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钢铁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上游影响交通运输、采矿等产业,下游影响建筑、汽车、造船、机械电子等行业。因此,钢铁工业依然是许多工业化国家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一个国家的钢铁工业状况是衡量其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从传统经济转向工业化的大国而言,没有钢铁工业强有力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完成这一过渡的。我国钢产量自1996年突破1亿吨后,产量逐年增长,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我国虽然是钢铁大国,但距钢铁强国还有相当距离,一方面,我国钢产量中90%的普钢产量的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高档次、高品质的钢材在数量和质量上无法满足需求,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这一状况已使我国在钢铁进出口贸易上成为“输家”。
一、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目前世界钢铁进出口大国主要有: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加拿大和俄罗斯。这些国家的钢铁贸易在世界钢铁贸易中占有较大的份额。由于目前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国际钢铁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对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一个定量的比较,笔者选取了以下四个指标进行计算: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及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
1.国际市场占有率
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其国际市场占有率来判定,从表1可以看出,7国中钢铁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国家是日本、德国和俄罗斯。其中日本钢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1997-2002年均为最高,显示出其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同期德国钢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二,俄罗斯次之,然后是韩国和美国。中国钢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7个国家中仅仅高于加拿大,到了2002年则居于最后。从表1还可以看出,尽管中国、日本、俄罗斯钢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中国钢铁业的MS从1996年的3.59%下降至2002年的1.97%,年均下降速度达10.5%。而同期日本、俄罗斯钢铁业的MS的年均下降速度分别为3.58%和8.71%,可见中国钢铁业的竞争优势下降最快。
表1 1996-2002年世界7大钢铁贸易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MS)比较(单位:%)
年份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中国3.59
3.03
2.28
2.11
3.11
2.37
1.97
日本11.36 10.96 10.4
10.64 10.5
10.21 9.19
韩国3.93.95.02
4.68
4.73
4.38
3.55
美国3.92
4.26
4.21
4.31
4.47
4.49
3.39
加拿大 2.34
2.12
2.18
2.29
2.27
2.12.01
德国11.43 10.51 10.94 9.95
9.48
俄罗斯 6.35.56
4.19
3.91
4.98
4.86
3.82
2.“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率。它剔除了一国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以来被广泛采用。
如果RCAij>1,则说明i国j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如果RCAij<1,则说明i国j商品没有“显示”比较优势。一国的RCA数值越大,该国的竞争优势就越大。
从表2可以看出,“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大于1的国家有俄罗斯、韩国和日本。其中俄罗斯的RCA值一直大于2,显示出极强的竞争力。这主要是由于该国钢铁业的原料价格低廉,使其钢铁产品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产品而言具有价格优势;韩国、日本的钢铁产品则主要是凭借其高质量而取胜。“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小于1的国家是中国、加拿大和美国,表明这些国家的钢铁业不具竞争优势。中国钢铁业的RCA值在1996-2001年间均高于美国和加拿大,但到2002年时仅稍高于美国。与1996年相比,中国钢铁业的RCA值同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的差距有显著的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在7国中,只有中国和俄罗斯的RCA值呈明显下降之势,而中国钢铁业的RCA值年均下降21.3%,远远高于俄罗斯8.38%的年均下降速度,这同MS值所反映的趋势是一致的。
表2 1996-2002年世界7大钢铁贸易国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比较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中国
1.25
1.99
0.67
0.59
0.79
0.55
0.39
日本
1.45
1.42
1.45
1.39
1.39
1.56
1.42
韩国
1.58
1.56
2.05
1.78
1.75
1.81.41
美国
0.33
0.34
0.33
0.34
0.36
0.38
0.32
加拿大 0.61
0.54
0.55
0.52
0.52
0.50.51
德国
1.14
1.12
1.09
0.99
1.09
俄罗斯 3.74
3.43
3.03
2.82
3 2.92.31
3.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竞争优势指数,即TC指数,也称为比较优势指数,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它是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它能够反映本国生产的一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它国同种产品来说,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的程度。
竞争优势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其比较优势越大,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如果Nij=-1,意味着i国j种商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Nij=1,意味着i国j种商品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
从表3可以看出,TC值大于0的国家有日本、俄罗斯、韩国和德国。其中日本钢铁业的竞争力最强,在所有年份均大于0.5,且呈不断上升之势;俄罗斯次之,韩国钢铁业的竞争力提升最快。TC值在所有年份均小于0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和中国,表明这些国家的钢铁业在世界钢铁贸易2000年间均大于-0.5,但在2001-2002年却小于-0.5,显示出我国钢铁的进口量相对于出口量在不断扩大。尤其要指出的是,在1996-2002年期间只有中国钢铁业的TC值呈现显著的逐年下降态势,年均下降速度达20.4%,以至在2001-2002年处于显著的竞争劣势地位。
表3 1996-2002年世界7大钢铁贸易国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比较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中国-0.19 -0.19 -0.33 -0.48 -0.38 -0.55 -0.61
日本0.54
0.57
0.65
0.64
0.60.66
0.73
韩国-0.11 -0.01 0.44
0.19
0.11
0.14
0.04
美国-0.51 -0.47 -0.55 -0.5
-0.51 -0.43 -0.46
加拿大 -0.02 -0.17 -0.2
-0.19 -0.24 -0.19 -0.14
德国0.10.14
0.10.120.1
俄罗斯0.52
0.570.6
0.58
4.相对贸易优势比较
当相对贸易优势指数为正值,说明具有竞争优势;当相对贸易优势指数为负数时,说明不具有比较优势。
从表4可以看出,相对贸易优势指数为正值的国家为日本、俄罗斯、韩国和德国。其中日本钢铁业的RTA值在所有年份均大于1,且呈不断上升态势,而俄罗斯则呈下降趋势;不具竞争优势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和加拿大。在7国中中国钢铁业的RTA值在1996-2002各年均为最小,并且在所有年份(除1997)均小于-1,年均下降幅度达17.5%。
表4 1996-2002年世界7大钢铁贸易国的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比较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中国-1.05 0.12
-1.42 -2.03 -1.67 -2.61 -2.76
日本1.35
1.31.29
1.34
1.19
1.74
2.63
韩国-0.17 0.02
1.12
0.35
0.20.29
0.17
美国-0.47 -0.46 -0.59 -0.38 -0.35 -0.24 -0.16
加拿大 -0.17 -0.42 -0.43 -0.47 -0.61 -0.53 -0.36
德国0.15
0.13
0.01
0.06
0.06
俄罗斯2.25
1.77
1.57
1.93
从以上四个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7国中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强的是日本和俄罗斯,德国和韩国次之,不具竞争力的是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其中中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速度最快。以上实证分析充分说明我国虽然是一个钢铁大国,但远非钢铁强国。尤其令人忧虑的是,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于其他钢铁强国的差距有扩大趋势。
二、我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钢铁贸易逆差扩大
根据杰恪迪什的不幸的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理论,经济增长对国家的福利效应取决于贸易条件效应和福利效应的净效应。如果贸易条件的恶化大于福利效应的改善,则该国净福利水平将会下降。对我国钢铁企业而言,由于出口的大量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缺乏竞争优势,价格持续走低,而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在生产能力和质量上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不得不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由此导致钢铁行业贸易条件恶化。虽然以人均产量衡量的福利效应改善,但以实现利润衡量的净福利效应出现下降走势。2000年我国共计出口钢材(坯)113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8.1%,同世界钢材市场价格普遍高于上年形成比照,我国钢材出口金额增幅要小于出口数量增幅10.3个百分点,出口钢材平均单价降低了20多美元。同期进口钢铁97亿美元,出口40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57亿美元。2002年我国出口钢材474万吨,创汇18亿美元,而进口钢材1722万吨,支出外汇89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70多亿美元。2003年一季度中国钢材、钢坯合计出口比上年同期减少33%,而进口钢材比上年同期增长17.5%。进口的大量增长导致国内钢材的平均价格同比下降300元左右,利润同比下降高达47%,其中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下降57%。这些充分说明我国钢铁行业的深层次的供求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呈下降趋势。
三、我国钢铁业国际竞争力降低的现实原因
1.缺乏规模效应,产业集中度低
钢铁联合企业的最佳经济规模为年产钢800-1000万吨,最低经济规模为300-350万吨,国外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年产量已达2000万吨以上。2000年我国共有钢铁企业1045家,其中200余家平均规模不到10万吨;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34家,产量在30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宝钢、鞍钢、首钢、武钢、包钢、马钢和攀钢7家。可见,我国多数钢铁企业连最低经济规模都没有达到。另外,我国目前的钢铁产业集中度在世界主要产钢国中是最低的,2000年我国最大的4家钢铁公司的年产量只占全国生产总量的32.7%,而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前4家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分别为36.8%、64.7%和69.8%,在韩国,埔项一家企业占该国钢铁产量的65%,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基本上都是一家钢铁公司囊括了所在国的全部生产,在俄罗斯,前3家钢厂也占了其总产量的50%。2001年我国共产钢15266万吨,平均每个钢厂产钢仅50万吨,只占产钢总量的0.3%。特别是近两年,由于国内钢铁需求量上升,一些地方竞相上马钢铁厂,使得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
2.产品结构层次低
我国之外的产钢大国在钢产量超过1亿吨后都相继缩减,继而以优质钢材占领市场,而我国仍只重产量而忽略质量,从而造成钢铁产品结构层次低。我国现有钢铁产品中,60%以上的是低附加值、低档次产品。2001年能够用国际先进标准生产的钢材仅占43.32%。钢材实物质量能达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21.9%:一些重要的钢材自给率不高,如冷轧薄板约为65%,冷轧硅钢片约为37.5%,不锈钢板仅为15%。在2000年和2001年,属于限期淘汰的叠轧薄板和落后的热轧窄带钢的产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呈增长趋势。就出口而言,虽然我国钢铁企业出口产品多,但技术含量高的品种少,出口的产品中初级产品占了很大一部分。如中小型材、普通中板、焊管等大量出口,而部分高附加值关键钢材品种如厚度小于1mm的冷轧薄板、厚度小于3mm的热轧薄板、不锈钢薄板、镀锌板、冷轧硅钢片等13类品种钢材每年又需大量进口。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无论是钢材出口量还是钢铁出口结构,与其他7国相距甚远,7大钢铁强国调整了产品结构,减少了初级产品的生产,以优质高档次钢材拼抢市场,市场需求量大的高附加值产品一般都占出口钢铁产品的40%—60%左右,在我国,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仅占13.4%,居各国之末,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初级产品比重却高达64.2%,居各国之首。这一首一尾的对比,清楚地反映了我国钢铁产品出口结构的不合理性。
3.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钢铁业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式经营,只重视产量扩张而忽视产品质量提高,使得企业R&D投入严重不足。多数企业R&D的投入占当年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为0.6%-0.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3%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1.5%-2%,甚至低于印度和巴西的0.9%-1%。在人力资源方面,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仅为职工的1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数量仅为发达国家的10%-16%。低水平的R&D投入使得大多数企业不仅缺乏吸收、应用技术成果的动力与活力,而且缺乏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根据国际经验,用于科研、应用开发、技术转换三个环节的资金比例一般为1∶10∶100,而我国钢铁业该比例只有1∶1.3∶26。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和人才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技术水平也就无法得到长足的进步。R&D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我国钢铁业创新能力差,生产技术落后,使得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被效率上的差距所削弱甚至逆转。
四、提升我国钢铁业竞争优势的对策
1.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由于钢铁行业前期投资的成本很大,需要有一个很高的产量水平才能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因此,世界钢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近几年来,世界钢铁行业在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下,企业兼并重组的进程大大加快,钢铁企业间组成战略联盟之风也方兴未艾。联合重组后的钢铁巨头不仅具备了规模优势,还增强了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强了全球或地区钢铁业的集中度。而我国目前钢铁产业严重分散,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提升我国钢铁业国际竞争力的首要任务。
(1)为了彻底改变钢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的现状,我国政府应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生产许可证的发放,杜绝小钢铁厂的死灰复燃现象,同时为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在最近进行了一些兼并和重组的尝试,但是效果不够明显。一个主要原因是产权归属层次太多。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各级政府彻底脱离直接管理钢铁企业,转向强化产权市场,建立活跃的兼并重组市场,以使产权交易的成本最小化。
(2)企业应根据专业化分工的原则,通过“强弱兼并”、“强强联合”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形成战略联盟及规模优势,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促进整个钢铁企业由现有的分散化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使优势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更加集中。国内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如宝钢、鞍钢应通过高起点的改造,扩建或采用兼并、联合等资本运营方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我国钢铁工业总量增长过快、结构调整乏力。故尽快改变钢铁工业粗放经营的状况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1)企业应在WTO规则下细化列入保障措施的品种,以贸易手段促进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将高附加值的品种列入保障措施范围内。近几年国内钢铁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对高附加值产品投入较多,而这类产品目前竞争力又最差。根据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可以对其进行适当保护以避免大量的投资浪费,同时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对国内普遍供大于求的产品应适当放开,以促进优胜劣汰。这种战略性的贸易政策对于加速我国钢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要坚持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要以调整为主线,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线,解决市场需求量大、进口量多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国产化问题,使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国内钢铁工业新的增长点。
3.加大研发(R&D)投入
R&D投入是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基础。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要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就必须提高企业R&D能力,韩国的浦项公司在1986年建立了浦项科技大学来强化研究开发工作,1987年建成产业科技研究所,1995年又陆续成立了浦项钢铁公司研究协会和东京、欧洲研究中心,进一步加强了科研开发,开展了多层次的国际合作研究,对R&D的高度重视使浦项制铁很快就成为世界第二大钢铁公司。我国钢铁企业R&D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尽快使企业成为R&D投资主体,制定R&D国际化战略,最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加大研发的资金投入,力争拥有一批属于自己的国际级的专利技术。钢铁企业要大力加强钢铁行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流的大学、研究所;开展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利用国际大型钢铁公司试图抢滩我国市场的机会,积极与其建立战略联盟,或联合组建研发机构,以加速技术更新。
4.积极实施全球化战略
国际著名的大钢铁企业的国际化水平都非常高。在生产上,一些企业已形成庞大的一体化国际生产网络,在境内外有众多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在销售中,海外的销售额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例一般较高,西欧的钢铁企业大都在50%-70%之间,日本和韩国一般在20%-36%之间。而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还很低,以代表我国钢铁行业先进水平的宝钢为例,其国际化经营从总体上看还只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宝钢目前在世界各地已有14家控股、全资子公司,但从经营的主要业务看还仅仅局限于钢铁主业的贸易和依托主业的运输及代理业务等,真正体现国际化经营的直接投资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1999年,宝钢实现海外销售总额约占18%左右,与世界其他大钢铁企业相比,该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另外,迄今宝钢在国外还没有一家生产型和加工型的钢铁企业,这与世界前6大钢铁企业在国外有数目不等的生产型和加工型的合资或控股子公司相比,差距更大。低水平的国际化经营使得我国钢铁企业屡遭反倾销之苦,这从近年来我国钢铁出口产品屡屡遭受某些西方国家反倾销对待中可见一斑。
由于我国钢铁企业目前在国内股市筹资的成本很低,发行成本平均在4%左右,6%的平均资本收益率是很好的回报。而在很多国家,由于筹资成本较高,一个长期平均资本回报为6%的企业常常无法独立生存,因此对国内钢厂来说,应利用融资成本低的机会积极实施海外投资,提高国际化经营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