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风与因材施教的差异_因材施教论文

论学风与因材施教的差异_因材施教论文

试论学习方式差异与因材施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材施教论文,试论论文,差异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08(2000)05-0021 -04[中图分类号]G633.3 G424.23

前言

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同学,教育的理想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学生是千差万别的鲜活个体,以往,我们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智力差异,认为智力决定一切,忽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老师推卸责任,学生失望乃至绝望。如果从学生在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去分析,比直接从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去分析,更有利于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特点和潜力,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如何分析、了解、鉴别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因材施教制定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对策?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教育界。

一、学习方式的差异分析

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先前知识积淀的差异、志向水平或学习动机的差异、智力的差异、能力倾向(素质)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和男女生的学习差异等。这里重点分析学习方式的差异。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指个体在知觉和学习中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个体对作业做出反应所使用的各种策略,涉及个体处理学习中的信息或解决问题时所偏爱的方式。

根据实验和理论研究,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切分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一,从“感觉通道”看,有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所谓感觉通道,是指学习者对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偏爱程度。如动觉型学习者喜欢接触、操作物件,对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认知活动感兴趣,教师用手拍拍他的头表示赞赏所产生的效果比口头表扬好。

其二,从生活方式看,有正规型、社会中心型和个人人格至上型。如正规型学习者强调坚持原则、规则和给定的政策,喜欢秩序、常规,喜欢明确应该做什么,他所愿选择的课堂组织是以老师为中心的。

其三,从认知方式看,有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反思(沉思)型、冲动型、整体型、系列型、聚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内倾型、外倾型等。从认知方式角度划分出来的学习方式,具有组对性,如整体型与系列型。整体型学习者往往倾向于对整个问题将涉及到的各个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他的视野比较宽,能把一系列子问题组合起来,而不是一碰到问题就立即着手一步一步地解决。而系列型学习者一般把重点放在一系列子问题上,十分注重其逻辑顺序,通常都按顾序一步一步地前进,所以,只是在学习过程快结束时,才对新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

其四,从大脑单侧化看,有左侧大脑半球优势型、右侧大脑半球优势型。右侧脑与直觉、艺术等倾向相联系,左侧脑则与逻辑和系统思维相联系。每个人单侧化优势不同,在学习的有关材料处理上会有差别。

二、学习方式差异的了解、鉴定与因材施教的总体原则

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个别差异的了解与鉴定,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为了鉴定学生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别,通常可以采用观察、调查、访谈、作品分析以及问卷测试等方法,老师宜建立学生个案,综合应用多种方法,甚至采取追踪的方法。这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要求老师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行客观分析,避免主观臆断。

学习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各种学习方式既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缺陷。学习方式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环境和经验,在多大程度上又是基于内在的生理前提,至今没有足够的研究,如果强迫学生改变对学习方式的偏重,会损害学生的自我概念,并导致对学校的疏远,所以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谨慎些。就老师来说,重要的是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有明确规定的目标和评定标准的前提下,老师应鼓励学生能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发展和追求。老师运用适合于该班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方式的教学对策,并把这些教学对策融于其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直接参与新知识的相互作用,逐渐产生新的学习能力并保持和在新情境中的迁移。

教学如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目前有五种可供参考的教学模式,即:个别化教学系统、自学辅导教学方法、掌握学习、分层教学和以电脑为基础的学习。但模式总归是模式,没有最好,只有较好,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对策方面,没有统一的模式。

三、教学调查与实例

(一)对象:高一学生(58人)

(二)学习方式调查方法:观察、访谈、图形识别测试。

(三)主要学习方式类别:冲动型、反思型、场独立型、场依存型、聚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另有一些学生学习方式类型不明,还须进一步跟踪观察。)

(四)学习方式的差异表现及相应的教学对策:

1.冲动型。冲动型学生反应快,他们急忙做出选择,犯的错误较多。有时,老师还未将题目说完,这些同学便能说出它的答案。但有时难免粗心,将题目看错以致长叹一声,后悔莫及。当他向老师提出某个问题时,老师的讲解常被打断,学生呈现顿悟的情状。这类学生在完成需要作整体解释的学习任务时,成绩要好些。教学上,对这类学生应重在鼓励,采用类似限时“急转弯”式问题教学对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反应敏捷的优势,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针对粗心的缺陷,可适当少量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尝试因粗心而造成的挫折,让他们自己去体悟,并有意识地纠偏。

2.反思型。反思型学生常常抱着小心谨慎的态度,做出选择比较精确,但速度要慢些。一份语文试卷,分客观选择题和作文两大部分,结果这类学生所做的客观选择题得分很高,却普遍反映写作时间不够。反思型学生在加工任务信息方面比冲动型学生更有效,并且采用更为系统和更为成熟的策略,这类学生在完成需要对细节作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要好些。他们总是有条不紊,逻辑性较强,注意到细微的变化,而当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时,却难以发挥思维缜密的优势,甚至还表现出内心烦躁式的不知所措。教学上,对这类学生应因势利导,教学节奏可适当放慢一些,尽量营造出一种宽松舒展的氛围,老师的语言宜流畅,有较强的逻辑性。至于速度问题,可采用逐步小幅度地减时措施稳妥地予以解决。

3.场依存型。场依存型学生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他们能注意到学习环境的社会性,对于具有社会内容的材料表现积极,也容易受到其他人出现的积极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他们喜欢的人的影响,他们较易于接受别人的暗示,学习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因此,当诱因来自外部时,他们会学得更好些。这类学生喜欢集体学习,受环境影响,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易受负强化的影响,有时情绪波动较大。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上采用间隔强化的对策,效果明显。教学时多举一些人文科学的例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遇到挫折时,老师及时谈心,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引领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鼓励学生挖掘自己无穷的潜力。如果设计得好,还可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

4.场独立型。场独立型学生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在学习未经充分组织好的材料时有较好的优势,他们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具有持久性,时常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明显地表现在数学成绩上。他们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独立做出判断。有时比较固执,较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尤其表现在对某个事物有了一定看法的时候。针对这类学生,可让他们自己制定比较合理的计划,以自学为主。老师适当点拨为辅,尊重学生特有的思维个性,设身处地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加以验证,最终使学生心领神会,切忌老师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

5.聚合思维型。聚合思维型学生比较喜欢自然科学,较严谨,概括力强,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喜欢寻找规律,思考问题有条不紊。这类学生理科成绩较好,议论文写得好,议论有条理,论证较有力。但是,他们兴趣不够广泛,生活面较窄,文章缺乏想象和文采。他们趋向于只注意某些方面,并很快地就局限在某一特定领域之间。在阅读训练中,他们比较擅长寻找文中的主要观点。为此,在教学上,应充分肯定这类学生在抽象概括方面的优势,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写文章内容提要,请他们总结会议内容、课堂讲授内容等。另外,可适当引领他们深入社会生活,或游览风景名胜,以扩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激情。

6.发散思维型。发散思维型学生倾向于文科,注意的面比较广,并可以把已有的各种图式、关系连接起来,即便在还不清楚这种连接的理由时也会这样做。发散式思维是一种搜寻策略,这种搜寻策略很可能是松散的、缓慢的、广泛的,而且不只局限于信息储存的某一方面。这类学生的思维具有跳跃姓,不大注重严密性和秩序性,他们能基于一点,四处搜索,涉及的面较广,角度较多,因而常具有创新性。在语文学习方面具有优势,文章想象丰富,诗歌灵动畅快。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上,可以创设轻松而又具情趣的环境,充分调动声、形、图、景等现代化传媒技术,激发他们的想象,找寻他们的灵感与顿悟。实践证明:只有在宽松、游戏般浪漫的情境里,才能唤起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压抑紧张的气氛,会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反应。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决非易事,这是一项十分艰辛而细致的工作。如果还象过去那样实施大班教学,势必增加教师工作的负担,加大因材施教的难度。根据上海市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在中学实施小班化教育势在必行。小班化教育,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和交流的密度,学生的个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并因材施教,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大班教学导致工作无法细致,容易顾此失彼,忽视一些鲜活的个性而趋于主流同化,造成个性的淹没甚至遗弃,这是教育的极大的不公平,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健康发展的权力。

[收稿日期]2000-02-22

标签:;  

论学风与因材施教的差异_因材施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