要是在建立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拟从旅游创汇、旅游企业经济效益、地区就业、地区经济增长、政府税收等五方面来建立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选取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的评价指标时,我们采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并考虑到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模型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其数学模型为:

模型中的F1,F2,……,Fm被称为公共因子(也称为主因子),是不可测的向量,apm称为因子载荷在第p个变量在第m个公共因子上的负荷,矩阵A=(apm)为因子载荷矩阵,εm称为X的特殊因子,各特殊因子之间以及特殊因子与所有公共因子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

二、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我国31个省市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其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指标值均直接从相关年鉴中获取,或根据上述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获得。指标中涉及的旅游企业主要是指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旅游车船公司及其他旅游企业;地区税收总额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契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二)计算过程

运用spss11.5进行计算,KMO值为0.704,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近似卡方值为877.491,自由度为153,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因子分析。

第二,公共因子的确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并依照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了四个主成分,同时为了使得到的主成分更易于解释,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方差极大化旋转,由此得到主成分的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

通过表2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出结论:一是主成分基本上反映的是区域旅游业的经济总量发展状况,故称之为经济规模因子,它包括国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者人数、企业数、营业收入、固定资产总值、旅游业从业人数、旅游总收入、旅游企业税金总额八个指标。二是主成分主要反映的是区域旅游业的经营水平,因此将其定义为经营水平因子,它包括入境旅游者人均天花费、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业人数占该地区就业人数的比重、国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国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六个指标。

三是主成分反映的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盈利情况,因此将其定义为盈利水平因子,它包括利润率、旅游企业利润总额/旅游企业固定资产额两个指标。四是主成分大体上反映的是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对该地区经济的贡献状况,故称之为贡献度因子,它包括国际旅游收入占出口商品总值比重、旅游企业税金总额占该地区总税收比重两个指标。

第三,综合得分的计算。利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在第i个主因子的得分)计算我国31个省市旅游业经济绩效指标综合得分。因子值、综合得分及综合得分排名见表4。

(三)实证结论的分析

第一,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的综合得分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2004年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海南、四川、河南、辽宁、山东依次居前10位;云南、福建、江西、天津、湖北、西藏、陕西、广西、安徽、湖南排在中间;新疆、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吉林、甘肃、宁夏、青海实力相对较弱。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吻合度较高。

2004年各地的平均综合得分为5.73×10[-6],所评价的31个地区中有11个超过平均水平,占总体的35.48%。表明我国区域旅游业的经济绩效的发展极不平衡,旅游业经济绩效较好的省市仅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绩效最好的与绩效最差的省市之间的得分差距极大,为2.3961,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第二,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的主因子得分分析。由各地区4个主因子的分别得分可以看出,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山东的旅游经济规模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北京、上海、天津、海南、云南的旅游经营水平较高;上海、辽宁、四川、安徽、江西的旅游经济盈利水平较高,表明这些地区旅游业的获利能力较强;西藏、海南、广东等地区的旅游经济贡献度大于其他省市,即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经济规模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为34.759%,表明该因子对旅游业经济绩效的影响较大,即旅游经济规模的大小对旅游业经济绩效的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东三年来在该因子得分上明显高于其他省市,表明它在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固定资产、从业人员、旅游企业数、营业收入和旅游企业税金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即使它在经营水平因子、盈利水平因子和贡献度因子上并不具备很大优势,但其旅游业经济绩效依然保持在前三名。

经营水平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也比较大,占了将近30%,包括六个与之正相关的变量,主要反映各地区旅游业经营水平的高低。北京、上海、天津、云南得分较高,表明这些地区在入境旅游者人均天花费、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业人数占该地区就业人数的比重、国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国内旅游收入占GDP比重、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旅游业经营水平较高。

进一步分析具体的地区可以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上海、江苏、浙江前三个因子得分都较高,表明这三个地区的旅游业不仅在规模上遥遥领先其他省市,而且旅游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也很强,旅游投入产出效率较高,旅游业的发展注重质和量的结合,旅游业经济绩效较好,只是在贡献度因子上的得分还须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待加强。如果不考虑规模的因素,内蒙古、新疆等边远地区的盈利水平因子得分并不低,表明其旅游经营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旅游产业规模过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些地区的综合实力。由上表可知,规模因子对综合实力的贡献率占到34.759%,因此对于经济上较为落后,同时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应该加大资本投入的力度,使其旅游业的整体经济绩效迅速得到提高。此外,还要考虑到经营水平因子和盈利因子分别占有30%和13%左右的贡献率。如广东的经济规模实力名列前茅,但是其经营水平因子和盈利水平因子得分较低,处于中下水平,说明广东旅游业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偏低的状况亟待重视和提高。海南、云南的规模因子得分较低,但由于它们的经营水平因子排名靠前并且得分很高,最终使综合实力上升到前十名。这表明经营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资本不足造成的差距,各地有关部门应全面评价其旅游业的经济绩效,避免形成只看经营总量规模而忽视经营效率低下的思维定式。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各个地区可清楚地了解其旅游业经济绩效在全国所处的位置,并可了解自身的不足及优势方面,为制定科学的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现实的指导。

三、结语

从实证分析结论可以看到,我国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的整体水平偏低,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各区域在旅游经济规模、旅游经营水平及盈利水平上差异较大,从而决定各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方向,途径也各不相同。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地区每个主因子得分均不占优势,政府在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一方面应加强相邻区域间的合作与开发,开展旅游联合促销,加快旅游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扩大旅游接待规模;另一方面,规范行业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努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提升旅游产业经营能力。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宁夏、新疆等西部地区则应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旅游业的开发和投资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着眼于旅游目的地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程度,并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旅游经济实力的提升。

标签:;  ;  ;  ;  ;  ;  

区域旅游经济绩效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_绩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