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失业率的原因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失业率论文,德国论文,对策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今年二月份的失业人数达到了战后以来的最高点,官方统计的失业人数达427万人,失业率为11.1%,虽然三月份稍有回落,但接下去并没有持续回落的趋势,从实际效果上说,这一点儿变化根本与事无补。总之,人们不能再粉饰太平了,许多人甚至宣称德国正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现在,虽然人们对高失业的产生原因、究竟谁应该对此承担责任、到底应该和能够采取哪些措施还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整个德国从政府首脑直到普通国民无一例外都不再怀疑的了——现在是到了应该采取措施的时候了。
欧盟大环境影响消极
在过去的一年里,欧盟的经济增长显著放慢,年终时甚至有几个成员国的经济达到完全停滞的境地。欧盟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仅为2.5%,低于当年年初预计的3%。新的、大规模的失业已不是德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欧洲问题。几年来欧盟的平均失业率一直处于10%—12%之间,现在德国也接近了这一水平。法国和意大利超过11%,比利时、爱尔兰和瑞典为13%,芬兰和西班牙更高达17%和22%。只有英格兰、荷兰、奥地利以及葡萄牙等少数几个欧盟国家低于10%。两德统一所带来的欧盟内部长短期贷款利率的上升严重制约了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同时,世界贸易中来自那些第三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国家以及日本和美国的竞争压力从未象今天这样大过,整个欧盟的企业都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挣扎着。也正是因此,人们甚至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归于“欧盟地区性危机”这一概念之下。鉴于德国经济对欧盟的强烈依赖,这些因素势必对德国经济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政府进退维谷 个人消极观望
众所周知,德国的经济体制是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同自由市场经济以及计划经济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一方面强调经济的公平、自由竞争,同时也重视通过国家、政府行为对经济进行多方面的干预,保证经济和社会的秩序,阻止市场经济内在破坏力的发展,借此实现竞争的充分性,进而达到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的目的。这当中当然包括充分就业这一目标。而一段时间以来却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方面,政府政策力不从心,改革措施迟迟无法出台,对经济的调控极不得力;另一方面,个人消极观望,普遍缺乏对经济景气的信心。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它们是直接导致高失业和经济不景气的重要因素。
首先,同大多数欧洲国家一样,占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3以上的社会福利开支以及预算管理不严和高赤字的累积,使国库预算亏空至少达500亿马克。财政部长魏格尔因此被迫于年初实施财政紧缩计划,这直接导致了政府财政政策的活动空间进一步缩小,对于宏观调控能力也就更显力不从心。同时,为了迎接1998年的联邦议院大选,科尔政府既要尽最大可能解决人们所关注的失业问题,又得照顾广大就业者的要求,至少得同工会取得最低限度的一致,这又势必要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的力度。而以上两方面是相互矛盾、难以同时实现的。因为,经济增长乏力直接导致了税收收入停滞,而且,创纪录的失业本身就已引起福利支出猛涨,两者正反两方面的双重作用,致使本来就已拆东补西、近于枯竭的社会福利库存更加紧张,这也正是政府之所以大幅度削减开支,实施财政紧缩的动因,这又势必波及对福利支出的进一步保证。这种互为因果的客观现状使政府处于两难境地。可能也恰恰由于这一原因,只有那些有希望给投资环境和劳动力市场带来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的措施才能获准通过。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短期行为,对计划和政策可能会引发的长期性消极影响考虑不足。这其中尤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魏格尔的整顿公共财政计划,它其实只不过是把许多开支后移,而缺少根本性的结构改革。
同样,货币政策也无法承担起景气发动机的作用。因为,对投资活动来说具有决定作用的长期利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重又上扬;加之又有马克对美元汇率过高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对货币政策也有很大影响。
政府作用微弱、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界和广大国民情绪低落、信心不足、索求心态过强,它一定程度上致使政府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影响。这同样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尽管经济一直控制在增长线上,但战后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次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如此微小。长期以来,高失业救济、高社会福利、过长的假期助长了许多人的索取心态,缺乏设身处地、克服困境的参与精神。这种心态的作用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还带来了人们对新的现实、技术进步持抵触情绪,害怕风险使进取心受到很大影响;社会福利制度过于慷慨、工资差别太小消磨了工作干劲;人们过分依赖国家,不愿承担责任和发挥个人积极性;这也同样压制了企业家的积极性。在当前的困难情况之下这种心态的消极作用表现尤为突出。
年初生效的减税措施收效甚微。虽然政府出台了降低最低收入税额以及减轻家庭负担的新规定,但购买力的增加却被一些同时产生的新费用,如社会保险费的提高几乎完全抵消了,加之就业人数的大幅度下降,一部分人实际收入大大降低,因而几乎没有对实际个人消费产生积极作用。这与人们事先所希望出现的、对私人需求的强有力的推动,以及借此对经济景气产生持久的支撑相去甚远。而且,在目前国民信心缺乏、情绪低落仍在蔓延的情况下,这些措施更是不仅没有激励国民更多地去消费,相反储蓄的倾向却在不断增加。
马克升值影响巨大
自1995年3月以来,德国马克持续升值(最近对美元的比价有所下降),但根据预测马克相对于其它欧洲货币的升值还将持续下去,它至少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严重影响:
首先,它使得德国企业产品零配件的进口价格大幅度下降,国内订货转而依靠进口,许多国内零配件生产企业因此丧失了订单,造成几十万人的失业。另一方面,使得工资及其附加成本本来就是世界最高的德国企业成本进一步上升,更加削弱了德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对于严重依赖出口的德国经济无疑更是雪上加霜。1989年至1995年6月间,德国的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量中的比例已经从13%下降至10%。它对机械制造、汽车和化工行业等出口和就业大户的影响不可低估,至少也造成了几十万人的裁员。而且,马克的持续升值在客观上给本来就已因成本太高而展开的“国内研究开发,国外生产制造”大讨论的德国经济界提供了现实的佐证。据统计,1990—1995年之间德国在国外的投资达1930亿马克,国内投资却只有330亿马克。同时,即便是这330亿马克,相当比例也不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扩大规模性投资,而是主要针对替代需求——购买先进的,更少的人来操纵的设备方面。
另外,还应注意到马克汇率的发展趋势。欧洲货币联盟尚无时日,欧盟内各国必须单独应付各自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马克往往首当其冲,难以保证不发生大的波动。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它对整个德国经济的消极影响将会更大。
国内投资环境令人却步
从企业环境上看,德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工资成本最高(计件工资成本自1989年以来增加了18%)、工作时间最短(每周35小时)、假期最长(6周带薪休假)和病假最多(5.5%)的国家。而且,德国企业的税收和各种支付负担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高的。工资负担、福利负担和税收等其它支付使得在德国生产的竞争力受到极大削弱。因此,德国的许多企业到国外投资与其说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倒不如说是减少成本、维持生存。另外,和许多国家相比,德国的服务性行业很不发达,争论不休的商店打烊问题也让许多外国投资者迷惑不解、望而生畏。在当前生产率提高进一步减缓的情况下,德国的传统优势却越来越小,在不少方面,许多国家都已迎头赶上,德国的优势不再明显。德国不仅要面临美、日和欧洲的竞争,更有来自亚洲的压力。高失业人口和空余的工作岗位并存暴露了德国传统培训过于单一、刻板的弊病,工人虽然在本职工作上大多训练有素,但却难以应付劳动力市场的激烈变化。
建筑行业首当其冲
建筑业是从业人员相当集中的行业;而且,由于建筑业对生产和消费需求的高转化率,它也对许多生产和服务行业有着直接和明显的影响,左右和反映着就业市场的总体情况。
自1995年以来,西部的建筑业投资就已呈下降趋势,东部的增长也明显减缓。预计目前有2万家建筑企业面临破产的威胁,而此前的1995年已经破产了5500家,失业人数也是以几十万计。两德统一后,东部的建筑业在全德建筑业中就唱起了主角。1991—1995年东部建筑业的投资增长每年均超过20%(以91年价格计),预计1996年的增长将锐减到10%,1997年甚至会下降2%。对于大多数东部德国人来说资本投资和它所带来的税收优惠还是处于次要地位,如果已形成了准备金或进行投资的话,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保证更为可靠的生存条件以及养老保险,因此,私有住宅大多是通过购买,很少有投资自建住宅。由于1996年之后50%的特别税收折旧将降为25%,许多建筑投资商便人为地把已上马项目的完工日期提前到今年(预计有13万套),这更加剧了长期以来东部建筑投资方面的弊病:许多建筑项目的上马和进行缺乏对住宅市场情况以及未来住宅价值的考虑,往往是依据过时的市场需求情况。这也削弱了1997年、1998年及以后的建筑业的增长势头。另一方面,在高税率下,一定条件下没有自有资本仍可获得住宅,这种可能性使得购买者对住宅价格的合理性认识不清,大部分住宅一直是、并且以后也将是以过于昂贵的价格售出。几年来,与东部新建住宅的爆炸性增加相对应的需求的增长却严重滞后,西部投资者积压了大量资金,预计最晚在1997年中,节省税金幻想的破灭加上新建住宅的大量闲置——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去年八月份实施的向比较租金制过渡所带来的租金压力,会迫使来自西部的投资者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
许多人把建筑业所呈现出的低迷景象完全归结为漫长、寒冷的冬季这一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这未免流于片面。诚然,季节性因素不能忽视,但它只不过是使行业结构上所长期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地暴露出来而已。
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分析
波恩执政联盟议会党团日前批准了节约一揽子计划,虽然从计划到付诸实施还有一定的距离和困难,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但至少让人们看到了解决的具体措施和希望及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该计划包括:
1.进行税收改革,彻底简化税收制度,以促进企业和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1)团结附加税将于1997年1月1日从目前的7.5%降为6.5%,1998年起再降为5.5%,执政联盟还将在税收改革的范围内决定它的进一步降低情况。
(2)1996年的年度税法中已规定的措施,如取消工商资本税、降低工商收益税等,还将移入1997年年度税法并一并加以修正。
(3)遗产税的改革将依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而定;农业和林业企业的资产还将另外予以优惠,将取消企业资产的财产税;为避免过高的征收费用,私人财产税将和遗产税汇总在一起。现行的财产税将于1997年1月1日废止。
(4)1999年将进行新的税收改革。
(5)联邦要求各州制订具体的措施,尽最大努力限制滥用税收优惠和偷漏逃税的可能性。
2.改革劳动法,保证已有的就业岗位和促进新岗位的创造。
(1)改革解雇保护法生效的界限值(指企业雇员人数),把它从5人提高到10人。众所周知,大多数的就业岗位是通过革新成果——尤其是在新行业中——应用于实践创造的,而这主要是由小企业和那些独立开业者完成的。因此说,大多数新的就业岗位是雇员介于1—20之间的小企业创造的。长期以来,因为许多小企业惧怕高额的解雇补偿而不愿超过这一“5人”界限,从而使解雇保护法很大程度上成了“阻止雇佣法”。通过这项改革,将会对小企业的雇佣产生很大的促进,使之在解决就业和加快经济增长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生病等情况下的继续支付工资将采用为期一个月的等候期限,并且,继续支付工资的额度限定在工资的80%,作为选择,雇员可以要求折抵相应的休假天数(每生病5天可作休假1天),公职人员、士兵等也将采用相应的规定;决定休假工资的额度将不考虑加班。
(3)对以经营状况为理由的解雇的社会选择可能性进行严格的审核、限制。
3.在本年度内将对劳动促进法进行改革,加大就业促进的力度,改革促进的方式和策略。
(1)到2000年新联邦州的就业促进措施的支出总额将调整到西部的水平。
(2)转变就业促进的功能:从恢复能力转向创造能力。
(3)对联邦劳动局的实物成本予以抵偿,“严格”回收待收债款,向德国补偿银行出售贷款债权,借此解决劳动局的资金问题,加强联邦劳动局进行劳动促进的实力。
(4)1997年将终止对解雇赔偿费的特别促进;对季节性就业者收取介绍费。
(5)对于60岁以下的雇员,规定期限的雇佣合同的最高期限统一延长为24个月;60岁以上的雇员取消最高期限规定;在两年的最高期限内以后将允许进行三次延期。
4.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削减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增加政府财政活动余地,同时促进雇员的从业积极性。
(1)对医疗保险进行改革,借此有望使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节约75亿马克,费率降低0.4个百分点;1996年底不能再有费率的上升;通过今年7月1日实施护理保险的第二步将使医疗保险费用下降24亿马克,这将在三年内实现。
(2)扩大医疗保险中个人自己承担的比例,包括:药品的加付金额各提高1马克;取消为眼镜架支付的健康保险;病假津贴削减10%等。
(3)住院疗养的一般疗养时间从4周降为3周以内,两次疗养之间的间隔将从3年延长为4年;每1星期疗养将折算为2天休假,对于老联邦州来说,每疗养一天将在养老和医疗保险中加付25马克(原来为12马克),新联邦州的加付额为20马克(原来为9马克),通过这一办法的实施,明年的疗养支出可望下降18亿马克。
(4)对于因为有其它收入而未予全额支付失业救济金的情况,由联邦负责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将作相应的减少。
(5)改革外国人退休金法,对外国人退休金予以特殊限制。
5.改善投资的基础条件,促进投资。这包括:
(1)改善风险投资市场的环境,对于这一点在投资和就业岗位“行动纲领”中就已给出了具体建议,除此之外,现在还在雇员范围内加强动员以及改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渠道。
(2)通过多项措施改善允许给予中小企业的折旧优惠,促进新投资最初几年的自有资本形成,这些措施包括:可保留储备金的期限延长一倍(从2年延长到4年):储备金的最高限额翻番(从30万马克提高到60万马克);放弃收取利润附加费,如果原来计划的投资未予实施的话。执政联盟想通过这些措施特别对投资风险加以降低。
另外下述各种努力也可能对就业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它们是:
1.鉴于物价一直十分平稳(预计今明两年消费物价涨幅分别为1.5%),出现通货膨胀危险的可能性极小,联邦银行于4月18日指贴现率降到了战后历史上的最低水平,指导利率和抵押贷款利率各降低了0.5个百分点,分别为下降为2.5%和4.5%。许多国内商业银行都相应地对利率作了降低,一些欧洲的货币发行银行也都马上作出了反应,这将对投资和消费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加大工资差别,降低最低工资限额。降低整体的工资水平,使德国的工资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德国目前的计件工资超过国际水平20%),也使得企业除了集体工资率协议规定的最低工资之外,还有能支付与效率和盈亏有关的津贴和奖惩的余地。这一点现在也已引起政府的重视。
3.加大培训的力度,改正传统培训模式所在的僵化、单调的弊端,尽可能地给员工以整个行业的技能,增强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的适应能力。
4.积极推进欧洲货币联盟,加速货币一体化的进程,通过欧洲的单一货币扩大货币政策的活动空间,增强对美元的抵抗能力,彻底解决马克高汇率所带来种种消极影响。节约计划的实施有望使明年的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今年的3.9%降为近3%,达到或接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
5.扩大对中东欧的出口,增加对亚洲市场介入,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应付投资和生产国际化趋势的挑战。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两个地区已成为德国外贸和投资的新的增长点。
如果上述措施能够最终一一实施,则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增长方面的紧张状况都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但应该看到,这种效果的出现势必因为政策的滞后效应而要有一段等待期。
必须承认,失业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引发因素涵盖社会各方面、影响作用波及社会各角落的系统性问题,因而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力图就劳动力市场高失业率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做简要的分析。我相信,有关德国大规模失业的产生原因以及解决途径对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以及处理现存的大量隐性失业、解决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