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文化建设观念的转变_学校文化论文

论学校文化建设观念的转变_学校文化论文

论学校文化建设理念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理念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多种学校文化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我们知道学校文化为一个多层面、复杂结构的组合物,学校文化是将学校师生员工凝聚在一起的学校价值观、学校信仰、学校规范等。但可惜的是,我们很少遇到过这些学术上定义的文化,我们感受到的是另外一种东西。

一、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学校文化研究的着眼点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特质,我们也无时无地不在感受着学校文化的力量。很多时候,在我们无意识的时候,它就已经内化为了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支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尽管我们对此可能一无所知,然而一旦当我们调换工作,定会大吃一惊。[1]它可使我们变的勤快或拖沓、严厉或友好、合群或孤独……换言之,当我们选择了某一所学校的时候,实际上也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文化会以强有力但又微妙的方式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并以学校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指导着我们的行为。

即使简单的浏览一所学校,我们也能体会到学校这种种直观、质朴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无处不在,当你接近其建筑时你能感受到它,当你穿过门廊时几乎能嗅到、品尝到它——你能在教室里,在与同学和教师们的交流中,在操场上同学间的谈话中倾听到它。[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学校文化界定为“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也即学校大多数师生员工已经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将“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而非学校价值观、学校信仰等作为学校文化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第一,是研究的客观性问题。对于学校文化这样一个研究主题,人们更容易关注价值观、信仰等主观方面的东西,但作为一项研究,也许正如涂尔干(Durkheim,E.)所讲到的,“基本定义问题……必须使所利用的特征可以直接辨认,并在研究之前就能发现”,“出发点就不应该是非科学地形成的概念,而应该是感觉……应该直接取材于感性材料”。[3]因此,采取学校文化的外部特征作为研究学校文化的着眼点,可以使我们能给予学校文化比较客观真切的把握。

第二,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体味到:学校领导所倡导的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未必就是一所学校真正的学校文化,只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在师生员工中逐渐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做事方式等才是学校真正的文化。两者相较,我们更应该关注后者,即“学校真实的学校文化”,其集中体现于学校师生员工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做事方式和行为准则。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以“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为学校文化研究着眼点,就要求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特别关注三个建设理念的转变:由静到动、由果及因、由表及里,这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

二、由静到动:学校文化建设理念的转变

作为文化子系统的学校文化,我们对它的理解永远无法摆脱文化概念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Kroeber,A.L.,and Kluckhohn,C.)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罗列的从1871-1951年80年间的文化定义就达164种,我国研究者郑金洲教授收集的文化定义已有310余种。[4]至今,人们还远没有得出关于文化的相一致的概念,以致有人说“企图或者给文化概念确定范围是图然的”。[5]去繁就简,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概念的发展,大体遵循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静态的“文化实体”与动态的“文化活动”。

“文化实体”概念的发展,大大得益于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Taylor,E.B.)在其论著《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的定义。他说:“从广义的人种学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6]这一定义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学者,大多数定义都没有超出泰勒把文化看做是一个复杂整体的基本观念。我们也不难看出,诸多学校文化概念基本上也是囿于这样一个整体性的分析框架。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样的文化观念强调学校文化的完成状态,在给予学校文化以静态描述的同时,强调学校与其他组织的区别,强调本学校的特色。

“文化活动”概念与此不同,它不把文化看作一个名词,而是看作一个动词,看作一种活动。如当代荷兰哲学家皮尔森(Peursen,C.A.V.)就明确宣称:“‘文化’这个术语与其说是名词,不如说是动词。”他主张在考察文化时,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已完成的事态,一种现状,而是把它作为现代文化构成其一个阶段的历史过程。他认为“所有的文化,即使是最原始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都可以看做是人对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7]露丝·本尼迪克特(Benedict,R.)也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8]在相同的意义上,20世纪德国著名文化哲学家卡西尔(Cassirer,E.)曾宣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9]更是对这一文化意义的直接表白。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时时能够感受到两种文化类型的痕迹。每每介绍学校文化,校长总会向大家介绍学校的环境建设(雕塑、标语)、学校的制度规定、学校的办学精神……其实,究其思维模式,学校文化可能就是学校创造出来的这些东西。进一步抽象下去,在他心目中,文化就是东西。其实,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能关注的不是这些东西,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这些做出来的东西能够表达什么样的含义。如,学校雕塑,我们关注的不是雕塑的长宽高、形态是否逼真,我们更关注雕塑做出来想要表达什么样的内涵。这样一种思路应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在此,我们仅以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名人文化为例来说明文化建设从静到动转变的具体思路。

名人文化是文化建设过程中经常被大家思考的建设思路,可以有很多种举措,如学校道路命名(××路)、学校景点构建(××亭)、学校遗址定位(××石头)等。类似举措可以归结为静态的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学生造成的影响可能就在于学生会记住这些东西,就好像记住很多知识点一样。如果想使我们的文化建设落在实处,我们就必须在此基础上使我们的名人在校园里再现。如我们可以讲述名人的学校轶事,使学校师生可以在任何地点、情境下能够感受到名人解决相应问题的方式,也即,我们要借名人之身为学校建立大家应该遵循的、在学校所倡导的学校行为规范和做事方式。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如果学校文化建设不能从名人名字本身转化到名人的做事方式,多数文化建设只会流于形式。当然,也是学校文化即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所强调的建设理念的转变之一。

三、由果及因:学校文化建设理念的转变

在提炼过程中,很多学校习惯于从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或状态来描述学校发展愿景,如和谐文化、幸福文化、温馨文化等。但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同样发现,尽管学校描述甚至细化出了最终的发展状态,但对于大多数师生员工而言,他们很多时候很难将自己的日常行为与这些状态、标准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即,他们不知道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怎么来做才能达到上述目标。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不仅要描述中最终的发展愿景,更要指出学校师生员工的发展路径。在此,我们可以从深圳外国语学校分校(以下简称“深外分校”)温暖文化的践行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深外分校建校以来,将温暖文化作为治校的核心力和强校的原动力,使得一个创校不到十年的民办学校在深圳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在构建温暖文化的过程中,学校主要从两方面来理解温暖的内涵。首先,温暖是一种状态。所谓温暖学校,就是使人感到身心愉悦的学校,这种温暖包括物质层面的,如学生对在学校的衣食住行是否满意,能否从中感觉到温暖等;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如师生精神是否愉悦,心灵是否舒展等。其次,温暖是一个过程,也即,何以才能感到温暖?也许,这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温暖文化的传递,更需要大家知道自己该如何做才能保持这一份温暖状态。为此,学校不断挖掘学校的典型故事,并归纳出深外分校温暖文化的做事准则。

故事1:它会在我们失意时给予鼓励,在我们软弱时给予力量,在我们痛苦时给予安慰,在我们骄傲时给予提醒,在我们无助时给予支持。这是学校《爱的叮咛》的活动愿景。《爱的叮咛》是学校从建校之初就一直在办的一个活动,学校校长要在每天晚自习前,花上五分钟的时间,利用学校广播向全校师生讲述一个教育故事,绝大多数都是学校当天或最近发生的大家身边的小故事。浏览这些教育故事,非常感人,但更值得大家关注的是这个活动的愿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要让学校每个人都能感到,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变化等等,大家都在关注,相应的,你也应该关注你身边同事、同学的点滴变化。学校倡导的就是一种关注别人的做事准则。试想一下,你经常处于别人的关注之中,你是不是会觉得温暖些呢?

故事2:完善个性,保护灵性;与人为善,和而不同。这是学校倡导的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往准则。在学校,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和学生订立的班规:不许拖堂、不许变相的讽刺学生……非常具有个性、针对性。这些故事则体现出了学校所倡导的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彼此尊重。

故事3:早上,总听到人会在电梯口朝走廊喊一声“还有没有人,快点”,我于是会加快脚步,后来我也学会进电梯前看一看!这是学校真实发生的故事,也是我们很多时候能够看到的现象。其实,人乘坐电梯有着非常微妙的心理变化。当你快步跑向电梯的时候,当你眼瞅着电梯弃你而去的时候,虽然没有多大影响,但每个人总会多多少少地在心里有些念头闪过:我要是再快一步就可以了、电梯里的人要是能再多等我一秒钟就可以了……学校故事3的发生则真实地体现了学校所倡导的理解的做事准则,大家彼此知道在这种场合下对方最需要自己做些什么。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家如果能够彼此关注、尊重和理解,最终温暖的文化状态自然而然就会孕育出来。尔果欲写诗,功夫在诗外。由果及因,这也是学校文化即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所强调的建设理念的转变之一。

四、由表及里:学校文化建设理念的转变

较之学校文化,人们更为熟悉的、在以往谈论更多的是“校园文化”。

不可否认,“校园文化”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形势,如通过社团锻炼,培养了学生交际、娱乐、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素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流行的“教死书”、“死读书”的社会偏向;通过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有的学者指出,校园文化开始出现时,人们更多关注学校开展的各种艺术教育和学生中的社团活动。理论界也走上了这样的研究道路,将校园文化或等同于“校园精神”,或等同于“校风”,或等同于“艺术教育”,或等同于“文化活动”,而以后两者居多,从而使校园文化研究基本上局限在艺术教育和社团活动这一狭窄范围之内。[10]后来随着研究者的增多和思路的开阔,校园文化研究的内容也逐步拓展开来,但环境布置和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依然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正是在这两方面,学校文化的提出具有其现实针对性。

在环境建设方面,学校文化建设要求要从环境的美化净化到创设一个“值得对人讲述”(江苏南菁高级中学过建春校长语)的环境。在学校环境建设上,同样的美化净化目标,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内涵指向。如有的学校着重角落的检查以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品性,有的学校着重环境的保持培养学生坚持的品性……也就是说,同样的目标达成、环境布置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后面的东西,也即,在学校环境建设过程中多思考一下,这样的环境布置可以给别人讲述些什么样的东西。当然,这些东西要围绕着学校的培养理念,即学生要养成的品性来展开。

在社团活动方面,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关注社团活动的附加值到关注社团本身能够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性。社团活动对活跃学校氛围、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社团活动的展开,有些学校和学生关注更多的倒不是社团活动本身,而是社团活动的附加值,如社团活动的知名度、社团可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利益等。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是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学力发展的基础,[11]这样的任务并非“校园文化”所能单独承担的。因此,无论是环境建设,还是社团活动,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它们的内涵指向,特别是与学校培养理念即学生品性养成的相关度。由表及里,这也是学校文化即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所强调的建设理念的转变之一。

标签:;  ;  ;  ;  

论学校文化建设观念的转变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