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格社会化的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阻力论文,人格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个体从摇篮到墓地,始终处在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中。青年期的社会化,无论是作为“独立的阶段”,还是“连续的中介”,都是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环节。青年作为特殊的边缘群体,其特质是发展的可塑性,他们在与诸多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既可能形成社会所期望的人格品质,也可能“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出现反社会的倾向与行为。这种情况在生活于“转型期”的中国当代青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主要因为在当代中国青年人格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种种阻力性因素所致。
我们曾利用问卷、谈话和作业法,对近百名因病态人格导致越轨行为的青年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大都是在某些阻力性因素干扰下,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航线。
来自青年自身的阻力
1.认知障碍,即青年个体对客观情况不能给予正确的价值判断。“人是环境的产物”,但环境对人的影响并不是机械的印刻,外界刺激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都要通过个体内部心理结构的过滤、加工才能发生作用。处在人生转折点上的青年,至关重要的是认准自身发展的轨迹,这需要青年动用全部的智慧力量,对于不同发展目标进行价值判断,“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可是囿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一部分青年对客观现实会产生错误认知,而误入歧途。据统计,因认知障碍而引发的越轨行为问题,占总样本数的65%。
2.情感障碍。绝大多数有越轨行为的青年缺乏成熟的社会性情感,情感的随意性、情境性较大。有情感障碍的青年对待外部事物或过分冷漠或头脑发热。据调查,因为情感在特定的条件下出现障碍,而导致问题行为发生的,占总样本数的49%。
3.意志障碍。大多数有越轨行为的青年缺乏与外界不良刺激和诱惑作斗争的能力,意志薄弱,甚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占总样本的54%。
4.病理障碍。一部分青年人是因为先天和后天的生理和心理疾病而异致异常行为的,这占总调查人数的18%。据中国残联统计,我国有5千万残疾人,差不多每5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其中0~14 岁的残疾儿童约817万。残疾儿童遭受的痛苦是精神与肉体两个方面的, 这对他们人格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更为严重的是心理疾病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影响,据对辽宁省11000多名学生调查表明,有28 %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有人患“角色错乱”、“性变态”等,他们的越轨行为都是由性紧张导致的比较严重的性心理障碍所引发的。
来自家庭的阻力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摇篮,家庭对青年人格社会化起着重要影响。家庭较之学校和社会对青年人格社会化的影响有着双重性的特点。因为,一方面家庭属于社会,家庭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映;另一方面家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也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可以给个体人格染上独特的气质,也有可能产生反文化的作用,影响青年汇入社会的洪流。据调查,因家庭的不利因素而导致青少年病态人格的占总样本的57%。具体而言,家庭中的阻力性因素主要包括:
1.家教方法不当。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也有其特有的规律,违反了它,即便家教主体的愿望是良好的,家教对象也不可能形成家教主体所期望的人格品质。目前,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使孩子形成任性的恶习,对己不克制、对人不尊重;家长过分重视智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忽视良好个性的塑造;期望值过高,过于频繁的唠叨督促,使孩子产生厌烦、逆反和神经过敏性焦虑;过度保护使孩子失去自主决策和行事的机会,使孩子胆怯、娇弱、高分低能、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严重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其直接后果是厌学、厌世、厌家乃至出走和自杀。
2.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对青年人格社会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家庭成员之间能形成一种温馨和睦的心理气氛,可由于家庭经济、文化背景差异等诸多因素,一部分家庭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冷淡、恶化,青年在家庭中得不到情感的寄托与满足,就很容易在外部不良刺激诱惑之下产生越轨行为。
3.家庭成员不良行为的诱导。家庭对个体人格社会化发生作用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间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老一代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仿。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有严重越轨行为的青年,他们家庭中的成员也有或轻或重的越轨行为。
来自学校的阻力
在没有学校这个专门化的社会化机构存在以前,人从自然人演化为社会人的过程是自发的。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场所,学校对青年人格社会化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而深刻的。但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有时不能保持同步,或超前或滞后,因此从学校这个社会化专门机构走出来的青年一代,在人格特征上,就有可能被社会主流文化所排斥。据调查,因学校中不利因素影响,而导致青年人格障碍的占总样本的49%。具体而言,来自学校的阻力性因素有:
1.教师不能为人师表。老师应该是学生道德的引路人,然而少数教师素质低下,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一些老师上班着奇装异服,与学生打牌赌博,用分数与学生拉关系,对家长地位较高的学生庞爱倍至。还有一些老师教育学生无耐心、简单粗暴,学生违犯纪律,不是耐心地说服教育,而是动辄体罚与罚款。这种办法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一但没有严格的监督与约束,有行为问题的青年固有的反主流文化倾向就会暴露出来。
2.教育思想保守落后。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可目前各级各类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挂帅,忽视整体心理结构的塑造。每逢考试,大中小学必定全班或全校公开排名次、列大榜。其结果是直接伤害了名次落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名次在前的学生也不全是激励作用,很容易导致骄傲、轻视他人、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等不良心态的产生。
3.中小学班型过大,学生课业量过重。由于师资、校舍紧张,相当一部分学校班型过大、超负荷运转,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工作量过大,无暇因材施教,更谈不上认真研究学生发展潜能、完善学生的个性了。心理学研究表明,拥挤使人脾气暴躁,增加攻击性行为。一位中学老师说:“我也知道要爱学生,可七八十个学生挤在一起,不用点体罚将捣蛋的学生镇住,还怎么上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是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阻力性因素。由于采用题海战术、大作业量训练,学生没有课外活动和闲暇时间,多数青少年学生身心疲惫,经常出现惴惴不安的焦虑、忧郁情绪。
来自社会方面的阻力
青年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总有属于社会的另一面,必然感受着来自社会的直接影响,逐步实现与社会并轨。这种影响主要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舆论,以及人才标准等多方面因素。一般来讲,青年所生存的时代如果政治昌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事业繁荣、向上流动凭借真才实学,青年人格社会化的程度就会比较顺利和有正向价值,相反则不然。在中国向市场经济全面滚动的社会转型期内,中国青年的人格水平较之计划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当代青年人与以往的青年群体相比更具有自立精神和自强意识。但中国是一个封建时期漫长、文化传统悠久的国家,传统文化在当代仍然顽强地影响着每一位青年人的价值取向,西方文化的源源输入,又使青年人有更多的文化选择机会。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及西方文化中的佳品,对青年人格发展有利的一面不容否认,但其中同样也大量存在与中国现实主流文化不能共存甚至水火不相容的东西。
除了社会文化中的反文化因素对青年人格社会化构成障碍,大众传媒中的有害载体也与主流文化争夺青年,是青年人格社会化的绊脚石。违法犯罪的青年可以说是青年人格社会化的次品和废品。在分析这些青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时,人们常常提及社会中不健康文艺作品的误导。在近年来,严肃的富有教育意义和高尚审美情趣的影视书刊,被一些人斥为不合时宜而遭排挤和冷遇;相反,渲染色情、凶杀、盗窃等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文艺作品却日渐火爆。人们形象地称目前的书刊内容主要表现“三术”,即房中术、算命术和发财术。这不仅对青年有暗示和教唆作用,也会使青年审美趣味低下,或产生对社会恐惧和厌恶的反常心态。据调查,由于社会原因导致青少年人格障碍和越轨行为的占总样本的37%。
来自工作环境中的阻力
进入工作单位使青年生活发生质的变化,他们开始从社会输入转向社会输出。从此,青年人的活动才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意义,活动的结果也和他们个人的发展直接相联系。青年总是怀着玫瑰色的梦踏入工作岗位的,然而工作环境并不是他们憧憬的伊甸园,当精心编织的花环被狂风吹散以后,一部分青年人就会从心理上产生极其严重的适应不良,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导致严重的人格障碍或行为问题。来自工作环境中的阻力性因素,主要表现为工作场所缺乏一种良好的机制,以保证青年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他们渴望发展的心态不能在工作环境里得以满足。这占被调查总数的19%。
来自同辈群体的阻力
想法一致、爱好一致、年龄相近、需求相同,常常使青年集合在一起,形成同辈群体,其对成员的影响也往往超过其他人。因为同辈群体是一种具有相当凝聚力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之间模仿与从众现象十分明显。同辈群体有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为青年提供认识社会和发展自我的天地。同时,同辈群体也可能是传播谣言的场所,不正当团伙组织的雏形。一位青年即使没有前科劣迹,一但加入从事不正当活动的非正式群体,也极有可能“染于苍则苍”,在思想与行为上与该群体的其他成员保持一致。据统计,因受同辈群体中阻力性因素影响而产生人格问题与行为问题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