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我国控股公司的战略思考_规模经济论文

建立我国控股公司的战略思考_规模经济论文

我国组建控股公司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我国论文,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创建和发展控股公司已成为上海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建立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是一项引人瞩目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控股公司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在创建和完善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组建控股公司是改革的必然选择

1、组建控股公司符合发展规模经济的要求

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开始了产业集中过程,发展到今天,国外一些大的企业在国民经济当中成为生力军,有的企业可与一个中小国家实力相当,我国政府和理论界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提出抓大放小这一发展战略。

从历史上看,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上行政分割,产业集中度很低。我国18个主要产业部门,属于高集中度的一个也没有,属于比较集中的仅有石油天然气产业,属于中集中度的只有电力工业,其余产业都属于低集中度,中小企业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占据了重要地位,甚至在一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当中,中小企业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小钢铁、小化工、小采煤等,从全社会角度看,这种小型化就导致了生产专业化程度低、粗放性和低效率。

造成我国产业集中度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制度,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价格体系,产品和要素的流动性相当差。对企业来说,它吸纳要素的能力也非常低下,再加之我国的工业化是地区工业化,各地区自己发展工业,这就必然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企业难以开展有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无法形成。另外,由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没有形成健全的企业破产兼并机制,资产存量难以得到有效的调整,企业规模因而无法扩张。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抓大放小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2、组建控股公司就是塑造国有资产产权主体

我们现在搞控股公司,有规模经济的考虑,但更主要的是寻找产权管理主体,控股公司的共性就是产权管理,应该说目前建立国有控股公司,其目的亦是很清楚的,是为了明晰国有资产产权,提高国有资产运营的效率,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国有资产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的关系都是产权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脱胎换骨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

3、组建控股公司有利于以最小阻力来推动企业改革

企业改革既是企业本身发展的问题,也是营造良好的企业外部运营环境的问题,现在组建的国有控股公司都是原来的行政局,计划经济年代这些机构在政府和企业之间代替着市场来控制企业和分配资源。现在要把这些机构这部分职能让给市场。这个改革顺利通过之后,企业才会有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今天行政机构翻牌变成控股公司实际已触及到原来行政机构改革最难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涉及国有企业改革层面,也涉及到政府本身的改革问题。

4、组建控股公司使企业管理卓有成效

改制以后,控股公司成为既经营又管理的集团。原来它只行使纯行政职能的管理,现全部转为以资产整体动作,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来进行管理。这种观念的调整是控股公司与行政主管局最大的本质区别。原来主管局管空,现在控股集团公司管实,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资产结构调整,始终围绕经济工作这条主线开展工作。从管人和管资产的结合程度方面看,在计划体制下,一个好干部的标准是政治素质高,能力强不强在次;组建控股公司后,资产经营量的大小与资产经营能力相匹配。总之,现在控股公司淡化了政府职能,强化了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强化了整体结构调整、流动重组的职能。

二、组建控股公司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随着控股公司的不断发展,在操作和运行中,已经产生和遇到诸多实际困难和矛盾。

1、规模与效率问题

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效率,抓大放小、搞控股集团公司等都为了提高效率。判断最佳企业规模的标准应该是企业的效率。搞企业扩张应该循着规模经济、效率提高这样的通道进行,而不能靠行政手段、人为地进行拼凑。从统计资料看,我国企业规模与效率之间的联系不是十分明显的。大型企业在要素的占有比重上相当高,但产出比重相对比较低,我国的大企业还没有相应的应有的高效率。如1993年,大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比重占49.64%,但产值比重只占37.13 %, 工业增加值比重38.5%,销售收入比重39.79%。

2、积极防止行政垄断

企业规模扩张,可能引致规模经济,但也有可能形成垄断。一旦形成垄断就会造成进入障碍。这种障碍有两种,一种是行政性的由法律来控制,如由政府来专营专卖、专利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另一种是自然垄断,也就是说,其他企业如果要进入,则必须花费一个成本,而内部企业则无需这个开支,从这两者比较而言,台湾学者认为,公营企业是行政性垄断,他们情愿放弃这种行政性垄断,将公营企业私营化,而形成一种私营垄断。应该说自然垄断优于行政垄断,因为自然垄断有规模经济。我们不应该把自然垄断的通道堵死,因为把自然垄断通道堵死之后,只有行政性垄断,而行政性垄断是没有效率的,而且它还有垄断的弊病,无论行政垄断还是自然垄断,相对于自由竞争市场,其资源配置效率总是低的,因此我们的政府热衷于把企业规模搞大,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规模扩大不是政府的事情,政府则从法律角度制定反垄断法或公平交易法,制止企业形成垄断,政府应该只是一个公正的裁判,保证市场公平竞争,而非比赛的参加者。

3、解决政企不分问题

组建控股公司要着力解决政企不分,行政集权的弊端。解开这套难题的钥匙在政府手里,政府要为自己作出定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和企业是连体的,现在成立国有控股公司是把企业剥开的一个步骤,一个环节,在剥离的过程中,讲企业的比较多,而讲政府的比较少。中国改革到这一步,应该把政府改革提上议事日程。现在都简单地把政府改革看成为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改革。而实际上,政府改革也应该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部分。政府是宏观经济主体,政府改革同时也是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政府是第一推动力,但同时,政府自身也是改革的对象。西方现在对政府缺陷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们对政府也应该好好地认识一下,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重大改革中应该把政府亦放进去进行设计。

4、避免实质性翻牌

组建控股公司后,原来行政局领导变为公司老总,要坐在老总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如资产如何组合、投资多元化等等。现在问题在于,要避免实质性翻牌。关于翻牌,三个问题要有突破。一是必须规范控股公司的母子公司关系,这个关系必须理清楚,即控股公司到底做什么事情,与下面企业是什么关系。如果把下面企业积极性全都抹掉,打消其积极性,则改革就搞不好。二是行政职能转移的问题。现有的部分政府职能现在要清理一下,到底还有多少项,然后找出办法把这些政府职能转移出去。三是要跨地区、跨行业进行资产的重新组合。如果资产打乱重组了,那这个牌以后就再也挂不起来了。

5、正确处理放小与抓大的关系

大家现在认为股份合作制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对中小型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方式,让职工参建,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股份合作制的方式,最初是在山东诸城试行的。中央有关部委曾多次组织人马下到诸诚实地考察,国务院领导同志最后也肯定了这一做法。在诸城成功的基础上,现在上海放小工作就好做多了。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应把所有企业都笼在那里,要把大量小企业通过产权转换换掉、放掉后收回来资金,再把这部分资金用来支持抓大工作。

标签:;  ;  

建立我国控股公司的战略思考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