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模式改革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模式改革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模式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模式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一些教育现象日益使人困惑。那就是:每年都有数百万学生失学,每年都有上百万学生靠“希望工程”才得以维持学习,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少数“重点中学”却在办学条件上日益现代化,甚至连香港的中学也不敢望其项背。另一方面,尽管淡化“重点”的呼声日益强烈,然而仍有极少数中学校长抱住“重点”不放,竭力为其存在寻找理由。其逻辑是:为了培养“天才”,现有的以牺牲大多数一般学校为代价而倾斜于“重点学校”的办学政策,虽然是不平等的,但这是“穷国办教育”的效益需要。根据其逻辑,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时,只能以牺牲数量占大多数的“鱼”为代价了。

上述的两类学校及对其合理性的看法为什么形成如此鲜明的反差,值得我们好好省思。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指出:“面临一个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1 〕”柳斌同志也认为:“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 〕我们所强调的教育转轨,最重要的就是把过去只重视“尖子”培养的“英才教育”模式转向“大众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正是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大众教育”模式。中外古今很多事例证明,应试教育、英才教育、神童教育等都不能振兴国家;要振兴中华,必须依靠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当前的应试教育非转向素质教育不可。

传统学校模式把学校分为“重点”与“一般”,其实质是把社会上的所谓“精英苗子”从其余一般苗子中筛选出来,使学校为培养未来的“英才”而对这些“精英苗子”施以强化教育。不可否认,这种学校模式在历史上曾经为我国培养了不少“英才”。至于解放初以及80年代通过行政计划性的人为扶持的“重点学校”政策,只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与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历史条件而制定的,并不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即不适应我国提出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时代要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只有从二十一世纪的长远发展着眼,通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强调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才能够使我国教育通过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而保证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立于世界富强国家之林。因此,我们应该摈弃那种认为“穷国办教育”只能办好部分“重点学校”的传统观念,办好所有中小学,让每个儿童都得到同等良好的教育机会。根据新的世界教育成本效益观,普通学校应该向绝大多数儿童开放,使他们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以保证教育投入的效益。然而,事实上“重点学校”政策使得“一般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的儿童成了“后娘养的”,给儿童心灵蒙上阴影,造成教育荒废的恶果。试问,全国“重点学校”不到10%,却为扶持它们而使占90%的“一般学校”教育荒废,这还谈何教育效益?

早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就指出:“我们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寻求一种根本的、非歧视性的模式。”“当我们用民主的方法扩大教育的基础,使得所有个人的才能得到实现,这样便促进了‘天然’的杰出人才的产生。”〔3〕无庸置疑, 素质教育就是大众的卓越教育,而废除“英才”式的“重点学校”模式,代之以“全纳性学校”模式,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素质教育办学模式的特征

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办学模式是全纳性的大众学校模式,它区别于应试教育办学模式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其一,在办学条件上对各校一视同仁。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因此,其办学模式的根本性特点体现在办学条件的机会均等。它在要求各所学校作为公众服务机构为国家服务的同时,在校舍设备、师生比例、师资力量、单位成本、经费投入、硬件设施等方面都一视同仁,使它们都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从而使学生无论进了哪所学校,都具有相等的分享教育投入的机会。而应试教育的办学模式则人为地在办学条件上向“重点学校”倾斜,使同一地区的学校存在着“重点”、“一般”、“薄弱”的明显的等级性差异。在一个全球走向教育民主化大潮的当今时代,这种厚此薄彼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是很不合时宜的。

素质教育办学模式注重师资力量的均衡分布,以使每所学校都有学科带头人,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使教育成本效益达到最佳效果。在香港,各所中学的教育经费是严格按照学生人数配置的,在学校规模相当的情况下,其师资、硬件设施、校园面积、教育经费等都相差无几。这是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

其二,实行自由就近入学的招生制度。

显然,为选拔少数“杰出人才”而层层筛选的办学模式,加剧了学生之间不正常的竞争,使考试成为学生的地狱。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在战后的教育深受“学历主义”的影响,导致了许多青少年问题,如恶作剧、自杀、逃学、暴力、行为不良等,出现了教育荒废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国家均从根本上改革升学招生制度。如1968年,韩国实行了称为“升学制度革命”的“初中免试升学制”;1973~1980年,韩国又实施“高中均衡化”的高中升学制度改革,采取联合考查及抽签分配制的入学措施。通过废除层层选拔的入学招生制度,学生自由就近入学,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消除了“考试地狱”的恐惧,促进了身心的正常发展。

各国教育实践表明,人为地把所谓“尖子”从大众中分离出来加以重点培养,既不利于“尖子”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大多数被排斥在“重点学校”大门外的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最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是让学生随机地自然入学,使学生处于随机组合的群体之中,去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从教育理念上讲,每一个学生都是未来的人才,只有实现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国民教育,教育才可说是成功的。因此,素质教育必须改变应试教育办学模式招生中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而对号入座地分流到不同等级的学校的做法。

其三,学校之间的竞争是管理和特色的竞争。

事实上,在办学办件、生源素质等方面“均衡化”的情况下,各校之间的竞争才成为可能。但应试教育办学模式通过行政干扰,人为地在财力、生源等方面倾斜于“重点学校”,这就使大多数“一般学校”失去了与“重点学校”竞争的物质基础和生源基础,必然导致学校发展中的恶性循环:好的学校越来越好,“薄弱”的越来越势单力薄。而在素质教育办学模式中,国家、政府给每一所学校以财力保证、师资保证和同等的生源基础。各校之间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是办学特色的竞争。真正合格的校长都会趁此机会大展宏图,把学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使所办学校从行政管理、教育方式、课程设计到评价方式均赋予相当丰富多采的内涵。每所学校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创新措施或办学个性。它不限于纯粹的学业成就,还包括全体学生的自信心,对全体学生的充分之爱等。学校与学校之间,就象森林中的树木,每一棵树都可以长成独具形态的参天大树,都可以为森林增添一分丽色。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学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特色是靠校长和全体师生通力合体创出来的,它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机会均等的竞争中,学校的优势不再是财力、生源的照顾,而是校长、全体教师的智慧与素质。一所本来默默无闻的学校,因办出特色而名闻遐尔;而一所原来的“重点学校”,因管理不善,也将会默默无闻。所谓竞争,就是活力、进取的竞争。

三、“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二:其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即“有教无类”;其二是“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不仅全面发展,而且各具个性。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青少年的最充分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将是寻找能够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4 〕钟启泉教授也指出:“传统的学校经营颠倒了这个逻辑,它把主要资源用于预测并选拔‘英才’。其恶果是造成了学生的分化及其人格的分裂,恰恰起到了‘反教育’、‘反发展’的作用。 ”〔5〕

素质教育的学校特色最终体现在学生特色上。“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叶圣陶先生这句话正道出了素质教育的真谛。所谓“农业”,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种出的“瓜”或“豆”决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而“工业”则是指通过统一规格的模子成批地生产的铸件,一模一样,标准化的。叶老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教育培养的是各具特色的人,“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采,表达方式复杂多样”。这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的内涵必然要求学校评价发生彻底的变革。

所谓“评价”,也就是价值观的评估,“在本质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教育价值观的根本对立。”〔6 〕素质教育将以发展为评价的目的,建立在“标准参照测验”基础上的形成性评价将替代建立在“常模参照测验”基础上的终结性评价。而应试教育的评价取向则使学校成为人才预测与选拔的机构,它建立了以成绩优劣为根据的评价标准,导致学校只是“奖励强者、幸运者和顺从者,而责备和惩罚不幸者、迟钝者、不能适应环境以及那些与众不同的和感到与众不同的人们”。〔7〕加上那种与应试教育评价标准同出一辙的考试制度, 更加剧了学生之间不应有的竞争,导致学校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频频出现:“高分”竞赛,家长要高分,校长要高分,教师要高分,学生也要高分。于是,为了高分,学校三天一小考,五天一中考,十天一大考,联考、摸底考、模拟考等也一个接一个,而且考完就排名次,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这种“高分竞赛”的恶果是可想而知的。首先,为了高分,忽视劳动观念与劳动行为习惯的培养。无论家长还是学校,均把体脑分开;即使开设了劳教课,也流于形式。其次,学校的学科课程体系也被人为地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的科目自然为升学必考科;“第二世界”的科目为会考科目;其他的则为不考科目,被打入“第三世界”。尽管许多学生喜欢这类科目(如体育、绘画、唱歌等),但为了在必考、会考科目中取得高分,只好忍痛割爱。学校则把不考科目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使这类学科的教师大有屈才之感。其三,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教师大搞题海战术和填鸭灌输式教学,又让学生死记硬背,最终导致“高分低能”。如学外语,就是记单词、背语法、套句型,虽然大学是考上了,但学生还是只会考试而不会交流。另外,许多以“高分”考入大学者,很难适应大学的以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学习生活。而且由于各中学的尖子云集,原来的佼佼者中许多在新环境里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导致心理失衡。高分竞赛的恶果,还表现在因忽视德育而使学生道德水准下降。日本奥姆真理教的成员大多数原是日本各大学里的学生尖子,但日本大学那种以成绩优劣论英雄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德育被忽视或流于形式,忽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因而这些尖子生最后堕落成了杀人狂、阴谋家、恐怖分子。这足可说明应试教育、高分竞赛的严重弊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普遍的竞争气氛已成为各国内部尤其是国际上经济活动的特点,它愈来愈突出竞争精神和个人的成功。事实上,这种竞争现在终于导致了无情的经济战争,导致贫富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造成各国和整个世界的分裂;这种竞争也激化了历史上存在的敌对情绪。教育有时因为对竞赛概念的解释不正确而有助于这种气氛继续存在下去,这是令人遗憾的。”〔8〕笔者认为, 目前国内某些人对“竞争”的盲目推崇,只能把教育推到误人子弟、误国误民的边缘。因为,“教育系统本身不应导致排斥现象。在某些情况下有利于智力开发的竞争原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变成按学业成绩进行严格的筛选。因此,学业上的失败就成了不可逆转的事,而且经常导致社会边缘化和社会排斥现象。”〔9〕

素质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学校使每位儿童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并在学校教育中学会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培养面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使他们内心充满走向人生旅程的希望之光。这就要求学校不要仅关注每位儿童的天赋及其文化、阶级、种族、经济等背景,并且要以更为全面的价值观来对待学生,既能够评价学生知识获得、能力提高、创造性发展的程度,又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人格、品质、情感、性情、风格、个性等状况。

四、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如果说,我们的素质教育是要培养有理想的未来新人的话,那么,这种追求优质、追求卓越、追求全体人的素质提高的理念,是我们作为理想主义者永恒的理想。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就要求我们以前瞻性的理想主义的新思维,对现存的问题提出质疑,对现有的弊端敢于解剖,及时调整教育改革的方向,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而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素质教育是使我们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必由之路。它要求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它要求我们变应试教育办学模式为素质教育办学模式,使我国的教育不断臻于完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注释:

〔1〕《人民教育》,1997年第5期,第3页。

〔2〕《人民教育》,1997年第2期,第13页。

〔3〕〔7〕分别见《学会生存》,第88页、105页, 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布卢姆(美)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序言》, 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年版。

〔5〕钟启泉:《跨世纪教育课题:教育重心的转移》, 《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6〕张华:《“素质教育”本质论》,《教育参考》,1997 年第1期。

〔8〕〔9〕分别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82页、42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标签:;  ;  

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模式改革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