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大国和地区力量对中亚的争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战后论文,大国论文,力量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作为独立国家走上国际舞台。由于其地缘政治和经济的独特地位而成为大国关注的重要地区。现在有关国家根据新的地缘政治格局正及时采取对策,竞相同中亚诸国建立政治、经济联系,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力图影响和占领这个新的战略空间。
一、中亚的战略地位
(一)地处战略要冲,自然资源丰富,冷战后再次成为大国和地区力量争夺的目标
中亚是指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总面积将近4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5,300万。它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连接亚洲、欧洲、中东的枢纽以及东进西出和南上北下的必经之地。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在20世纪初发表的“心脏地区”说,将中亚视为全球最重要地区,说谁控制中亚,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控制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全世界。英帝国为夺取中亚曾与沙俄长期征战,最后,沙俄在争夺中占了上风。从19世纪中叶起,中亚诸国先后并入沙俄版图。沙俄曾梦想从这里打开一条南下印度洋的通路。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中亚成为苏联的南部门户。7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推行南下战略入侵阿富汗,把这里作为前沿基地。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后,这一地区作为地缘政治和战略的重点,成为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竞相渗入与争夺的目标。中亚国家正处在十字路口,面临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问题。而它们的发展方向,则关系到一些大国和邻近国家的战略利益。
中亚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这里拥有战略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蕴藏量大,前景可观。哈萨克的铜、铅、锌、铬和镍的储量在原苏联15个共和国中位居榜首。乌兹别克斯坦的黄金年产70吨,[①]居世界第七位。
前苏联境内的油气储量占世界油气储量的10%,而中亚各国的油气储量和产量在原苏联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哈萨克斯坦的油气储量和产量仅次于俄罗斯居原苏联各国的第二位,正在开发的西部地区油田1993年开采量为2,200万吨。[②]近来发现的田吉兹大油田估计储量有5~7亿吨。有争议的里海大陆架属哈萨克斯坦的开发区,面积10万平方公里,预计石油储量为35亿吨,天然气2万亿立方米,[③]这相当于哈陆地上储量的总和。土库曼斯坦初步探明的油气储量估计分别为63亿吨和15.5万亿立方米,[④]占世界第四位,可供开采50年。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石油储量较少,占中亚储量的20%左右。此外,中亚也盛产谷物、棉花等经济作物,经济潜力很大。
(二)政治发展方向未定,经济陷入困境,为外部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中亚各国独立之初,发展方向举棋不定,是走政教分离的土耳其式道路,抑或建立伊朗模式的“伊斯兰共和国”,还是照搬西方国家模式,中亚国家领导人一时为选择发展道路问题所困扰。中亚诸国与原苏联其他共和国、特别是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中断,给它们带来极大困难。为摆脱困境,中亚诸国亟需与外部建立新的经济联系,寻求出海口、资金及出口市场,并发展同地区外国家关系,求得经济援助与合作。这种局面为外部势力的渗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冷战后大国及地区力量争夺中亚的态势
冷战结束,两极世界格局瓦解。俄罗斯实力和地位大大下降,对世界的影响明显削弱。美国虽仍为综合国力最强的超级大国,但主宰世界的能力有限,越来越受到各种力量的牵制。首先,俄罗斯不甘心降为世界二等国家,正欲重振其大国地位,力求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其次,德国和日本实力增强,正在成为地区力量的中心,是美国的潜在竞争对手。令美国和西方世界深感不安的是伊斯兰世界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衰落之后,正在重新崛起。以伊朗为代表的伊斯兰复兴势力提出一个口号就是“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正在把许多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对当代世界格局、对国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
大国力量的消长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必将对中西亚战略新格局的形成产生影响。目前在中亚地区主要存在四种力量即:中亚五国、俄、美和伊斯兰邻国。它们之间已形成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四边关系。各方之间的实力对比和组合状况直接影响着中亚诸国的政治发展方向。
伊斯兰世界 苏联解体后,中亚的近邻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一些阿拉伯国家从强烈的伊斯兰意识形态出发,率先向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中亚诸国出击,力图促使它们走上“伊斯兰发展道路”。它们利用本国与中亚各国在民族、语言、宗教、文化、共同边界等方面的传统联系,纷纷向中亚各国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中亚国家发展伊斯兰教,援建清真寺以及开放边界,连接交通。跑在前边的当属土耳其和伊朗。土、伊都企图将中亚纳入各自的影响范围,两国既有合作,又有矛盾,彼此防范。
土耳其将同属突厥语系的国家,包括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组成突厥国家联盟,以此推动地区一体化,加强经济合作和文化联系,并共同打击跨国犯罪活动。这一联盟的未来目标,按吉尔吉斯总统阿卡耶夫的说法,“突厥语国家人民在进入第三个一千年时,应显示出他们在国际社会中占据应有地位的实力”。[⑤]中亚国家想通过地区合作改善和加强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土耳其作为联盟的组织者在其中扮演领袖角色,以提高自己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
伊朗也不示弱,它除了在双边基础上同中亚各国、特别是同讲波斯语的塔吉克斯坦和有长达1,700公里共同边界的土库曼斯坦发展关系外,还通过多边合作扩大影响。1992年伊朗把原来由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三国发起成立的中亚经济合作组织扩大为包括6个中亚国家和阿富汗在内的10个穆斯林国家,使之成为一个跨西亚、中亚、南亚、拥有3亿人口和7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地区性国际经济组织。伊朗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中亚国家参加这个地区组织有助于摆脱俄罗斯的控制,打破地域的局限,在南面寻找出海口和贸易机会,为它们走向世界创造便利条件。可供选择的出海口有两条:一是从土库曼斯坦直接进入伊朗,利用伊朗南部的阿巴斯港,这符合伊朗的利益。另一条是经阿富汗进入巴基斯坦,直抵巴南部港市卡拉奇。目前中亚经合组织面临众多挑战。内部以阿富汗问题最为棘手,外部又受到美俄等国的压力。成员国都属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和技术,彼此存在差异和矛盾。该组织近期不会发展成有影响的政治集团。但是成员国拥有丰富资源及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一支发展中的不可低估的地区力量。尤其是伊朗经过8年的两伊战争后,其国力正迅速恢复,不但经济上已超过战前水平,军事上也重新成为一个地区强国。伊朗作为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中心的重新崛起,使美国及其西方伙伴感到极大威胁。
俄罗斯 冷战后,俄的地缘政治环境越来越不利。在西部,北约东扩向俄的边界推进。在南部,穆斯林世界正在扩大势力范围,使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局势不稳。美国等西方势力也向中亚步步进逼。俄受到来自西面和南面的双重压力,其欧亚大国的地位将被严重削弱。不仅如此,俄担心,中亚与日益加强的伊斯兰世界的结合将会使俄丧失这一传统的势力范围,对其南部边界构成严重威胁。为摆脱这种不利处境,俄调整了外交战略,把加强与独联体国家关系摆到俄外交活动的“最优先地位”,而加速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建立以俄为主导的地区势力范围是俄对独联体外交战略的中心环节。
1996年俄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签署了加深一体化条约,进而将中亚的其余国家纳入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暂时还不想加入这个新联盟,乌总统卡里莫夫试图使乌成为中亚的领导者,但遭到纳扎尔巴耶夫的强烈抑制。中亚的一体化进程将是曲折的,但预计乌迟早会被迫加入一体化。一旦中亚各国重新实现一体化,俄罗斯在苏联解体时丧失的地缘政治地位将部分恢复。为了抗衡北约东扩和抑制伊斯兰势力的侵蚀,俄罗斯会千方百计地去实现独联体一体化,这符合俄罗斯长远战略利益。
美国 美国把中亚视为其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希望中亚溶入西方“自由经济”和建立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中亚丰富的自然资源及重要战略位置在美的经济和安全政策中越来越重要。俄与中亚国家重新一体化显然不符合美国利益。西方的方针是维持原苏地区的“地缘政治多元化”,阻止俄罗斯将中亚重新纳入俄的势力范围。
美国对独联体国家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利用矛盾分化它们与俄罗斯的关系。乌兹别克斯坦表示它不参加独联体内部的任何联盟,美国便利用乌的这一独立倾向,将对中亚国家发展关系的重点从哈萨克转向乌兹别克。1996年6月,乌总统卡里莫夫出访美国,双方签署6项合同,美将向乌提供2亿美元的投资和4亿美元贷款用于开发乌的油气矿藏。由此两国关系升温。美的这一政策调整完全是出于反俄的需要。美国还竭力插手中亚的能源开发。美国能源部副部长访问独联体7国时,公开号召这些国家成为未来的重要产油国,同俄罗斯和伊朗竞争。美国驻哈萨克大使也公开挑拨哈不要通过俄罗斯将石油运出国外。
中亚国家 中亚五国为了保障自身生存和维护主权独立,在对外关系上推行全方位外交,在各种外部势力间谋求平衡,寻求最佳立足点。但这种全方位还不是等距离,仍然有重点和倾斜。
中亚与俄的关系是建立在从联盟时代形成的千丝万缕联系的基础上的,同俄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关系。出于安全利益和经济上的需求,中亚五国都主张维护独联体的存在,并通过独联体一体化加强自身的经济和安全地位,但更关注维护主权和独立,避免受制于俄。为此,它们同西方大国和周边邻国开展高层往来,加强经济合作,并参加地区经济合作,使自己在外交上有更多的回旋余地。背靠俄罗斯,亲近伊斯兰国家,面向西方,是中亚各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框架。由于中亚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对美俄的需求不完全相同,但利用美俄矛盾,维持平衡的政策不会改变。
三、争夺的实质是对油气开采和流向的控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所以插手中东事务,不惜投入重兵以武力解决伊、科争端,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海湾地区的石油。现在中亚又发现了大油田。据美分析家估计,中亚诸国的石油总储量约为400亿桶,[⑥]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海湾地区,是迄今地球上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能源区。率先向中亚地区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资源开发的是西方大国石油公司。据俄方估计,今后40年为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开采和加工投入的外资总额可达400亿美元。[⑦]美国谢夫隆石油公司在哈的田吉兹油田投资将达100亿美元,从中可获取20%的利润。如此高额利润必将吸引其他竞争者参与角逐。
西方国家对中亚油气资源的开发,引起俄罗斯的严重关注。目前俄缺少开发石油资源的巨额资金,无力与西方一比高低,但它绝不甘心坐视中亚资源流失。由于俄开发本国东部油田成本高、收益小,俄对中亚的油气资源越来越感兴趣,正谋求与中亚国家共同勘探和开采。俄打算通过控制中亚石油开采权和油气流向达到目的。
关于开采权问题,突出反映在有关国家围绕里海石油开发问题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确定里海的法律地位,二是铺设管道的路线。俄罗斯与伊朗认为里海是内陆湖,不受国际《海洋法》约束。作为“共管区域”,里海的油气资源应属沿岸各国所共有,由沿岸各国共同开发,未经有关国家一致同意,任何国家无权单独开发。美国、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对俄的主张坚决反对,它们认为里海的开发,适用于国际《海洋法》,里海沿岸国都有权独立开发利用其近海一定范围内的水域,无须得到其他沿岸国的认可。两种对立的主张反映出美俄在争夺开采权上的斗争。俄罗斯外交部曾宣布,不承认阿塞拜疆同西方石油财团签的合同,其用意是里海大陆架的石油和其他资源应在俄罗斯参与和控制下开发。美国明确反对俄的主张,不仅出于经济利益,还有将俄排挤出去的战略考虑。
关于输送油气管道的路线,俄罗斯要求里海开发的石油都要经过俄罗斯现有的管理道即从哈萨克斯坦经巴库到黑海的新罗西斯克管道输出。为摆脱俄的控制,中亚各国正在策划修建新的输油管道以便绕过俄罗斯。土耳其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争取铺设一条从里海到其地中海港口杰伊汉的南线过境管道,并得到美国的支持。美国也想在输送油气管道的路线方面削弱俄罗斯的地位。伊朗在地理位置上占优势,它是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输往海湾以及将中东的石油运往亚洲的中转站。伊朗主张从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铺设管道,南下入伊朗,然后向东经巴基斯坦进入印度,利用印度现有管道出海。尽管这条路线从地理上说最为经济,但由于得不到美国的认可,很难得到国际上的贷款。而去年1月,美国石油公司和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签订了一项合同,铺设一条从土库曼斯坦经阿富汗通往巴基斯坦和印度洋的管道,长1,200公里,耗资将近30亿美元。这条管道的建成将大大削弱俄控制中亚油气出口的能力,使中亚地区的运输网络改观。但目前的阿富汗内战可能给实施这一计划带来障碍。
里海地区油气之争既是有关国家的一场经济利益之争,也是控制与反控制之争,同时还涉及到美俄在亚欧腹地的战略利益与势力范围之争。这一斗争将是长期而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介入者将会增多。欧盟亦将中亚地区视为将来可以代替海湾的能源基地,声称“欧盟应当在这个地区承担目标明确和长期的义务”。国际势力觊觎中亚这一聚宝盆,相互进行激烈角逐将是造成中亚局势不稳的重要因素,加之中亚内部存在民族矛盾、邻土纷争以及宗教冲突等不稳定因素,易为外部所利用。中亚地区形势的发展变化值得密切关注。
注释:
[①]日本《呼声》月刊1995年2月号,长银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西谷公明著:《蓬勃兴起的中亚经济圈》
[②][③][④][⑦]俄罗斯《实业界报》1994年7月24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莫罗佐夫著:《中亚油气综合体发展前景》
[⑤]俄罗斯《红星报》1995年9月1日
[⑥]合众国际社华盛顿1995年9月20日电
标签:时政外交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伊斯兰文化论文; 伊朗石油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伊朗经济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