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提高对右心室梗塞的进一步认识,探究右心室梗塞的诊断意义,及了解目前治疗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心脏病 右心室梗塞 右心室梗塞/诊断 右心室梗塞/治疗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175-02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right ventricular infarction, diagnosis of right ventricular infarction, and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urrent treatment
【keyword】 heart disease with right ventricular infarction of right ventricular infarction / diagnosis of right ventricular infarction / therapy
右心室梗塞(RUMI)并非少见现将我院自1996-2006年收治的11例右心室梗塞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30-72岁,并发于下壁5例,下壁+正后壁1例,广泛前壁1例,症状与体征:胸闷,憋气1例,休克8例,合并右心功能不全7例。
1.2心电图表现:本组病例均可见心电图右胸导联特征性表现,U3RST段抬高0.15mv5例,0.2mv3例,U4RST抬高0.15mv1例,U4RST抬高0.2mv2例。
1.3血清酶学检查: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均升高。
2讨论:
2.1右心室梗塞的临床诊断:
右心天之骄子梗塞常并发于下壁、正后壁心肌梗塞,临床除一般心梗症状外,还多出现右心衰竭、静脉压升高,心排血量下降、来重低血压状态,同时伴有缓慢型心律失常。
2.1.1有明显心功能不全表现:颈静脉怒张伴吸气末增强,静脉压升高,充血性肝肿大,双下肢水肿,尿少或无尿。
2.1.2严重低血压状态:由于心排出量减少,造成循环血容量不足,而出现四肢厥冷,意识障碍等,甚至发生心源性休克。
2.1.3各种缓慢型心律失常。Ⅰ度、Ⅱ度Ⅰ型、Ⅱ度Ⅱ型及Ⅲ度房室传导阴滞及束支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博等。
2.1.4血流动力学诊断⑴:平均右房压>10mmHg或肺毛细血管楔压>15mmHg,平均右房压mmHg/肺毛细血管楔压>0.8也具有诊断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1IS-T段抬高:ST段在V4R~V6R抬高≥1mv是诊断RVI的一个可靠指标,下壁心肌梗塞(AMI),ST段抬高在Ⅱ、Ⅲ、avF任意两个导联≥1mm;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标准诊断为合并RVMI(1)V3R~V5R的抬高≥1mm;(2)ST段抬高Ⅲ/Ⅱ>1或Ⅲ/Ⅱ;(3)ST段V2↓/avF↑<0.5。
2.2.2异常Q波:在RVM1中Ⅲ导联的巨大Q波大于avF导联Q波,正常人V4R~V6的QRS液群亦可出现QS或QR型,其百分率有V4R~V6R依次升高,而V3R呈Rs,无QS或QR型,若从rS型演变为QS型或QR型100%可诊断为RVM1。
2.2.3 T波:T波在急性期ST段抬高时伴T波V3R~V5R直立,随病情恢复,ST段回到等电位线,则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
2.3右心室梗塞的冠脉病变特点
通常右冠状动脉(RCA)主要供血至左室下壁、正后壁、右室和室间隔的后1/3,在某些人RCA还可供血至左室的后侧壁,因此,右心室梗塞(RVMI)常和左室下壁梗塞。左室后壁梗塞伴发,单纯RVMI少见。有作者报道:(RCA)第一段阻塞52%合并有RVMI且范围较广;第二段阻塞主要引起后壁型RVMI;第三段阻塞只产生右室后壁和室间隔连接处的轻度RVMI;第四段阻塞时不产生RVMI。在非透壁性下壁梗塞病人RVMI的发病率为34%。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RVMI的发生率为71%。RVMI的好发部位为右室的下壁和侧壁,前臂较少见。
2.4右心室梗塞的治疗。
2.4.1输液治疗:量RVMI治疗的基础。RVMI发生后,由于部分右室心肌缺血、损伤、坏死,使右室心肌顺应性下降,右室射血明显减少,造成左室射血来源不足,导致心排血量降低,大量血液淤滞在右心及容量血管而形成右心功能不全或低血压、心源性休克。RVMI的治疗原则是保持生命必须的最适量心排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限制梗塞面积扩大,对低心排出量严重低血压者,必须进行快速扩容,扩容的理论是在广泛RVMI时,左室充盈依赖右房右室的扩张,因此,宜扩充血容量。在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给予血管扩张剂,常选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慎用利尿剂,早期一般不用洋地黄类。临床上特别强调扩张血容量,在治疗中,对低血压要区别情况正确对待,最好在血液动力学监测下进行。(1)右室容量不足或伴有顺应性降低引起的低血压,有人报道RVMI低血压初期RAP、PCWP、RVEDP和C1均正常,经扩容治疗后多数病人短期内病情稳定,BP恢复正常,亦有人报道RVEDP、RAP、PCWP正常,但右室曲线呈“非顺应性图形”给予体液负荷后,RAP升至13.33kpa,RVEDP升高至2.40KPa,血压恢复至13.33~26.66KPa,C1由2.5L/m2mim升高至3.6L/ m2mim。(2)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引起的低血压,该类病人仅表现为低血压,而RAP、RVEDP、PCWP及心脏指数(C1)均正常,治疗给予小剂量的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胺或加用适量液体负荷。血压多可恢复正常。(3)双侧心功能不全引起的低血压或休克,注意适当减少补液量,加用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血管扩张剂。(4)伴发严重心律失常的低血压,RVMI伴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常引起明显的低血压要积极治疗,在积极扩容升压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常可收到较好效果。药物不能控制的心律失常,要立即给予临时人工心脏起搏。
2.4.2再灌注治疗
2.4.1溶栓治疗:RVMI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梗塞冠脉在通与否强烈影响RVMI患者的预后。RVMI患者溶栓后冠脉血流量达TMI-3级者较溶栓治疗后冠脉血流量仅TMⅡ-2级者更能引起心脏内分泌及机械功能的快速恢复(2)。
2.4.2.2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
急诊PTCA,治疗可使RVMI患者血流动力学紊乱获得快速改善。能使MAI患者恢复前向冠脉再灌注,更易使梗塞动脉再通,有较低的再发心肌缺血,再梗塞和病死率。
2.4.3并发症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建国,李拥军.右室心肌梗塞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医学综述[J].1996;2(3):102
[2]何永红.急性右室心肌梗塞临床分析.广州药学院学报[J].1995;11(3):210
[3]陈维洲,许玉韵,吕俊升,等.心血管病治疗学[M].第一版.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246
[4]江一清,刘朝中,朱国英.现代冠心病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657~675
[5]黄凤姣.右心室梗塞病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论文作者:王赞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9
标签:低血压论文; 右心室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心肌梗塞论文; 患者论文; 心肌论文; 休克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