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少林[1]2002年在《饮用水中微量物质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对于一切生命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则水源水的保护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了水,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就愈显重要,在物质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饮水卫生。我国有关部门也在致力于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业。应该说我们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是比较有效的,就目前的城市生活饮用水的现状而言,还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加入WTO,我们面临着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所以我们现行生活饮用水分析检验方法亟待理一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由此,作者做了一些工作,目的就是使得检验分析更加灵敏、准确、快速方便、减少污染。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叁氯甲烷、四氯化碳在水中的弱溶解性,采用静止顶空气相色谱,法,用OV—101色谱柱进行其微量及痕量分析。在确定了适宜的色谱分析条件及静止顶空的温度、时间、液相及气相体积之后,通过实验得到叁氯甲烷在0.00μg/L—20.O/μg/L浓度范围、四氯化碳在0.00μg/L—1.00μ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其r值分别为0.9998和0.9996,而叁氯甲烷的最小检出浓度为0.19μg/L、四氯化碳的最小检出浓度为0.01μg/L,完全达到实验研究的目的。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于扰少、无二次污染等优点。用此法进行矿泉水、井水、纯净水、水源水中叁氯甲烷、四氯化碳的测定,结果满意,回收率在95%—110%之间。 2、利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水样小的阴离子氟、氯、溴、硝酸根和硫酸根,以及阳离子锂、钠、钾、铵、镁和钙。阴离子以Na_2CO_3-NaHCO_3作淋洗液,自动再生;阳离子以盐酸作淋洗液,再生液为四甲基氢氧化铵。测定方法的相关性好(r>0.9990)、线性范围广,精密度高,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5%,准确度较好,相对误差小于3.4%,检出限高,可低至0.000023mg/L。对各种水样进行了测定,离子含量悬殊亦可同时测定,结果较理想。同时对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进行了研究,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3、本章对生活饮用水中低含量(<1.5mg/L)铁的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作了研究探讨,提出了水样先经盐酸——盐酸羟胺煮沸处理定容后,再进行直接测定的方法。本法与国标GP5750—85中邻菲绕琳分光光度法比较,大量水样的测定结果与之吻合,并大大高于加钙释放剂的火焰原子吸收法。通过对井水、自来水进行加标回收试验证实,铁含量在0.22—1.54mg/L时,回收率在90%—109%之间。本操作方法标准曲线线性范围0—1.5mg/L;同一样品多次测定相对标准差<5%;测定限为0.05mg/L。本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合生活饮用水中批量样品的测定。
Michael, E, McDonad, 杨拜兰[2]1987年在《酸沉降与饮用水》文中研究指明酸沉降及其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两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迄今还没有任何证据.但是,酸沉降可通过两条主要途径,即人类食物中化学物质的生物积累和饮用水的污染间接影响人类健康.在整个美国虽然食物变化很大,但微量物质的变化却很小;从当地得到的饮用水中由于酸沉降而使微量污染物移动可能是人类接触污染物的主要根源.已表明,酸沉降使微量物质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不利.另外,酸沉降可使饮用水质量变差.
梁炜, 陆颂文, 吕建中[3]2010年在《苏州市饮用水中微量有害物质含量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苏州市饮用水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水中的微量物质的检测与分析,比较准确地了解了饮用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对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卫生、提高饮用水的卫生质量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闫宁宁[4]2007年在《复合式浸没膜系统去除地下水中微量物质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的匮乏和水源水质的恶化,膜过滤技术及其组合工艺成为给水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全面考察了复合式浸没微滤膜系统去除地下水中的铁、锰、氨氮、硼等微量物质的操作条件,运行结果,膜污染机理等,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设计组建了两套实验室水平的复合式浸没膜实验装置。一套是用于去除铁锰的氧化方法与浸没式微滤膜的复合系统。另一套是用于去除硼/砷/氨氮的吸附方法与浸没式微滤膜的复合系统。在去除铁锰的氧化方法与浸没式膜复合的试验工作中:(1)首先通过一系列的烧杯氧化试验,探讨了氧化剂用量、氧化反应时间、进水组份、曝气量、pH值等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2)然后进行系统的复合式膜过滤试验,首先对于5ppmFe、1ppmMn的进水,在没有pH值调整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曝气是无法有效去除铁锰的;没有pH值调整的情况下,采用强氧化剂次氯酸钠,虽然较曝气氧化而言,可提高去除率,但是依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进行pH值适当调节的情况下(对于Fe,pH值在7.0左右;对于Mn,pH值大于10.2),依靠曝气氧化结合浸没式微滤膜就可达到饮用水的标准要求:Fe<0.3ppm,Mn<0.05ppm。(3)在确定了以上操作参数的基础上,探讨了水力停留时间、曝气量、间歇抽吸、进水中铁锰的浓度比例等因子对处理效果和膜过滤性能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钙离子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改善膜过滤性能。(4)针对膜污染问题,首先寻找到了针对铁(盐酸)和锰(抗坏血酸和硝酸的混合液)污染的有效膜清洗剂,然后通过烧杯试验,验证了不同条件下铁锰氧化情况及氧化产物的粒径分布,为膜污染的原因解释提供了依据。(5)根据试验结果,对100立方米/天处理量的工程应用给出了初步的计算。在去除氨氮/硼/砷的吸附方法与浸没式膜复合的试验工作中:(1)首先通过烧杯试验,分别筛选出对氨氮(沸石)或硼/砷(GRY-L)有吸附作用的吸附剂。然后对这些吸附剂的吸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吸附等温试验,采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sh模型模拟,推导出其饱和吸附量。(2)对于浓度为10ppm的氨氮进水,研究了沸石投加浓度、曝气量、水力停留时间、间歇操作等影响因素。同时特别注意了临界通量的问题,并考察了沸石投加浓度和曝气量对临界通量的影响。(3)对于硼来说,进水浓度为1-2ppm,选择了鳌合纤维GRY-L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其投加量和曝气量对临界通量的影响。(4)针对沸石和GRY-L两种不同的吸附剂,对比了它们的物理性状,膜过滤性能的表现,曝气量以及吸附剂的投加量对临界通量的影响。最后,通过用理论模型模拟计算膜表面的错流速率,研究了该系统的水力学特征,为系统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忠祥[5]1987年在《水体原水与饮用水的化学质量标准》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给水事业面临的状况是:1.水源污染日益严重;2.水质检测技术发展迅速,能定性定量地鉴别、测量出水中的含微量物质,3.水中有害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危害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4.人们对高质量饮用水的需求日益迫切;5.发展新的高级净水技术和工艺流程日益迫切。 本文拟针对上述情况,从水质角度阐述有关水体原水与饮用水的化学质量标准的若干问题。 1.关于高质量饮用水的目标 高质量饮用水应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不含有致病菌、病毒;(2)不含有大量微生物;(3)
童国庆[6]2011年在《美国跟踪研究自来水中的香料与激素》文中研究指明据美国国家地理淡水网站报道,从水龙头流出的自来水中可能含有不寻常的微量物质,包括可卡因、香料和激素等,这些物质潜存于淡水供应系统中,会对人类和环境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人员正在跟、踪调查这些微量物质,调查范围非常广泛,小到
霍松岷[7]2007年在《水环境中吲哚美辛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成功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用以分析不同水环境(自来水,饮用水,地表水以及污水)中的吲哚美辛含量。吲哚美辛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NSAID)。将吲哚美辛与牛血清白蛋白和卵清蛋白相结合制成免疫原和包被抗原。使用免疫原对两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进行5次免疫后取得吲哚美辛抗血清,以灵敏度,特异性,精密度,准确性和稳定性作为标准筛选出最佳抗体。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标准曲线建立在0.01-10ng/mL( 0.01,0.03,0.1,0.3,1.0,3.0,10 ng/mL)的浓度范围内。在两周时间内连续作出10条标准曲线,IC50值(标准曲线中吸光度抑制至最大吸光度值的50%时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在0.10 - 0.25 ng/mL,最低检出限(DL,S/N=3)为0.01 ng/mL。ELISA法的特异性由交叉反应表示,在所测物质中,作为吲哚美辛的一种前体药物,阿西美辛与吲哚美辛结构相似,因此它与吲哚美辛抗体的交叉反应达到92.3%。然而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与吲哚美辛抗体的交叉反应值很小。精密度,准确性和稳定性由加标实验确定,得到回收率在98%-123%。本实验也采用HPLC法来测定不同水样中的吲哚美辛,将其测定结果与ELISA法比较,两种方法保持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到0.988。
陶骏[8]2007年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的DDT和BHC》文中研究表明借鉴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中的有机氯农药分析方法,利用Agilent 6890N气相色谱仪/微电子捕获检测器(μ-ECD)以及固相萃取预处理技术,对饮用水中的DDT和BHC的成分进行分析测定。该测定方法快速、简洁、重复性好,线性相关系数>99.9%,并且样品回收率不低于88%,用于测定实际样品结果满意。
乔玉玲[9]2006年在《膜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净化中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膜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也是当前促进和保证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已在能源、电子、化工、医药、食品、汽车、家电、环保等领域,发挥着其独特的重要作用,随着膜技术的发展,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膜分离过程的高效性使得膜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净化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 本文针对饮用水深度净化中常用的超滤、纳滤和反渗透叁种膜技术,以地下水为原水,进行了饮用水深度净化对比试验,分析了叁种膜的净化特性。 在除污染方面,叁种膜均对水中致浊物质表现出优良的去除性能,相比而言,纳滤和反渗透优于超滤,纳滤和反渗透在去除致色的大分子腐殖酸方面明显优于超滤,其对水中COD_(Mn)、UV_(254)等有机物指标的去除性能较好,去除率为60%左右,而超滤的去除率仅为20%左右;超滤在净化过程中去除水中无机离子效果不佳,而纳滤膜脱盐率在52%左右,反渗透膜脱盐率在90%以上。 本论文以臭氧-活性炭-纳滤膜为研究对象,对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进行了研究,试验证明:分子量1万以上的有机物是纳滤膜污染的主要成分,活性炭主要吸附分子量小于5千的有机物,臭氧可以将大分子量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有机物,易于被活性炭吸附,臭氧的存在不仅可以使活性炭吸附功能发挥更加充分,也可以减轻膜污染;通过对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研究,对于地下水的处理,试验中提出
李宁, 安裕敏, 张军方[10]2014年在《饮用水中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检测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导致饮用水产生异嗅味的物质土臭素(geosmin,GSM)和二甲基异冰片(2-methylisoborneo,2-MIB)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来源,对检测GSM和2-MIB的嗅觉法和仪器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并对GSM和2-MIB的检测方法提出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饮用水中微量物质分析研究[D]. 葛少林. 郑州大学. 2002
[2]. 酸沉降与饮用水[J]. Michael, E, McDonad, 杨拜兰. 环境监测. 1987
[3]. 苏州市饮用水中微量有害物质含量检测与分析[J]. 梁炜, 陆颂文, 吕建中.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0
[4]. 复合式浸没膜系统去除地下水中微量物质的试验研究[D]. 闫宁宁. 上海交通大学. 2007
[5]. 水体原水与饮用水的化学质量标准[J]. 张忠祥. 中国给水排水. 1987
[6]. 美国跟踪研究自来水中的香料与激素[N]. 童国庆. 中国水利报. 2011
[7]. 水环境中吲哚美辛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的建立[D]. 霍松岷. 四川大学. 2007
[8].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的DDT和BHC[J]. 陶骏. 给水排水. 2007
[9]. 膜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净化中的试验研究[D]. 乔玉玲. 东华大学. 2006
[10]. 饮用水中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检测方法[J]. 李宁, 安裕敏, 张军方. 环保科技.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