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评价的良性发展应该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思想、后现代主义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依据,结合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成功经验,向着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动态化、情境化、质化和互动协作方向发展。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评价的目的,建立涵盖教师、学生、同行和专家的多元评价主体,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整合多种评价方式,完善评价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 学生 理论 实施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和教学活动是相伴共生的。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是教学的继续,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教学评价应将重点落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求知的愿望等方面。教学评价能够反映“教”与“学”的情况,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的途径与办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这凸显了教学评价的激励和改进的功能。教学评价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它的导向作用。
二、新型教学评价的主要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新课程教学评价依据的主要理论之一。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他在书中指出: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这样做实际上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样为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是人才的极大浪费。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它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国当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变传统教学评价观为新的科学的教学评价观的改革,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2.建构主义思想。20世纪后叶,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盛行西方。与传统的赫尔巴特“三中心”相反,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建构主义思想更加强调教学的能动性和有效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应该以一种多维的、开放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基于师生共同活动之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对学习者来说不仅是对现时状况的价值判断,其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促进下一步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而不在于选择和判断。
三、新型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1.确立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评价目的。高校的教育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培养,突出师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环节,其目的不是为了给教师“分等”“排序”,不是为了鉴定和证明教师和学校的好坏,而应着眼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师生的共同成长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2.建立多元的评价主体。教学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专家和同行。新课程教学评价倡导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被评价者从接受评价逐步转向到主动参与评价。评价过程中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在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
3.建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的评价指标的建立通常要经过问卷调查、严格论证、专家评判、实验修正等基本程序,具体的指标一般从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状况、教学成效三个维度来保证。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及其结果反馈,改善教师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
4.整合多元的评价方式。应该整合多元的评价方式,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将这两类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5.完善评价的实施过程。首先要规范评价制度。因此要设立评价管理办公室,组织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使教学评价成为一种经常性、制度化的工作,发挥评价对教学质量的调控作用。其次,做好评价诊断工作。需要对教师的现有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等进行分析诊断,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发展的优势和可能的发展领域,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发现教师教学的不足,找出其根源所在,探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柳德玉 蔡中宏 杨道莲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评价[J].社科纵横,2004,19,(5),187-188。
[3]Gardner.H 沈致隆 译 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4-8。
论文作者:方晓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评价论文; 教师论文; 智能论文; 目的论文; 评价者论文; 理论论文; 学习者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