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农业谈判破裂及其影响与展望_关税论文

WTO农业谈判破裂及其影响与展望_关税论文

论WTO农业谈判的破裂及其影响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3)11-0052-05

举世瞩目的坎昆会议落下了帷幕。然而,坎昆会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再次无果而终。关于坎昆会议失败的原因,会议主席德韦斯虽然说“是因为在是否启动投资规则等新领域谈判(新加坡议题)方面未能达成一致”,但最根本的原因,乃是农业谈判的破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WTO农业谈判在坎昆会议上破裂并不是偶然的,这既是两大利益集团严重分歧和对立的必然结果,也是美欧长期操纵谈判、无视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必然结果。

一 WTO农业谈判的破裂

(一)谈判僵局的出现与持续

WTO农业谈判作为关贸总协定农业谈判的继续,是根据乌拉圭回合所达成《农业协定》第20条关于“改革进程的继续”的规定,于2000年3月正式开始的。鉴于WTO新回合谈判是根据多哈宣言在2002年后才全面开始的,因此,农业谈判就成为WTO最先开始的谈判。经过近三年的提案与准备阶段,农业谈判从2003年2月起就进入了实质性谈判阶段。根据多哈宣言,农业谈判2003年3月末确定谈判模式(谈判总体方案),9月第五次部长会议即坎昆会议提出减让表修改方案,2005年1月要结束谈判。为讨论和确定谈判模式,WTO于今年2月14~16日在东京召开了非正式部长会议,2月24~28日和3月25~31日先后在日内瓦召开了农业委员会特别会议。这三次会议围绕农业谈判主席哈宾逊汇总各成员45个提案所提出的第一次方案和第一次方案修改案进行了讨论。然而,以美国和凯恩斯集团为首的农产品出口国为一方,以欧盟和日本为首的农产品进口国为另一方,由于两大利益集团严重的分歧和对立,这三次谈判都未能就哈宾逊方案达成一致,谈判陷入了僵局,3月末确定谈判模式的目标也因此而落空了。

鉴于农业谈判对整个新回合谈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确保坎昆会议成功,WTO于4月30日、6月20~22日、7月28~30日分别在巴黎、埃及和蒙特利尔召开了非正式部长会议,6月26日~7月1日、7月16~18日先后在日内瓦召开了农业委员会特别会议,继续就谈判模式进行了谈判。尽管如此,但以削减关税的方式和幅度为中心,围绕市场准入、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这三大谈判的焦点,两大利益集团依然是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五次会议在打破谈判僵局方面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谈判破裂

在9月10日的开幕式上,WTO总干事素帕猜呼吁与会的贸易部长们本着灵活与谅解的精神,推动新一轮谈判取得进展。素帕猜强调:要使多哈回合的谈判按期完成,需要贸易部长们在未来几天里做出政治决断,为下一步谈判提供指导性意见,创造好的条件和气氛。然而事与愿违,从10日的大会发言开始到13日为止的农业分组会议,围绕修改宣言草案,各成员依然是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和要求。而分歧的焦点,则是削减农产品关税、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

对于宣言草案,包括巴西、印度、中国等在内的21国集团提出了一个要求发达国家大幅度削减农产品关税、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的修改方案。日本联合韩国、瑞士、挪威等8个农产品进口国,提出了一个反对设立关税上限和扩大进口配额的修改案。21国集团提出要求发达国家大幅度削减关税的提案后,4月11日分别与欧盟和美国进行了磋商。在会议的第三天(12日),谈判僵局虽然一度出现化解的迹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都表示要在削减农业补贴方面让步,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各方的意见却远未达成一致。菲施勒在当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欧盟准备解决自身的贸易壁垒问题,但在这方面富国显然要比穷国做得更多,欧盟也希望21国集团解决它们的农产品保护问题,但21国集团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做出任何承诺。”(注:《人民日报》,2003年9月14日。)

会议主席德韦斯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于9月13日汇总提出了宣言草案修改稿。修改稿的农业部分虽然力图消除各方分歧,但仍然是—个折中的方案。21国集团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在削减关税和农业补贴方面的力度不够,要求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美国对修改稿虽然基本赞同,说是—个“建设性的方案”,“可以作为谈判的基础”,但却认为修改稿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也要求进一步修改。欧盟对宣言草案修改稿虽然给予了一定的评价,但对于有可能导致其大幅度削减农业补贴的有关内容却很失望,全力要求修改。日本、韩国、瑞士、挪威等国对修改稿继续保留关税上限和扩大进口配额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删除有关内容。由于所有成员都对修改稿表示不满,分歧严重,短时间内又难以就主要内容进一步调整,农业谈判当天实际上就已经宣告破裂了。

二 两大利益集团的分歧和对立

(一)两大利益集团对农业谈判的主张和分歧

经过乌拉圭回合协议,日本、欧盟和美国的农产品平均关税分别下降为64.9%、15.7%和10.9%。日本和欧盟不仅农产品平均关税高,而且还有很多关税高峰。目前,日本、欧盟和美国农产品关税为30%至99%的高关税税号分别有111个、313个和99个,100%以上的分别有146个、33个和26个。凯恩斯集团成员国的农产品关税大都处于很低的水平,例如澳大利亚主要农产品大都没有关税,个别农产品的关税也很少超过5%。在农业补贴方面,2002年欧盟各国的农业补贴超过500亿欧元,约相当于欧盟预算的一半,为发达国家中的最高水平。日本作为农产品纯进口大国,在大米进口实行关税化措施后综合支持量虽然大幅度减少,但1999年仍为66亿美元,大大高于加拿大的5亿美元和澳大利亚的1.5亿美元。因此,美国和凯恩斯集团提案都主张加大农业自由化的力度,而欧盟和日本提案则都主张分阶段逐步实现农业自由化。在削减关税方面,美国和凯恩斯集团都主张大幅度地削减关税特别是高关税,禁止关税升级。其中,美国提出了把农产品关税一律削减到25%以下的“瑞士25方式”,并得到了凯恩斯集团的支持。对此,欧盟和日本则主张继续按乌拉圭协议方式削减关税,所有农产品平均削减36%,个别品目最低削减15%。在削减农业补贴和国内支持方面,美国和凯恩斯集团提案都主张尽快废除农产品出口补贴,大幅度削减国内支持,而欧盟和日本则主张逐步削减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

(二)两大利益集团对哈宾逊方案的不满和反对

哈宾逊汇总的第一次方案是2003年2月12日在东京非正式部长会议之前公布的,第一次方案修改案是3月18日在日内瓦农业委员会特别会议之前公布的。

哈宾逊方案是各成员所提45个提案的折中,既未满足美国和凯恩斯集团大力推进农业自由化的主张和要求,也没有体现出欧盟和日本逐步实现农业自由化的主张和要求。因此,双方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反对。

1.日本、欧盟的不满和反对。哈宾逊方案把关税按三个级别分别削减,这在削减方式上虽然符合乌拉圭协议方式,但在削减幅度上,三个关税级别的平均削减幅度和最低削减幅度,都大大超过了日本和欧盟能够接受的程度。尤其是90%以上高关税的削减幅度更大,欧盟特别是日本很难接受。日本大米的现行关税为490%,按哈宾逊方案最低也要削减为270%;与此同时,其关税额也将由现在的341日元削减为187日元。由此,进口大米价格将低于国产大米价格,关税就将不能再保护日本的大米生产了,这对日本不啻是当头一棒。其次,在削减出口补贴方面,欧盟只是原则上主张削减出口补贴,并没有削减幅度和削减期限的目标。因此,哈宾逊方案关于最终减让额累计已达到最低50%的各个品目5年内废除出口补贴,其他品目9年内废除出口补贴,就出乎欧盟的意外。由于谈判的第一次非正式部长会议在东京举行,所以,哈宾逊方案一公布,就立即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日本舆论普遍认为如果接受方案,日本农业将遭到毁灭性打击。为此,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大岛理2月13日批评第一次方案“削减的数字太大,很难容忍”。3月18日,大岛又指责修改案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总体上不能接受”。欧盟对哈宾逊方案倾向于美国和凯恩斯集团的主张和要求也非常不满。欧盟农业委员菲施勒在参加东京会议之前明确表示不能完全接受第一次方案,3月19日欧盟又发表声明,说修改方案“与第一次方案基本相同”,正式表示了反对。

2.美国和凯恩斯集团的不满和反对。哈宾逊方案把关税按三个级别分别削减,这不仅不符合美国按统一公式一律削减的方式,而且削减幅度也没有达到“瑞士25方式”的水平。例如,在削减高关税方面,现行关税为300%的税号如最低削减45%,则只能削减为165%,远未达到美国一律削减到25%的要求;在削减低关税方面,现行关税为15%的税号平均削减40%只能削减到9%,也没有达到按“瑞士25方式”削减为7.5%的要求。其次,第一次方案修改案在削减农产品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方面都没有满足美国和凯恩斯集团提案大幅度削减的要求。为此,在美国通商代表部新闻发言人2月12日批评第一次方案的基础上,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2月26日又正式通过了反对第一次方案的决议案;3月18日修改方案公布后,美国通商代表部又当即表示了不满,发表了一个要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出口补贴的声明。凯恩斯集团成员国也一样,也对哈宾逊方案强烈不满和反对。

(三)两大利益集团的谈判摩擦

1.日欧联合。为在谈判中保持主动,日本和欧盟确立了相互联合、争取其他农产品进口国、共同对抗美国和凯恩斯集团的谈判战略。为此,在东京会议之前,大岛就与菲施勒会谈,双方一致认为哈宾逊方案倾向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农产品出口国的要求,缺乏公平性,决定共同要求修改方案。其后一直到坎昆会议期间,日欧之间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多次进行了当面和电话会谈。其中,4月30日,日本新任农林水产大臣龟井善之在巴黎参加非正式部长会议时与菲施勒和拉米会谈,双方再次强调了日欧联合的重要性。龟井说:“日本与欧盟以及各农产品进口国保持密切联系,强烈抵抗美国和凯恩斯集团非常重要,日本特别重视与欧盟联合。”“日本已经提出了最大限度让步的方案,提出过分要求的出口国方面让步,是谈判的先决条件。”菲施勒说:“欧盟也希望与日本保持密切关系,今后希望通过电话等保持密切联系。”“大多数成员都支持乌拉圭协议方式,美国过分要求的主张是错误的,必须坚决反对,与之斗争。”“哈宾逊方案不能作为谈判的基础,削减幅度应该保持与乌拉圭协议同样的水平。”拉米说:“欧盟和日本都有敏感领域,市场经济规则不能原封不动地运用于农业。”“必须保证不打击日本、欧盟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农业谈判之所以陷入僵局,完全是因为哈宾逊方案提出了过高目标的结果。”(注:[日]《每日新闻》,2003年5月1日。)

2.美国和凯恩斯集团的指责。针对欧盟特别是日本的态度,美国和凯恩斯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指责。佐立克2月26日在众议院岁入委员会作证时警告说:“多哈回合进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是否改变其农业政策”,“只要欧盟和日本在消除农业贸易壁垒方面不采取积极的态度,WTO贸易谈判就很可能破裂。”(注:[日]《朝日新闻》,2003年2月27日。)3月26日,美国首席农业谈判官约翰逊在日内瓦记者招待会上严厉谴责日本缺乏谈判诚意,说“日本部分农产品关税高达500%”,“只要日本不让步,农业谈判就不能达成框架协议。”“日本要推动WTO谈判前进,就必须发挥带头作用。”“日本等国的态度很可能对其他领域的谈判产生恶劣的影响。”(注:[日]共同社,2003年3月27日。)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在东京会议期间也严厉批评了欧盟特别是日本阻碍自由化的态度,说日本提案是“保护主义的提案,不能接受。”“日本提案是从乌拉圭协议倒退,其谈判态度令人怀疑。”“即使与欧盟建设性的姿态相比,日本的态度也很难令人理解,日本实际上一直是在拖延谈判。”(注:[日]《经济新闻》,2003年2月16日。)在3月末确立谈判模式的目标落空之后,佐立克3月31日再次指责日本和欧盟,说“由于日本等国维持农产品高关税,阻碍了新回合谈判的进程”。(注:[日]共同社,2003年4月1日。)4月9日,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格拉斯利在会见日本众议院农林水产委员会访美议员团时,也批评了“日本带头阻碍农业谈判”的行动,说“只要日本不同意农业进一步自由化,农业谈判就可能失败。如果是这样,那么整个新回合谈判就不能取得进展。”(注:[日]《朝日新闻》,2003年4月10日。)6月4日,格拉斯利和众议院岁入委员会主席托马斯等4位资深议员联名致信布什总统,批评日本对WTO农业谈判态度消极,要求美国政府在市场开放等方面向日本施加压力。6月14日,美国通商代表部副代表萨伊纳说“日本在农产品市场开放方面没有发挥带头作用,令人非常失望。”(注:[日]共同社,2003年6月15日。)

3.日美协调失败。为消除谈判中的分歧和对立,日本在加强与欧盟联合的同时,还试图与美国协调,争取美国的谅解,希望美国改变谈判立场。为此,从6月开始到坎昆会议前夕,日本曾先后4次与美国协商立场,其中龟井两次专程访美,7月12日和9月4日分别与佐立克和美国农业部长威乃曼进行了会谈。然而,因分歧严重,两次会谈都不欢而散。在9月4日的会谈中,针对日本反对关税上限和扩大进口配额的要求,威乃曼说:“多哈回合正进入关键时刻,日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应该起带头作用。”“美国方案提出的‘瑞士25方式’,其本身就包括关税上限的概念,这次设定关税上限,只不过是坚持原来的主张而已。”“对美国来说日本是重要的农产品市场,但日本也向美国出口大量的工业制品。应该全面理解多哈回合的包罗性,从全面平衡的立场进谈判。”(注:[日]《每日新闻》,2003年9月5日。)

4.欧盟转守为攻。6月26日,欧盟就以削减农业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共同农业政策改革达成协议,对于每年500多亿欧元的农业补贴,决定从2005年开始分阶段削减,其中2005~2007年为过渡期,削减补贴后剩余的预算,将用于农村开发,以鼓励农户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质量。对此,佐立克与美国农业部长当日共同发表声明,在对欧盟改革表示欢迎的同时,希望欧盟根据其所达成的改革协议,能尽快提出新的农业谈判方案。美国认为要打开谈判僵局,欧盟和日本应该提出新的方案并表示让步。然而,出乎美国预料的是,欧盟不仅未提出新的方案,反而转守为攻,并进一步加强了与日本的联合,共同要求美国让步。7月6日,欧盟召开非正式贸易部长会议,各成员农业部长在支持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协议的同时,一致要求美国等农产品出口国让步,在削减农业补贴等方面采取与欧盟改革相适应的态度。拉米在会后会见记者时说:“由于在共同农业政策改革方面达成了协议”,“欧盟在WTO农业谈判中将转守为攻,将掌握谈判的主动权。”“面向蒙特利尔和坎昆会议,现在该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表示改革决心的时候了。”(注:[日]《每日新闻》,2003年7月7日。)7月8日,菲施勒与龟井通电话,双方再次确认了在农业谈判中继续合作的方针,一致认为“要打破农业谈判僵局,美国等农产品出口国必须让步”。以上述情况为背景,7月28日在蒙特利尔非正式部长会议开幕之前,菲施勒和拉米与佐立克进行了会谈,双方在谈判焦点问题方面仍然是分歧严重,会谈也是不欢而散。

三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歧和对立

在农业谈判的提案阶段,许多发展中国家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谈判方案。其中联合提案主要有东盟提案,印度、尼日利亚等12国提案,巴基斯坦、肯尼亚等11国提案,匈牙利、捷克等12个经济转轨国家提案,巴西、阿根廷等南美4国提案,加勒比共同体提案和6个小规模岛屿国家提案;各国提案主要有印度、埃及、摩洛哥、马里、毛里求斯和波兰等国的提案。

发展中国家在提案中都普遍要求发达国家大幅度削减关税、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并要求发达国家在开放市场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落后发展中国家实行差别和特殊待遇。例如,东盟提案的主要内容是:(1)在市场准入方面,发达国家大幅度降低关税;废除热带农产品的最高关税和关税升级;发展中国家继续实施农产品特殊保障措施;继续坚持普惠制原则。(2)在出口补贴方面,发达国家立即废除所有形式的出口补贴;制定出口信贷纪律。(3)在国内支持方面,大幅度减少并最终废除蓝箱措施;严格绿箱措施的实施条件,规定其上限。(4)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方面,继续把农村开发方面的有关措施作为国内支持的非减让对象;微量百分比条款只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允许灵活运用出口补贴,可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采取适当措施。

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对农业谈判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但从东京非正式部长会议到蒙特利尔非正式部长会议,历次会议参加成员都不超过30个,其中东京会议参加者为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哥斯达黎加、埃及、中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韩国、莱索托、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尼日利亚、塞内加尔、新加坡、瑞士等22个成员(包括经济组织,下同),蒙特利尔会议参加者为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智利、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加纳、肯尼亚、南非、摩洛哥、莱索托等25个成员,至于巴黎会议,参加者只有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瑞士、韩国、巴西、智利、印度尼西亚、埃及、墨西哥、印度、摩洛哥等14个成员。因此,在坎昆会议之前的历次谈判中,尽管与会的发展中国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却没有形成联合的力量,一直没有改变美欧日操纵和主导谈判的局面。

然而,在146个成员全部参加的坎昆会议上,形势却为之一变。在坎昆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三大集团,以集体的力量同发达国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较量。首先,包括巴西、印度、中国等在内的21国集团提出了会议宣言草案的修改案,要求发达国家大幅度削减关税、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并分别与美国、欧盟等举行了会议,就农业等议题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21国集团农村人口占世界的63%,农业产量占世界的20%,农产品进、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26%和17%,对农业谈判有很大的发言权。其次,会前由多米尼加、洪都拉斯、肯尼亚、尼加拉瓜、巴拿马和斯里兰卡等23个国家宣布成立的联盟已经扩展到33国。33国集团认为在农业问题上单纯依靠特殊与差别待遇不足以实现减少贫困和发展的目标,强烈要求把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农产品”和“特殊保障机制”纳入农业问题谈判。另外,拥有77个成员的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拥有52个成员的非洲联盟,以孟加拉国为首的3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三者也结成新联盟维护其共同利益。新联盟强调当前的谈判没有考虑到有些成员是地球上最贫困国家的现实,要求世贸组织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它们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并要求世贸组织提高决策和执行过程的透明度。21国集团、33国集团以及新联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影响,打破了发达国家长期操纵和主导农业谈判的局面,已成为左右WTO谈判的重要因素。

在联合行动的基础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对会议宣言草案发表了修改意见。例如,以菲律宾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大幅度削减出口补贴,就连贝宁、布基纳法索、乍得和马里等世界上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也大胆要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成员削减棉花补贴。菲律宾农业部长罗轮兆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农业补贴方面差距很大,菲律宾每个农户不足20美元,泰国和马来西亚也只分别为900美元和1800美元,而欧美则高达6万~10万美元之巨。”(注:[日]《读卖新闻》,2003年9年14日。)由于会议宣言草案修改稿上写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合理要求,引起了发达国家对修改稿的不满。全球90%以上的农业补贴都集中在美欧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其总额高达3100亿美元,比整个非洲的GDP还要多。其中,欧盟的年补贴额高达600亿美元,占欧盟预算的一半;美国按去年出台的新农业法,今后6年将给农庄主以1730亿美元的补贴。因此,对于发达国家不赞成修改稿大幅度削减农业补贴的合理要求,发展中国家自然是非常不满。巴西、印度等国明确表示:如果发达成员不在削减农业补贴方面做出让步,就不同意启动新加坡议题的谈判。(注:《人民日报》,2003年9月14日。)

发展中国家在坎昆会议期间体现出的团结一致的精神,打乱了美欧日的方寸。因此,美欧日不得不正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在部分问题上表示让步的同时,也利用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系采取了分化瓦解的行动。美国对中美洲一些国家表示,如果它们脱离21国集团,将增加从这些国家进口农产品的配额。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格拉斯利12日还说,他对那些正在与美国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但又加入了21国集团的国家表示失望。(注:《人民日报》,2003年9月15日。)

四 谈判破裂的影响与谈判前景的展望

(一)谈判情绪继续对立

佐立克2003年9月14日在就坎昆会议失败所发表的声明中,指责了一些国家直到谈判破裂还反对部长宣言草案的态度。声明说谈判失败“并不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是不想搞(农业自由化)的国家只讲好听的话,压倒了想搞的国家的努力,把谈判引进了死胡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都有‘想搞’和‘不想搞’的国家”,“说‘不想搞’的话压倒了‘想搞’的国家的团结一致的努力。”美欧媒体在引用佐立克的声明时,说谈判破裂主要是由于“一贯使用‘煽动性言辞和确保本国利益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的态度。”(注:[日]共同社,2003年9月14日。)

然而,发展中国家对坎昆会议失败却另有看法。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9月16日在谈到坎昆会议失败时说:“这是发达国家把自己利益强加于发展中国家的必然结果。”“西方国家把马来西亚视为反对派的急先锋,试图排挤我们的发言权。”“如果我们不发言,那就只能对发达国家有利。”今后,“如果发达国家继续无视发展中国家的意见,新回合就不可能达成协议。”(注:[日]《每日新闻》,2003年9月17日。)马来西亚贸易部长拉菲达16日回国后也批判了发达国家“我行我素的假民主”,他说:“发达国家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肆意践踏WTO各成员协商—致的原则,再次暴露了它们的假民主。”(注:[日]《每日新闻》,2003年9月17日。)

不过,佐立克声明也表示了美国对欧盟特别是对日本的不满。9月12日,美国通商代表部高官会见《每日新闻》记者时,就曾严厉批评过日本的消极态度,说日本联合韩国等国所提出的修改案“与谈判背道而驰”,“令人非常失望”,“日本政府不要说不行的话,而应该说能做到什么,应该对推进谈判起带头作用。”(注:[日]《每日新闻》,2003年9月13日。)对于坎昆会议失败,虽然日本小泉首相表示了遗憾,但日本国内也有人不掩饰能暂缓大米进口压力的喜悦心情。其中,自民党前政调会长龟井静香9月16日发表总裁竞选演说,在谈及农业谈判破裂时就特别赞赏了日本国内反对农业自由化的势力。他说:“人们经常批判农林族议员,但如果完全交由农林省和外务省去谈判,就会是什么都听美国的。现在能推翻美国的主张,这乃是国会议员的力量。”(注:[日]共同社,2003年9月17日。)

(二)“WTO无用论”抬头

1999年西雅图会议失败后,发达国家出现了怀疑WTO多边贸易体制的舆论:“在推动自由贸易方面,WTO已未必是最好的舞台了”。这曾是全球性双边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坎昆会议失败后,面临发展中国家“力量的示威”,美欧媒体又再次怀疑WTO全会协商一致的决策体制,又出现了“WTO无用论”,有人甚至担心多边谈判的框架可能因此而崩溃。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146个成员只要有一票反对就难以达成协议的WTO体制“很没有效率”,曾提议按贸易比重规定不同的表决权,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一些非洲国家甚至扬言要退出WTO。非洲联盟贸易产业经济委员马克翰16日说:“坎昆会议并没有实现发达国家消除贫困、提高生活水平的承诺”,“我们必须对是否应该与WTO一起前进做出政治决断。”(注:[日]共同社,2003年9月17日。)对此,《华盛顿邮报》2003年9月16日评论说:“WTO代表的‘世界化’现已走进了死胡同。”由于对多边贸易体制失望,佐立克9月14日声明还宣称“今后将通过两国间合作推动自由贸易”,这意味着美国将对各国采取差别性的贸易政策。欧盟也计划全面修改把精力集中于多边谈判的通商战略,拉米9月16日说“多边谈判的框架虽然还存在,但必须立即转入两国间谈判。”(注:[日]共同社,2003年9月17日。)龟井9月17日归国后会见记者时也说今后“关心双边自由贸易的国家将会增加”。(注:[日]《每日新闻》,2003年9月18日。)

(三)农业谈判前景展望

坎昆会议失败标志着WTO新回合谈判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也再次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坎昆会议失败的事实,素帕猜在会议闭幕后会见记者时说:“虽然是令人失望的结果,但各成员不要屈服,必须进一步努力,使新回合谈判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为此,WTO将于12月15日前在日内瓦召开一般理事会,以确立重新谈判的方针。然而,在谈判情绪继续对立和“WTO无用论”抬头的情况下,只要美欧日不消除其间的分歧和对立,不充分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要求,不在大幅度削减关税、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方面采取实际行动,不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发展和农业自由化方面的实际困难,WTO农业谈判就很难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然而,无论消除继续对立的谈判情绪,还是重树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心,都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对此,各发达国家国的有识之士虽然已经有所认识,但真正要变成美欧日政府的实际行动,却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做到的。由此,农业谈判乃至整个新回合谈判不能按期结束,也就在所难免了。

[收稿日期:2003-06-18]

[收稿日期:2003-09-20]

标签:;  ;  ;  ;  ;  ;  ;  ;  

WTO农业谈判破裂及其影响与展望_关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