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方式论文,后现代论文,生态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10)03—0112—06
一、生态文明是一种后现代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拨和超越。在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是后现代的、是一种后现代文明。与依然囿于国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迷信技术手段的现代环保运动不同,后现代的生态文明所谋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相滋养、共处共荣,考虑的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把环境问题看作技术问题,还是70年代把环境问题看作经济问题,以及80年代把环境问题看作政治问题,其实质都是以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中心的,没有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作为发展的根本内容。因此在思想观念上依然是现代的,是现代输赢思维的产物。而后现代的生态文明则从根本上弥补了现代环保主义的缺陷,因为它立足的是双赢,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对世界范围内的后现代运动的独特贡献。它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经勇敢地肩付起自己的责任。然而,要建构一种后现代的生态文明远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它是一前无古人的巨大而艰难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变更,产业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改变,而且应该包括生活方式的变革。因为以消费主义为取向的现代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不可持续的,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生态文明的建构。今天所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现代西式特别是美式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危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是把身心的愉悦建立在消费的感官刺激基础之上的,换来的并不是幸福、不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是人被物役,是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陷阱。这样一种深受现代生活方式所戳害的主体是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靠这样一种主体是无法胜任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的。
因此,要建设后现代生态文明,就必需对现代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和超越,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种绿色的后现代生活方式,以造就一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这样一种后现代生活方式无论对于建构生态文明,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那么,现代生活方式的主要局限何在呢?
二、现代生活方式的局限
今日的中国,站在华夏大地的角度看,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益加剧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正一天天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然而站在西方的角度看,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正在一天天重复着西方人曾经走过的布满红罂粟的现代化之路。事实上,在某些方面我们是比西方发达国家“更早地”实现了现代化,比如在环境污染上,中国70%的河流与湖泊已然受到污染,其中1/3河流遭到严重污染,1/4近岸海域受到污染严重,以至于中国主要城市近一半饮用水不符合标准。中国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但在对奢侈品的消费上,往往令发达国家自愧弗如。据美国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克莱尔·肯特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宣称: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他的判断的依据是:即便是在欧美也乏人问津的单价超过100万美元的宾利车,在中国却连创销售纪录。也不要以为这些奢侈品的热烈追捧者一定是中国的富人,许多普通打工族也纵身这一追捧奢侈品的大浪中,因为这代表的是最时髦的最现代的生活方式。当在某会计公司工作的24岁的潘小姐被问到为什么月薪只有3000元的她要花12000元购买一名牌手袋时,她的回答是:那代表我所向往的生活方式。[1]与这种物欲的膨胀、消费主义的恶性扩张相伴随的,是道德沦丧和信仰的缺席。这意味着我们曾经很欣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人的异化、机械化、工具化和单向度化的深刻批判,依然可以适用于我们今日的中国,那曾经是被批判讨伐对象的“他们的”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现在变成地地道道的“我们的”了。在这个意义上,对中国来说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就不再是隔靴搔痒之举,不再是哲学家在学术高墙内的思想游戏,而是具有了一种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弹劾与超越。在当代西方,随着现代性弊端的日益暴露,以挑战现代性为宗旨的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深入。谈到后现代主义,总使人想起“风水轮回转”的古语。还是在不久以前,现代是个充满褒义的词语。当人们谈到现代文明、现代科学、现代艺术、现代生活方式时,无不充满着仰慕之情。因为现代总是指最新的进展,代表的总是最先进的时尚。而今天,现代则与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或至少正在过去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了。它成了一个被反思的对象、一个被批判的对象。当然这并不是说,现代性(即现代世界观和现代思维方式)在今天已不再统治我们的生活。事实上,现代性依然很强势。用世界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柯布博士的话说,现代性仍旧统治着我们的公共生活。政治家依然执着于现代价值观,大学依然是现代的或正在努力成为现代的,现代经济模式依然是主流经济学家所信奉的对象,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实现现代化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战略目标,追求现代生活方式仍然是大多数现代男女的最爱。[2]然而变化毕竟发生了,那就是,人们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人们对现代性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由以前对现代性盲目的崇拜、一心讴歌转成冷静的审视乃至尖锐的批判。后现代主义的面世就是这种态度转变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风靡,标志着统治西方长达数百年的现代世界观的破产,而深受这种世界观影响的现代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具体地说,从建设性后现代的角度看,现代生活方式至少在下列三点上是有严重缺陷的,因此是有待于克服的。一是它的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看作征服、宰制和肆意剥削的对象。它在将人推到最高主体和绝对中心地位的同时,忽略了自然的独立性和内在价值。二是它的个人中心主义,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和他人利益之上,只要个人自由不讲社会责任。三是它的消费主义,将生命的意义等同于对物质的占有和对财富的追求,信奉“我买故我在”,强调人的消费决定人的存在和价值。
从后现代思维方式的角度看,现代生活方式依然是现代“划一思维”或者说“同一性思维”的牺牲品,也就是迷信“华山只有一条道”。看一看现代“划一思维”或“同一性思维”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看看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科学沙文主义在华夏大地的肆行无忌,掠夺性的全球化的压路机,以一元吞并多元,对多元文化、本土文化、边缘文化的疯狂碾压,我们就知道“划一思维”有多猖獗了。例如,在发展观上,我们被告知GDP是检验现代化的唯一标准,GDP的增长是发展的唯一目标;在经济上,我们被告知,自由经济是包之百病的灵丹妙药;在消费上,我们被告知,你的消费决定了你的存在和价值;在文化上,漂白性的同一思维弥漫,我们被鼓励追求同样的品位、同样的时尚、同样的品牌,否则就是落伍;在商场上,我们被告知要把利润做到最大化,从没有想过留点利益给他人,留一条路给别人走走;在生活方式上,金钱成为衡量人生成功的唯一尺度,没有钱的人生被看作是没有意义的。
后现代主义就是对这种“划一思维”的抵抗,就是要对“齐一化”说不。在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看来,现代性或者说现代思维方式最大的败笔是它的霸道。这种霸道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就是信奉金钱至上,否认别一种生活方式是可能的;表现在消费观上,就是让消费主义主宰我们的生活。后现代生活方式则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与超越,是一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互动基础上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以追求诗意存在和创意存在为内容的绿色生活方式。
三、呵护人的自由发展
可以说,也正是通过对现代“划一思维”及其霸道的全面抵抗,后现代思想家捍卫了人的自由发展,把我们从非人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因为一个与自然处于紧张对立状态的人是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的;同理,人的全面发展显然应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否则,处于物我对立状态的人谈何全面发展!一个被物欲所奴役的人,一个视金钱为人生唯一尺度的人,显然是与人的全面发展无缘的。因此,要呵护人的自由发展,就必须抵抗现代社会形形色色对人的奴役。按照霍伊的分析,抵抗与自由是天然地系“联系在一起”的,抵抗的动力来自“争取自由”[3]。
针对资本主义对人的麻醉化、机械化,后现代思想家德勒兹和夸塔里强调与那些要求僵硬的中心性、权威、稳定性的偏执狂和顺从性人格(也就是霸道之人)进行对抗的重要性。因为这种人格不能容忍别人与自己的不同,而且很容易成为法西斯运动的一分子。在为德勒兹和夸塔里的名著《反俄狄浦斯》英译本所写的序言中,福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在反抗的时候不成为你所憎恨的体制的翻版?如何抗击我们自己身上的法西斯主义?这种法西斯就深藏在我们所思所想和日常行为中,它使我们迷恋权力,对那些支配我们、剥削我们的东西反而充满了欲望。在德里达看来,尽管海德格尔是后现代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但海德格尔身上仍然存留着的形而上学的残余。或许正是这些残余导致他对纳粹主义的青睐,从而铸成千古之恨。所谓形而上学,在后现代的辞典里系指对“同一”的迷恋。
抵抗孕育着希望。作为一股健康的力量,后现代主义对于疗救现代病,是一剂不可多得的“药石”。后现代对“划一性思维”的抵抗、对人的自由发展的捍卫有助于把我们从非人的牢笼中解救出来,使我们免做生产机器、欲望机器、经济动物和消费动物等各式各样的机器和动物。当我们打好行囊准备跟着感觉走的时候,当我们孤注一掷意欲与邻居拼消费的时候,后现代提醒我们三思而后行。作为一个国家,面对列强的霸权,中国敢于说“不”;作为一个人,面对消费主义的猖獗,面对横流的物欲,你是否敢于说“不”,是否敢于依然坚守浪漫?这是后现代主义在生活方式上向我们提出的另一个重大挑战。
四、诗意的存在
现代社会造就了一大批理性人。按照甘地的描述,这些理性人,心肠刚硬、想象力匮乏、同情心萎缩,他们受过良好的理性教育,“就像用模子刻出来一样,他们具有显微镜般精细的特点,然而一遇到大事,就变得呆若木鸡。”[4]这种毫无灵性、感性匮乏的“两脚书橱”注定与浪漫无缘,也无法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大厦的重任。
尽管后现代主义不完全等同于浪漫主义,但后现代主义者身上无疑流淌着浪漫主义的血液,因为它不仅坚持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和不可替代的,而且认为“平常事物比超常事物更有价值”[5]。后现代生活方式坚信另一种活法是可能的,因此之故,它推重一种诗意的存在。所谓诗意的存在,就是海德格所崇尚的荷尔德林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海德格没讲清楚地是,如何做个诗意的存在?在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看来,一味仿效他人、过一种理性的呆板的机械生活,显然不是一种诗意的存在,而且是件可笑复可悲的事。这就是为什么浪漫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不仅一直拒绝参加风靡全球的现代经济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以及进军自然的大合唱,而且大唱反调的原因。
一个追求诗意的存在的人,就是要做到古人所说的:“人须可入诗”。他/她不向生存事实屈服,推重精神生活,过一种崇尚自然的简朴生活,懂得欣赏大自然抒情而生动的意蕴。因此,他/她是天然的生态主义者,他/她相信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悟出的真谛:“一个人的富有与其能够做的顺应自然的事情的多少成正比。”[6]在这个意义上,敬畏生命的史怀泽被看作后现代英雄,因为他是个人性丰赡的人。后现代所欣赏的人性丰赡的人,就是一种真正的诗意的存在,她/她是坚持精神尊严的人,他/她理性但不机械、诗意但不矫情;钟情创新,喜欢大胆感知,大胆梦想但又脚踏实地;对他人充盈着同情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既是挑战外在强权的英雄,也是抵抗自身法西斯的勇者;他/她一方面与他人、社群、自然保持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另一方面努力寻求与他人不同的生活风格,勇敢地活出生命、活出风格、活出优雅、活出美。
五、创意的存在
与诗意的存在密切相联,建设性的后现代生活方式推崇创意的存在,这是诗意的存在的逻辑结果。因为诗意的存在有赖于本色独造,而独特的创意也成就了诗意的存在。
在后现代思想家那里,最推崇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最推重的人生是富有创意的人生,最欣赏的英雄是从事创造的人。[7]对于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来说,“活着就是去创造。”[8]1因此之故,怀特海对因循守旧的闭锁心态深恶痛觉。早在70年前,怀特海就曾对他那个时代一味缅怀逝去的希腊文明、不思进取的时尚进行过批评。在怀特海看来,我们能够做到的最非希腊的事,莫过于“仿效希腊人,因为希腊人绝对不是复制者。”[9]他们“喜欢冒险,渴望新奇。”按照怀特海的提醒,“观念的停滞是危险的”,也就是说,不进行实验的观念,“不投入新鲜成分的观念是危险的。”[10]
作为后现代主义主皋的福柯对创造更是推重备至。他曾经很奇怪,人们为什么将一张桌子、一棵树当作艺术对象,而却不把生活本身当作艺术对象。在福柯的心目中,生活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创造,因此是最好的艺术品。对创造性的迷恋深深地植根于福柯的思想中,在福柯看来,生活的真正乐趣就在于创造。[11]
六、华山并非一条路——别一种生活方式是可能的
可以想见,这样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生活方式一定会受到过瘾论的指责。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要崛起了,凭什么我们中国人民还没有富起来就要先过穷日子,还没有现代化就要开始过绿色生活?”在他们眼里,“绿色生活方式的要义是节制人的欲望”,“别人都还在拼命追求满足欲望,为什么我们要率先约束?”他们的结论是:“即使这样的生活不可持续,我们起码也得过把瘾,先现代化了再说。”[12]这种过瘾论虽然伴随着狭隘民族主义的流行反映了眼下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从者如云;但理论上是颇成问题的,道义上也是不负责任的。
理论上,过瘾论显然是线性思维的牺牲品。认为中国应该先实行现代化,然后再来讲后现代化、讲生态文明,好像历史发展一定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依照这种线性思维定势,生态文明、绿色生活方式是后现代社会要考虑的事,我们现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现今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现代化,是过上现代生活,尽管这样下去“地球确实难以支撑。”[12]显然,批评者的头脑中显然预设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历史是线性发展的。不先实现现代化,哪里来的后现代?不先实现工业文明,哪里来的生态文明?这些批评者不仅忘了列宁关于历史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显然也遗忘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说,特别是意识具有超前性的学说。不难看出,西方国家一直信奉的现代化模式和现代生活方式被过瘾论者视作唯一正宗的、天经地义的发展模式和理想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即使是火坑,我们也要往下跳。对近30年来无数来自后现代阵营的对现代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弊端的揭露与深刻批判,过瘾论者显然丝毫没有加以考虑。
其次,过瘾论在道德上也是不负责任的。这种责任感的缺席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对地球、对他人的不负责任上,而且也体现在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上。因为,以消费主义为取向、以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为核心的现代生活方式在其外在的华丽外衣下,其实是布满了千疮百孔。这样说丝毫没有否认现代生活方式存在着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舒适、更便利的一面,而是说它带来的问题远较这些便利多得多、也严重得多。以美国的肥胖现象为例。拜现代生活方式所赐,肥胖已经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调查显示,60%的美国成年人超重,四分之一的人患有肥胖症。每年大约有30万美国人过早死于与肥胖有关的各种疾病。当我们抛弃了以粗粮、杂粮、蔬果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一心拥抱大鱼大肉、白米白面的现代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踏上了一条苍白人生的不归路。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倡导后现代的绿色生活方式,但并非见“现(代化)”就反,而是认为现代化发展至今,已经暴露出它的一些严重弊病。难道我们现在不应该对此有所警觉、有所改变而悬崖勒马吗?如果一味盲目地模仿西方的现代化,效仿他们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人都以拥有私家车为荣,首都将变成首堵。汽车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以我所在的洛杉矶为例,许多美国人每天要开四五个小时的车去上班,上班进城堵、下班出城堵,回到家都没有时间跟家人和孩子聊聊天;还不说因为堵车造成的堵心——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的现代生活?这就是时髦?这就是幸福?不久前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人每年花费在治疗“严重”精神(心理)疾病上的钱高达1930亿美元。说这些疾病的获得完全是开车造成的,显然有失公允,但要说一点关系没有,则也难以服人。我们干吗非要等到那个时候再来采取措施?为什么一定要“过”上这样一把损人害己的“瘾”呢?
对于环境问题,我们已经意识到绝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难道在不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问题上,我们非要走发达国家先受害再回头的老路不成?沃尔玛的创立者山姆·沃尔顿临终前说他愿意以其所有的财富交换一个健康的身体。可惜他觉悟的太迟了,以至不能使自己受益,但我们其他人却能够从他以生命为代价所获得的体悟中得到宝贵的启迪。财富是必要的,但正如美国企业社会责任领袖大卫·施沃伦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财富是以一个人的健康和我们的地球的生机为代价的话,“那它就没有任何价值。”[13]
“过瘾论”的第三点缺陷是过分狭窄地和消极地理解了后现代的绿色生活方式。将其本质理解为节制人的欲望。实际上,后现代绿色生活方式所要限制的是人的穷奢极欲以及永无止境的占有欲。因为这些欲望是反人道的,它们把人变成了消费机器和霸占的存在。
节制人的无限膨胀的物欲只是后现代绿色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后现代绿色生活方式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也是更为积极的方面是鼓励人们冲出物欲的樊笼,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自我。在关爱大自然的过程中,我们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心灵得到净化,美感得到提升;[14]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自身的生命也体验到助人为乐的愉悦。华山并非一条道,如同成功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一样,快乐和幸福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对后现代绿色生活方式另一个指责是理想主义色彩过浓、不够现实。但考虑到今天人们对生存事实的深度屈服,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过度迷恋、视缺乏创意的生活,人云亦云的生活为常态,这样一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基础上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生活方式应该说不失为一种健康的选择。这也是建构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可以说,尽管阻力重重,但不变革现代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无望的。
事实上,不论是在当代西方,还是在今日中国,自觉追求这种后现代的身心统一,与自然和谐的动态的诗意存在和创意存在的人大有人在。1992年由加拿大导演拉森和一群反消费主义者在美国和加拿大发起的“国际罢买日”活动,2005年12月由10名白领在美国旧金山发起的“一年不购物”活动,目前正流行欧美和亚洲的“乐活”运动,“免费素食”运动,“搜索垃圾箱运动”以及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所推动的“骑车是一种品位——后现代绿色出行活动”,北京地球村主任廖晓义所发起的“乐和”活动,以及“新抠门主义”和“素婚”、“裸婚”等反潮流之举。在我看来都是颇富诗意和创意的后现代举措,是一种阳光的人生态度,是在实实在在地向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之路上迈进,这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希望所在。
或许他/她们的人数还不够多,声音也不够大。但无论如何他/她们用自己勇敢的实践证明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揭示的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华山并非一条路,别一种生活方式是可能的,生态文明是可能的。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回想起鲁迅关于希望所说的经典名言:“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5]
标签:生活方式论文; 后现代主义论文; 消费主义论文; 后现代风格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现代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