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_研究性学习论文

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课程改革已被广大师生认同并广泛实践。在实践中,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已被充分地肯定。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研究性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本文就加强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及实施过程谈谈自身实践的经验。

一、鼓励质疑,开发研究性课题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例 Al与盐酸反应

背景:高一新教材177页学生实验中Al与酸反应。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A1与稀H[,2]SO[,4]常温下不能反应,加热后反应较剧烈,因此同学们在实验报告中得出,常温下Al不与稀酸反应的结论。但我们知道,在教科书和许多习题中都称常温下Al能与稀酸反应。

选题:为避免同学们从直观实验中得出错误结论。问同学们是否有兴趣自己探究问题的真正答案?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课题:常温下Al是否能与非氧化性的稀酸反应。

组织: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原理——铝粉、铝片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稀H[,2]SO[,4]在不同温度下反应。并设计了量气装置,测定一定时间内产生气体的量来反映反应的剧烈程度。

根据表格信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铝粉和用砂纸去除表面氧化膜的铝片,常温下不与稀硫酸反应,但加热反应剧烈;2.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有影响;3.在相同条件下Al片比Al粉反应剧烈。(Al粉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隔断了铝与水的接触反应)

表1 Al与稀硫酸不同条件下反应记录数据对照表

这时笔者启发学生,用砂纸去除表面氧化膜的铝片不能与稀H[,2]SO[,4]反应,会不会是氧化膜没有被彻底除尽。(提示:可用NaOH溶液除去Al表面氧化膜)(高一学生未具备这一知识)

同学们立即进行尝试。欣喜地发现:用NaOH溶液除去Al片表面氧化膜后,在常温下就能与稀HCl、稀H[,2]SO[,4]剧烈反应。

结论:用NaOH溶液彻底去除氧化膜的Al片,Al粉常温下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课时:1~2课时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有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实验探索。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发散思维,开发研究性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

教师在教学中能有目的地经常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激发和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培养和发展学生不依常规、另辟蹊径、多角度的求异思维,让学生能有创新过程的机会和空间,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思维,进行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例 KClO[,3]受热分解催化剂的选择

背景:氯酸钾受热分解制O[,2]在初中教材中采用MnO[,2]作催化剂。高一新教材学生实验一中却用同学自制的CuO作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实验后就有同学提出是否是金属氧化物都可做KClO[,3]分解的催化剂。这时,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直至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后,同学们知道催化剂可以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因此,确定探究的目标为比较主族金属氧化物和过渡金属氧化物对KClO[,3]分解的催化效果。

选题:KClO[,3]受热分解催化剂的选择。

设计:原理——KClO[,3]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加热产生O[,2],根据不同的催化剂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氧气量(或者产生单位氧气量所需时间),参照空白实验(不加催化剂)来确定该催化剂是否有催化效果。催化剂的选择:根据实验室的药品情况选择主族金属氧化物MgO、Al[,2]O[,3];过渡金属氧化物:ZnO、Fe[,2]O[,3]、MnO[,2]。此时有同学提出难道非得氧化物吗?对应的盐是否也有催化作用呢?我鼓励同学们自己选择MgSO[,4]、MgCl[,2]、ZnSO[,4]实验求证。

从表中数据分析:催化剂与化学反应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反应可有多种催化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催化效果比主族金属氧化物好。不仅金属氧化物可作分解KClO[,3]的催化剂,而且对应的盐也可作为分解KClO[,3]的催化剂。

表2 催化剂催化效果对照表

疑问:(1)MgCl[,2]作催化剂时出现固体熔化并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2)ZnSO[,4]作催化剂时出现固体变成黄色并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且反应后残余固体不溶于水。以上异常现象可作为新的选题来研究。

课时:2~3学时

评价: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同学们原以为是一个“不经意”的想法,却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那份欣喜是传统教学所不能赋予的。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选择研究性课题。在开始实施时,不要过于追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毕竟这还是“学习性的研究”,重在转变学习方法,锤炼思维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活动中,有所思、有所为、有所得,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实践创新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标签:;  ;  ;  ;  

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