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质量管理论文,学科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对供应链管理重视程度的日益增加使众多的学者重新审视传统质量管理的模型、结构和理论框架[1]。实证研究表明,质量管理的有效运用能显著影响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单一企业绩效[2]。如何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实施质量管理是当前参与国际竞争和提高绩效的重要途径。
供应链质量管理(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SCQM)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后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成为研究热点[3]。与传统单一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相比,SCQM关注的重点是供应链运作和管理结构,所面临问题的关键是供应链内部各企业质量管理活动的动态互联[4-5]。SCQM方法既包含核心企业对其他企业质量管理活动和相关决策的有效控制,也包含各企业质量管理活动和相关决策之间的合理协调。现有的SCQM研究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无法提供较系统的质量控制与协调方法以及具体的实施工具[6]。研究表明,SCQM方法的相对缺乏可能导致供应链各方质量管理活动的不协调,在导致成本增加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整体以及单一企业绩效。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传统质量管理与供应链管理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从SCQM内涵和理论基础,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指出目前研究的现状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1 传统质量管理与供应链管理面临的挑战
质量管理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产品可靠性、质量控制和分析、组织文化、卓越经营、顾客满意、绩效测量和过程[7]。外部竞争使传统的面向组织内部的质量管理战略和工具受到挑战,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不仅需要持续的质量改进,满足企业的直接顾客,而且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进行快速有效的竞争,满足更多层次顾客的需求。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跨组织运营的理念,通过对上下游企业战略和流程的集成与管理,从而能使企业获得最佳绩效,这就为解决传统质量管理的局限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物料的分销和运输、物流、服务、供应库集成和信息,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热点研究领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演进,供应链管理也面临着持续动态变化的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巨大压力。Forker等人认为[8],传统供应商开发实践侧重于构建大型供应库以及短期关系是不经济的;Chen和Yang认为[9],传统供应商选择基于价格因素会阻止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Lee则指出[10],过分强调成本和规模效应会使供应链不能对供应和需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时做出响应。为了改进供应链绩效,伙伴企业之间采用EDI和Internet等连接形式,这样会使合作伙伴的行为难以监督和观测,有可能导致成本上升和效率降低。企业面临的威胁和市场份额的降低也迫使供应链管理做出改变,诸多学者认为,质量管理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解决这些挑战的可能。
2 SCQM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对SCQM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Kuei和Madu用三个等式定义SCQM,其中SC=一个生产—分销网络,Q=准确、快速地提供令客户满意的产品并使自身获利,M=保证供应链中的产品质量以及获得客户信任的条件[11]。Robinson和Malhotra将SCQM定义为供应链各成员之间通过正式的协同、整合运作流程来测量、分析和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创造价值并获得中间和最终顾客满意。Thomas则将SCQM定义为一种基于系统的方法,通过联系供应商和顾客,利用上下游创造的机会来改进绩效[12]。我国学者麻书城和唐晓青将其定义为: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3]。上述定义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包含了以下内涵:(1)供应链成员除了面对直接顾客,还要共同面对最终顾客;(2)供应链成员的最终目标是改进绩效和达到顾客满意;(3)供应链成员通过流程整合和协同的方式来实现上述目标。在SCQM模式下,探讨供应链成员之间以及与顾客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成员间的共同努力为顾客提供合格的产品已经成为了重要问题,而流程的概念也已替代产品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尝试从流程的角度将SCQM定义为:供应链系统内所有成员面向直接和最终顾客,通过上下游企业运作流程的整合以及协同管理,分析和持续改进质量,从而达到改进供应链绩效和获得顾客满意的目的。
3 SCQM的理论基础
现代全球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成功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强调关键资源的获取,从横向角度审视企业间的关系,认为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集成是资源依赖理论的一种反映。通过对二者研究领域的比较发现,虽然各自的基本原理和对资源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实现资源依赖的共同领域,这就使得对SCQM的研究成为可能(如图1所示)。二者的共同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1 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理论框架
3.1 战略和领导
战略指明了供应链获取市场机会和竞争优势的方法和活动。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集成战略相关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三类:(1)以供应库为导向,在所有成员间共享目标和战略;(2)运用和实施质量运动;(3)交流和运营一体化。
全面质量管理、供应库管理和顾客导向等供应链要素是20世纪90年代经常被强调的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虽然供应链管理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成功,但许多情况下却不能获取预期的结果[14]。通过TQM的原理和概念可以完善现存供应链管理模型的缺陷,许多企业也已经注意到质量战略是其保证市场份额的最重要基础条件,通过更多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在供应链和创新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改进,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竞争战略。一些学者通过联合供应链和质量管理的战略活动对制造目标和业务绩效的影响研究,确定了企业竞争环境和领导响应、供应库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顾客导向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15]。
组织常常是复杂的供应链的一部分,领导和管理影响供应链伙伴间的关系和运营。供应链环境下,高层管理者不仅需要指导单个企业的运营,而且应该鼓励所有伙伴企业都参与到质量运动和绩效改进当中。另外,高层管理对获得ISO认证、实施态度以及理解标准的信心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以及组织绩效具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高层管理在对标准的理解和质量管理方面的信心是开发质量管理系统和系统变革最具影响的因素。企业采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于高层管理的态度和承诺,而ISO9001的失效则主要源于不恰当的管理目标和期望[16]。
3.2 流程集成与管理
流程主要指一个企业内外的链接活动,供应链是各种业务流程的一个集成系统。对供应链系统有效的管理基于在顾客需求基础上,确定最佳库存水平以及创造有效的政策和程序来协调供应链的各种活动和流程[17]。而对集成供应链系统下物流职能的协调增加了改进流程质量的需求,通过改进供应链流程质量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改善流程绩效。Beamon和Ware提出了改进过程质量的模型,并将之分为两类:初始化模型和持续改进模型。其中初始化模型包括:(1)明确需要操作的流程、技术和任务;(2)明确顾客和他们需求、期望和感受;(3)定义和流程相关的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包括:(1)明确质量绩效的测量方法;(2)评价目前的流程并设定质量标准;(3)改进流程;(4)控制和监测。通过这些模型实现对流程的鉴定、测量、控制和改进,并以此在供应商伙伴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18]。
供应链的概念扩展了组织边界,强调将传统流程转变为包括顾客和供应商在内的系统性流程。虽然供应链纵向集成能改善质量,但是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和实现流程的协同管理,在改进质量的同时能达到利益共享的目的。在随后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也试图通过协调管理流程的方式,来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买卖双方的密切合作[19]。因为在协调买卖关系下,整个供应网络通过联合定义和共同管理质量实践和流程,有助于改善满足最终顾客质量需求的能力。通过供应链组织间流程的协调管理,可以明显改善供应链时间绩效[20]。
3.3 交流和伙伴关系
供应链通过管理上下游伙伴关系,以最小的成本实现顾客价值的传递。其成功应用不仅依赖于企业内部职能的集成,而且强调和外部伙伴企业运作的有效连接。而其中质量的重要性及其在改进顾客满意度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不同伙伴企业对质量的认识有所不同。Romano认为,质量的定义可以分为五类:先验质量、基于产品的质量、基于顾客的质量、基于制造的质量以及基于价值的质量。[20]Reeves和Bednar则将质量分为卓越、价值、一致性以及满足或超过顾客期望四个类型[21]。虽然对质量的解释不同,但都强调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而强势的、结构化的供应链伙伴关系来源于创造支持最终顾客质量的定义。
许多学者研究了供应链沟通和伙伴关系活动的构建。实质上,它包括紧密协作的企业以及与供应渠道中的其他伙伴培养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实现共享目标、协调运营以及改进绩效[22]。供应链环境下稳定的关系和信息的透明可以使买方以合适的价格获得合适的产品或服务质量,而稳定的伙伴关系在供应商对买方的质量承诺中具有积极的作用[23]。除了构建伙伴关系,对买方来说更大的挑战是如何发展可靠的伙伴关系,以此引发供应商确保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承诺。伙伴企业的合作也需要其他的一些要素比如共同的战略愿景和资源共享[24]。
3.4 最佳实践
最佳实践涉及在供应链框架中的质量改进活动,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供应商关系实践、顾客关系实践、TQM实践、团队建设实践和ISO9001体系运用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的应用以及结果对组织或供应链绩效的影响[25-27]。Forker等人认为,五个方面的质量实践对供应链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供应商质量管理、质量部门的作用、培训、质量数据和报告与产品/服务设计[28]。企业越接近最佳SCQM实践,越有可能获得更高的业务绩效。
最佳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质量管理标准应用实践。许多文献研究了质量体系认证如ISO9001和QS-9000(汽车行业标准,现为TS16949)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通过将ISO9001作为一个运营规划,可建立改进企业内在运作和质量体系的基础以及连接供应商和顾客流程的实践渠道。Johnson和Terziovski等人研究了采用ISO9001和QS-9000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和收益。虽然结果表明,QS-9000仍允许不合格质量产品的生产以及无法接受的交货绩效,但企业仍将从应用这些标准中获益[29-30]。通过ISO9000∶2000集成度和供应链质量保证程度的高低,一些学者将企业分为反应型、防御型、分析型和进取型四种。并指出进取型企业最有可能从ISO认证中获取竞争优势,防御型和分析型企业则可能改进供应链绩效[31]。
另外,SCQM的基础是信息共享和协同[32],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上述四个领域提供了基础支撑作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通过信息在伙伴企业间的快速传递和共享以及提高信息质量可以改进伙伴关系和供应链绩效[33]。Wiengarten强调了高质量的信息对供应链协同的重要作用[35]。Chatfield在XML的基础上构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的信息框架[34],Zhang则探讨了以RFID为代表的供应链环境下质量信息追踪技术[36]。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应该满足:开放式的交互平台、信息访问的安全性、质量信息的共享与交互、质量保证的快速响应、产品质量的协同控制[37]。
4 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研究
SCQM方法的核心是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已有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研究可以分为供应链双方非合作和合作情形下的质量控制与协调研究。其背景是:供应链双方均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且自主决策的生产或检验策略等参数均不被对方所观测[38-40]。
4.1 供应链双方非合作情形
在供应链双方非合作情形下,双方将利用不可观测参数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此时,供应链双方可以通过调节可观测的惩罚或奖励等条款减小不可观测参数对双方利润和供应链整体利润的影响[41]。所对应的分析工具是非合作博弈利润和委托—代理利润。同时,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将非合作情形下的研究分为双方质量控制与协调策略选择和基于产品质量的合同设计两个方面。
(1)供应链双方最优质量策略研究。作为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研究的基础,学者们首先关注的是供应链双方的质量控制与协调策略选择[42-45]。供应链双方最优质量策略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供应链双方的生产和检验策略的制定[46-49]。
现阶段研究的供应商—买方两阶段供应链的生产和检验模型主要包括两种:买方不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加工和买方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加工。在第一种供应链模型中,供应商负责产品的生产,买方仅实施来料检验,并将检验合格的产品卖给顾客。此时,供应商所有的生产活动的质量均体现在供应商的生产质量水平上。主要包括供应商生产不完全受控情况下的供应链双方生产和检验策略,以及供应商生产活动和买方检验活动均具有不同水平情况下的供应链双方的互动过程[38]。
更多关于供应链双方生产和检验策略的研究基于第二种供应链模型结构。其中,买方对检验合格的产品实施加工,并将加工后的产品卖给顾客。这种供应链结构较第一种在现实中也更加普遍。一些学者探究了三种情况下的最优质量策略:(1)供应链内外部故障等因素可合同化和不可合同化情形下供应商和买方的最优质量策略[39,50];(2)供应链最终产品结构可分和不可分两种情形下供应商和买方的最优质量策略[40];(3)供应链双方签订保证合同的情况下供应商和买方的最优质量策略[49,51-52]。
另外,Hwang研究了另一种较复杂的供应链质量结构,即供应商在产品提供给买方前实施出厂检验[6]。此种供应链质量结构是对供应链中质量运行进一步细化的结果。在分析供应商提供产品的质量认证和不提供质量认证两种情形下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质量策略基础上,研究表明,供应商在产品出厂前的检验活动对供应链双方质量策略的选择和最终供应链质量的协调均具有重要影响。
(2)基于质量的供应链合同设计研究。基于产品质量的合同设计是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包括供应商和买方以及买方和顾客签订的产品质量惩罚合同和产品质量担保合同等[50-51,53]。根据合同依据的项目不同可分为基于内部故障和基于外部故障的供应链合同[54]。其中,供应链中的内部故障为买方在对供应商的来料检验过程中检验出不合格品,而外部故障为顾客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Reyniern单独考虑了基于内部故障的供应链惩罚合同[4]。基于买方的来料检验不存在错、漏检的情形,这就导致当买方实施检验时外部故障将不可能发生。而由于买方的检验活动是以一定的概率实施的,当买方在实施检验过程中发现次品后将对供应商追加惩罚。Hsieh和Balachandran则单独考虑了基于外部故障的供应链保证合同[5,51]。当内部故障发生时,买方简单地将不合格品退回给供应商;当外部故障发生时,供应链双方根据一定的分担机制共同承担外部故障成本。而现阶段大量的研究是同时考虑基于内部故障的供应链合同和基于外部故障的供应链合同[55]。因为现实中买方的来料检验总存在错、漏检的情形,结果导致即使买方总是实施来料检验也无法使外部故障避免。从而导致了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同时存在。一方面,当内部故障发生时需要对供应商提供的不合格品实施惩罚;另一方面,当外部故障发生时需要供应链双方共同承担外部故障成本。然而,此时文献中基于外部故障的供应链保障合同条款均较简单,仅考虑供应商承担固定比例的外部故障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Baiman考虑了供应链产品结构对基于产品质量的合同设计的影响[40]。作者探讨了可分和不可分两种极端的产品结构模式。结论指出,在基于质量的供应链合同设计中,供应链产品结构直接影响到供应链双方的质量策略和供应链合同设计,供应链产品结构的研究急需深入探讨。基于内外部故障的供应链合同设计均涉及故障发生时成本的分担问题,不同的产品结构对应不同的故障分担机制[56]。现有的基于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的供应链合同设计文献却极少考虑供应链产品的结构对供应链质量控制的影响。
4.2 供应链双方合作情形
在供应链双方合作情形下,双方将通过谈判的形式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优化,核心问题是供应链整体利润的合理分配。此时,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的价值在于:谈判本身将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成本等问题,且谈判结果的合理性将保证谈判结果实施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供应链双方合作情形下质量控制与协调探讨的重点是基于产品质量的供应链合同设计。现实的供应链运作中,大量的供应链合同是通过谈判达成的,领域涉及汽车行业、木材行业、零售业及药品行业等[57-58]。数据表明:台湾半导体行业中超过1/3的供应链合同是通过谈判达成的,建筑行业中43%的合同是通过谈判达成的。另外,即使不涉及具体的谈判活动,现实中供应链合同的制定也具有谈判的特征,即Schelling所指的默式谈判[59]。
供应链双方的实力对比不同造成最终制定的合同也不同。基于Rubinstein模型的现代谈判理论关注的核心正是谈判双方的实力对比[60]。所以,谈判中的供应链合同设计研究对现实中的供应链质量合同设计将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谈判环境下的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方面的研究鲜有涉及。Reyniers给出了供应商和买方关于供应链质量控制的矩阵博弈模型,探讨了供应商和买方在Nash讨价还价模型下双方质量策略的选取[38]。
现代谈判理论重点对影响谈判结果和进程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深入谈判,包括供应链双方的时间价值、谈判破裂造成的风险、供应链双方的外部选择(除选择谈判之外一方还具有其他选择)和外部选择(谈判中商品的价值随着谈判进展而不断发生变化)、谈判程序、供应链双方的承诺战术以及谈判中供应链双方的不对称信息等[22]。上述因素均对供应链质量控制谈判和协调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当上述某一因素存在时,供应商和分销商的最优质量策略必须调整以适应谈判的具体要求;且在非合作博弈环境下满足供应链协调基于质量的供应链合同在谈判环境下可能并不满足供应链协调,可能需要对供应链合同添加限制条款使供应链协调,也可能供应链在此种环境下无法达到[61-62]。
在回顾已有文献基础上,本文构建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的分析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分析框架的核心是由产品结构、检验系统和不对称信息构成的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特征结构,分析框架立体结构的三个维度分别为各方关系(Relationship)、影响环节(Influenced Divisions)和参与个数(Membership)。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方面的已有研究均位于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分析框架中。
图2 供应链质量控制与协调分析框架
5 未来研究展望
Sousa和Voss在综述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文献的基础上指出,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和运营绩效具有明显的影响,而质量管理对业务绩效的影响却比较弱而且不明显[63]。这表明获得卓越的质量不能只依靠企业内部的资源,必须从传统的基于产品的观念转变为供应链环境下基于流程的观念。通过对流程的管理不仅能改善质量,还能促进业务创新和创造新的市场机会。SCQM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较早的阶段,尚存在众多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建议可以通过下面四个方式进行。
(1)流程导向和重组。供应链环境下关注的焦点逐渐由产品转移到流程,强调企业间流程的重组和集成。Segars等人对Bose公司实施了一项案例研究,探讨企业应该如何集中于内部流程和供应链流程来改进绩效。Ahire和Dreyfus则开发了一个连接企业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的框架,他们发现,为了获取更好的质量产出,企业需要在设计和与流程管理长期的实践活动之间寻求平衡[64]。现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组织内部边界的产品质量和流程质量管理。虽然这些研究对企业内部流程管理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但并没有回答供应链环境下跨组织边界的流程扩展及管理。为了实现供应链环境下流程的集成与管理,企业需要运用业务流程重组(BPR)和业务网络重组(BNR)的思想对流程进行重组,以此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在流程重组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选择与伙伴企业集成的流程(比如产品设计、产品制造、采购、运输和仓储)来改进质量绩效,同时作为供应链集成流程的一部分,企业必须提供支持流程集成的行动和具体措施。
(2)SCQM模型和方法。SCQM对传统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挑战,戴明、朱兰和克罗斯比的理论是否适用于供应链管理,Garvin、Parasuraman等诸多学者提出的质量管理的框架能否应用于SCQM仍然是尚未明确的问题。Beamon和Ware提出了一个过程质量模型来分析、改进和控制供应链系统[18]。Foster指出,现存的SCQM以实证研究为主,方法包括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对SCQM理论模型的研究尚显不足,还需在以下方面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的定义;供应链质量的情境变量以及这些变量影响供应链绩效的机制;供应链质量控制的技术和方法;供应链环境下控制与授权的关系;供应商开发在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绩效方面的作用;集成供应商和顾客改善供应链绩效的方法;供应链质量实践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等[12,65-66]。
(3)供应链质量绩效评价。供应链绩效测量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公认的测量方法。Tan等人研究了特定的TQM和供应链管理实践如质量实践、顾客关系实践以及供应库管理实践是否影响企业绩效,运用了资产回报率、市场份额以及整体竞争地位的衡量标准[67]。还有一些研究使用了平衡记分卡或者从系统的角度审视供应链绩效测量[68-69]。Lapide认为,财务核算对评估财务健康非常重要,但用于评价供应链绩效还远远不够,他认为,对供应链绩效测量的两个基本以及重要标准是消费者环节产品的可用性和产品到达消费者所花费的总成本[70]。Gunasekaran等人则通过平衡财务和非财务测量方法,开发了战略决策层、战术层和运作层面供应链绩效测量框架[71]。现存的供应链绩效测量侧重于局部,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整个供应渠道中从整体和不同层面来对质量和流程绩效进行测量,参考的方法包括平衡记分卡、SCOR模型框架以及关键成功要素等。
(4)供应链质量保证。许多企业通过ISO9001认证来提供质量保证[72]。Gotzamani和Tsiotras认为,ISO9001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实施TQM和绩效改进的关键。但与TQM和波多里奇质量奖不同的是,ISO9001应用和认证主要集中于质量管理标准对公司内部活动和流程的影响。Yeung等人研究了获取ISO9001认证如何影响质量管理系统的开发进而影响组织的绩效。然而,现存研究中ISO9001对上下游供应链运营的影响尚不明确。如何确保供应链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和供应商在质量保证中的作用以及供应商质量体系如ISO/TS16949和ISO14000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另外,六西格玛作为质量管理最新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其在供应链质量保证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深入探讨[73]。Schroeder等人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六西格玛的定义、构成、基本理论以及与TQM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缺乏对六西格玛给企业带来收益的研究[74]。Bandyopadhyay对六西格玛应用于美国汽车行业全球供应链的质量保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汽车行业供应链设计和流程改进的六西格玛模型,指出通过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可以获取持续的质量保证、质量改进以及竞争优势[75]。
标签:质量管理论文; 供应链系统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供应商关系管理论文;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论文; 企业流程管理论文; 合同管理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质量控制方法论文; 顾客价值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流程优化论文; 产品管理论文; 绩效管理系统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供应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