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兰古城的兴衰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_楼兰论文

洛兰古城的兴衰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_楼兰论文

楼兰古城的兴衰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楼兰论文,兴衰论文,古城论文,关系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楼兰古城是古丝绸之路上位于中亚的重要通道站,但后因历史上气候周期变化及平原湖泊河口三角洲淤积使河流自然改道的地理原因,在公元前开始至3世纪进入楼兰的河水逐渐减少,最终主河道变迁而使楼兰城南北河干涸,环境迅速恶化,导致楼兰消亡。

关键词 楼兰故城 兴衰 环境变化

前言

楼兰古城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名城,但在1400年前从史书中突然消失,成为中国历史中的疑案。直到1900年春,被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探险队的维吾尔族向导艾尔得克发现,而轰动于世。随后有不少中外探险者相继而至,美国的享廷顿(1905年),英国的斯坦因(1906年、1914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桔瑞超(1908~1911年),最近一次大规模考察是1979~1980年穆舜英等为首的考古考察队,西出敦煌到达此区域开展工作。中国科学新疆分院彭加木、夏训诚为首的罗布泊科学考察队也在1980~1981年在当地进行过工作。他们对古楼兰的历史、环境等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但对楼兰古城的突然消亡则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异族入侵说、丝绸之路改道说、河水断流说、气候变干说、瘟疫说[(1~7)]。我们于1996年3~4月在罗布泊地区考察中对楼兰地区的历史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并从罗布泊湖心向西,首次探险进入通向楼兰的古河道到达楼兰进行考察,在此结合前人的工作结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新观点,供讨论。

1 楼兰的兴衰史

1.1 石器时代

据以前各国探险家的资料,罗布泊西部和北部近湖区各处分布有大量的石器,我们也在从罗布泊湖心沿流过楼兰城北的古河道中发现不少细石器和少量旧石器,以及陶片和铜镜残片等,说明楼兰古城以及临近地区在一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在罗布泊西北部的库鲁克山中发现的数以千计的岩画中,大量出现针叶树、孔雀、水禽、野骆驼、野马、野猪、野牛、野羊、狗、畜群等动物图像。崖上岩画中古罗布泊人赤身裸体,挽弓搭箭,带着猎狗在密林中围捕野生动物的场景,可鲜明而形象地印证当时楼兰地区的古罗布泊人过着原始的狩猎、采集及游牧生活。湖旁的罗布人则以鱼类为主要食物,至到本世纪50年代,湖口的少量罗布人还以渔猎为生。可以推测,在石器时代,这里水源丰富,森林密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大,为古罗布泊人提供了生活保障,也为楼兰国和古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2 铜、铁器时代

根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也就相当于秦朝初年,楼兰已建立了国家,是以粗放经营农业、畜牧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受月氏王统治。公元前177至176年,北方强盛的匈奴打败月氏后,此区域为匈奴统辖。《汉书·匈奴传》曾收录了匈奴冒顿单于为此事给汉文帝的信:“罚左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史卒良,马力强,以灭夷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这是历史书中最早关于楼兰的记载。公元前126年张骞通西域,进一步打开了东西方直接交流的通道。《汉书·西域传》中这样记述:“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使”。说明古楼兰国在早期开辟的丝绸之路这条交通线上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土垠遗址南面和东面的干涸湖滩上,我们发现了大量昆仑玉碎块,判断土垠是玉门关外楼兰国由水路转运玉石的水码头,或是旱路的中转站,“丝绸之路”对中国内地来说则是“玉石之路”。该路在公元前940~928年,周穆王西行巡猎,曾通过这一带到达昆仑山,《穆天子传》里道:“穆天子……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也说明那时玉石贸易的通道已经形成。公元前77年,汉朝派兵到楼兰地区的伊循屯田,将楼兰国改名为鄯善国,楼兰变为鄯善国的一个城市。这里成为汉朝在西域的屯田中心。在公元前53年建立了居卢仓,以供给丝路来往商旅、使臣队伍的食物。史书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圩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三千九百十二……”,楼兰城遗址面积达108240m[2],可见当时楼兰之盛况。到曹魏时期,《三国志·魏志》中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可见当时楼兰仍不失自西汉以来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作用。从出土的汉文木简看,楼兰地区也是魏晋西域长史的驻地。“建兴十八年”是楼兰城遗址中发现最晚的年号记录,相当于公元330年。公元399~422年的东晋高僧法显著《佛国记》中,将这一地区已视为“死亡之地”,他描述道:由敦煌西行“渡流沙,沙河中多恶鬼和热风,遇者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目极望,欲求度处,则莫知所以,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表明此阶段楼兰古城已经因荒漠化而消失。

2 楼兰的地理位置与古环境

2.1 地理位置

从卫星像片和实地考察分析,楼兰古城位于塔里木河及孔雀河流入罗布泊的河口三角洲中部,东距近代罗布泊西岸约28km,北距孔雀河最北沿的古河道29km,位于40°29′55″N,89°55′22″E。古城南沿及城北约3km处各有一古河道从西向东入湖,河宽20~40m,深5~8m,楼兰古城行政位置处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境内西北部。

2.2 地质历史上的古环境

楼兰地区与塔里木盆地中的气候一样,在第三纪末期的上新世初期,由于青藏高原海拔仅1000m左右,还未能严重影响行星风系环流系统,这里的气候还是相对比较湿润,此时的罗布泊已形成,面积包括了现今西北部的龙城至东部阿奇克谷地及三垅沙以东的残蚀丘陵区。到早更新世,面积曾达到20000km[2]以上。在上新世未更新世初,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青藏高原大幅度上升,平均海拔达4000m以上,使湿润的印度洋西南季风极难进入塔里木盆地,加上北部及东西两侧同期进一步上升的高大山体的阻隔,太平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也难以深入形成降水,相反,冬季却在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控制之下,所以气候在此期开始已变得十分干燥,基本形成了干旱气候环境条件。根据对新疆考古研究所在罗布泊西岸发现的3880±95年前死亡的“楼兰美女”古尸研究,她的肺部有大量粉尘沉积,且尸体不腐,说明在3800年前这里就是极端干旱气候,和现在的气候状况基本一致。

2.3 形成楼兰古国的古环境

在晚更新世中、末期约3万至2万年前,塔里木河借孔雀河东流,在楼兰地区形成三角洲。到全新世初,因气候干凉使罗布泊再度干涸,塔里木河中下游风沙盛行。中全新世为多水期,但在9000年前罗布泊水体向西南退缩。到3000~2600年前,罗布泊两度充水,楼兰三角洲河叉纵横,河间洼地众多,胡杨(Populus diversifolia)、柽柳(Tamarix spp)为主的荒漠林十分发育,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香蒲(Typha spp.)、罗布三棱草(Bolboschoenus popovii)等水生植物和骆驼刺(Alhagi pseudalhagi)、苦豆子(Sophoraalopecuroides)、甘草(Glyrrhiza inflata)等草甸植物生长茂密,土壤以草甸土、草甸沼泽土为主。人类的狩猎和垦殖活动得到发展,促进了楼兰古国的形成。

2.4 导致楼兰衰亡时期的环境

但到公元前100年左右开始,罗布泊地区由于气候的周期变化,风沙作用又加强,加之河流沉积作用,使河道逐渐淤塞,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主河道向西南偏移,迫使流经鼎盛时期楼兰古城南北的河流水量逐渐减少。因而出现过公元前70年左右,汉代索励曾率酒泉、敦煌士兵千人,到楼兰地区屯田,他又召集了鄯善、焉耆和龟兹的士兵各千人,在注宾河上筑坝截流,修渠灌溉,才获得大丰收,“大田三年,积粟百万”,“胡人引以为神”,说明此时已不能利用自然坡度进行大规模灌溉农田。由于平原入湖河流因淤积改道的自然规律,以及当时终因生产力低下而不可抗拒,至使古楼兰南北河约在公元350年后完全干涸,从而导致人们被迫抛弃楼兰古城及周围的农业区,使该城在史书中消失。

3 楼兰古城消亡时期至近代环境变化分析

3.1 楼兰消亡时期的环境变化

我们在1996年4月初,由罗布泊北部经土垠遗址向南进入罗布泊,由湖心地带向西探险首次进入流经楼兰古城以北2.5km(不是前人说的5km)处佛塔北部的古河道,后步行沿河道抵达楼兰,发现楼兰东部与其北部一样,在20~30km内均为已受到强烈风蚀的雅丹地貌,汽车不能通行,残丘与侵蚀沟相对高差多在3~8m,为NNE和SSW向。在河谷中和楼兰城西的侵蚀沟中,发现有不少陶片、细石器,还发现了铜镜残片,说明在公元350年前这里曾是地势平坦而富饶的农、牧、渔业区。但从残存的胡杨树分析,在楼兰古城消失前这里的环境已明显恶化:在河道两旁,仅局部地段保存有少量的枯死胡杨树,最大一片面积不到1.0hm[2],高度5~6m,最大树径20cm;在一些残丘上,保存了稀疏的胡杨,其直径最大也不到30cm,从强烈风化成鱼鳞状的树皮看,这些胡杨已经经历了千年以上的历史,但大多还不倒伏,从胡杨保存至今的现状看,因生长胡杨的土层多保存比较完好,而形成土丘,也有一些红柳沙包至今高耸出地表,说明楼兰衰亡时树木很少,环境已极度恶化;由于水源减少,出土文书中有“大麦二顷已载二十亩,溉七十亩”的记述;人均日供粮从盛时的一斗二升逐渐减到六升。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所以从发掘的后期佉卢文木简中写道“诸民远离国境……”。此外,楼兰还制定了我国最早,也最严励的森林保护法:“若连根砍断者,无论谁都罚马一匹,若砍断树木大枝者,则罚母牛一头”[(1)],可旁证当时楼兰已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而不是前人所写的“森林密布”[(2)]。

在楼兰官衙遗址中最长有6.4m的木料,在附近和城北佛塔前的庙宇遗址,也有数十根4.65~5.3m的木料,从其风化深裂成平行而宽阔的长纹沟缝特点,证明这些木料是通过水运来自上游山区的天山云杉木,而不是前人所说的当地胡杨木。因为近处直立的屋墙胡杨枯杆,其表皮光滑,甚至至今无大裂缝,有裂缝的胡杨大木料也是呈不规则的鱼鳞状。说明在楼兰鼎盛时期也无巨大的胡杨树生长。从古城内残存的房址、水渠及干枯的胡杨、红柳分析,在人们居住的时期古城内已有风蚀雅丹地貌出现。

3.2 楼兰地区近代环境变化

由于流经楼兰古城的故河道公元350年后最终完全干枯,无水源补给,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先是水生植物及动物如鱼、螺死亡,接着是草本草甸植物死亡,最终胡杨、柽柳死亡,使百公里之内的地域成不毛之地。至今,仅在春季或有暴雨时有少量的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等生长。

长期的干旱,楼兰地区在NNE—SSW盛行风向作用下,地表风蚀而形成同向的残丘与洼地交错,高低不平的岛体形雅丹地貌分布区,长有红柳、胡杨的地方在空气动力作用下形成了丘顶,因此植物保存较为完好,千年的风吹日晒,虽使植物表面呈鱼鳞状干裂,但大多仍“峥嵘”地贮立在干枯的原野上。有的土丘高出地面4~5米,而洼地有的长达100米,宽20~40m,深3~4m不等。

从流经佛塔的河道中,发现河床底部两侧不均匀的分布着约2m高的河阶地,上面生长有1~1.5m的枯死幼小胡杨。可以推断是在近代又因河道变化,塔里木河向北移动由北注入孔雀河而入罗布泊时,有少量水进入古河道所形成,此后又断流至今,再无水进入。从河阶地上幼小胡杨枝保存完好及河道内局部积沙的情况看,可能与1921年塔里木河向北改道时间相吻合。自此以后,楼兰附近古河道再无水流过。

4 楼兰古城的保护与旅游业

4.1 楼兰古城现状

楼兰古城为不规则的方城,东城墙333.5m,南城墙329m,西、北二墙均237m,由于强烈风蚀和城内建筑一样大部分残缺,但城中三间官府库房因墙厚而结实,至今保存较好。城中佛塔虽然风蚀,也仍高出地面10.4m,成为从远处寻找古城的标志,城中胡杨编织的篱笆墙及残垣断壁保存较多。虽然经历了外国考察队的多次窃取,地面上还能找到一些残破的古钱币和古人的装饰用品,而黑、红夹砂陶片比比皆是。笨重的房屋木料东倒西竖,古渠旁还长着枯死的胡杨、红柳,经风蚀的楼兰古城至今保存尚完好。这是由于楼兰古城方圆百里的雅丹地貌使车辆难行,致使历史上通路切断,人类足迹难以至此,也没有受到附近农牧民的破坏。因此能到达古城的考察队也均是骑骆驼或步行。只有1996年6月导致探险家余纯顺死亡的那次探险考查活动中,后续人员曾租用了昂贵的沙漠车沿我们走过的河道曾到达了楼兰城北佛塔附近。

4.2 楼兰古城的价值及考古旅游

楼兰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中距中原最近的一个,在公元前200年至公元350年间十分活跃,成为当时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古国之一。由于前述原因在荒原中堙灭1400年之久。本世纪初被斯文赫定的考古队发现后,以《亚洲的庞培城》轰动了世界,相继有多次外国考察队前来,窃取了大量珍贵文物,我国也有多次考察队前往,深化了对楼兰的研究。1995年12月,在新疆库尔勒专门召开了关于楼兰研究的国际会议,特别是来自日本的考古学家对楼兰的研究有浓厚兴趣。“楼兰学”已成为涉及考古、环境、地质、地理、水文、气象等多方面研究的学科。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近年来进入楼兰的考古旅游队都在北部孔雀河畔的前进桥步行27km才能到达楼兰,我们新探出的东部路线,也因越野车难以通行,步行25km才到楼兰。且道路崎曲不平,蜿蜓曲折,沙地行走困难,加之周围300km内无淡水源,驼、马也难利用。因此,楼兰考古旅游是十分艰辛的,没有坚强的毅力不能前往。为满足体弱而对楼兰兴趣很高的考古旅游者,建议可开避直飞机航线,从库尔勒直达楼兰古城。

4.3 楼兰古城的保护

自然因素对古城的破坏是无法抗拒的,花大量资金对古城进行修复也无必要,而且因当地无水也没有维修条件。关键在于考古及旅游者的破坏性活动。斯坦因等已对楼兰及附近地区的文物进行了大肆挖掘盗窃,使楼兰文物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好在楼兰路难行,前往的人数十分有限,客观上对古城的保护有益。今后应严格限制对该地的发掘性考古。此外,我们发现“旅游垃圾”已对古城产生了威胁,现代废弃物可鱼目混珠,使古城遗址在将来使后人真假难辩,严重损害楼兰古城的考古旅游价值。为此建议有关管理部门能组织力量清除古城中的“现代垃圾”,并严格禁止考古者及旅游者挖掘、窃取文物和乱抛废弃物。

收稿日期:97-01-1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FAMMLL OF ANCIENT LOULAN CITY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XINJIANG

Yuan Cuoying

(Xinjiang Instituti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s,Urumqi 830011,China)

Zhao Ziyong

(First Regional Survey Team,Xinjiang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Sciences,Urumqi 830011,China)

Abstract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sia,ancient Loulan City was a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o the ancient Silk Road.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records,it was flourishing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second century B.C.to third century A.D.However,it was disrecorded suddenly until itwas discovered by a Swedish exploration party in 1900.Loulan is situatedon the west bank of Lop Nur Lake and the delta of the Tarim River (40°29′55″N,89°55′22″E),and occupies a land area of 108 240m[2].Two main tributaries of the Tarim River passed by its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des respectively and converged into Lop Nur Lake about 100kmeastward.

Human civilization of the Loulan City had been developed in the StoneAge,which was revealed by a lot of stone implements found in the region,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corpse of″Loulan Beauty″proves the continuityof economic development.During several centuries around the Christianera,Loulan had become a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on theSilk Road because its superior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natural conditions.The withering of ancient Loulan City was caused by natural changeof the river courses and rapid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Key words:ancient Loulan City;rise and fall;environmental change.*

标签:;  ;  ;  ;  ;  ;  

洛兰古城的兴衰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_楼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