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引进历史地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地图论文,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历史地图辅助课文内容。
历史事实总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域、人物的活动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文字不能直接反映为直观的复杂的形象,因此只有借助于历史地图,把叙述的史实落实到图面上,才能使人清楚明白,一目了然。在初中地理课文中,有些内容属于历史地理知识。如果教师单纯用语言加以叙述,即使讲得生动、有趣,但也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形成为表现地域空间的图象,削弱了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中,引入与教学相关的历史地图,图文结合,把文字变成有血有肉的形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到美国的国土组成时,我先出示美国国旗,告诉学生旗左上角为蓝色星区,区内共有50颗星,它们代表美国现在50个州,星区以外13红白相间的条纹,它们代表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再让学生读“美国政区图”,教师特别指出美国的两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位置。这时,学生很想知道:美国的领土是怎样由13块英国殖民地扩张成现在的50个州,两个美国海外州远离美国本土,它们是怎样并入美国版图的?如果老师用语言叙述其领土扩张过程,非常繁琐,而且仍然是模糊不清。因此,我引入了世界历史第一册第23课中的历史地图“美国的领土扩张”,这幅图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美国领土扩张的整个过程,告诉我们美国的领土扩张是通过购买、抢占和吞并等方式实现的,显示了历史地图的优越性,收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以历史地图创设地理问题情境。
“思维从疑问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中的重要特征。一个好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智慧。在地理教学中,经历史地图作铺垫,创设一个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如讲到“黄河”一节中“中国的忧患”时,我用投影片展示了中国历史第三册第7课中的历史地图“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让学生比较该历史地图与现今地图黄河所注入的海洋,学生通过读图发现:“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所绘的黄河流入了黄海,而现今的黄河则流入渤海。这样使学生产生疑问:是不是历史地图画错了。这个富有吸引力问题,点燃了学生好奇之火,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黄土高原的植被由于长期以来战争及人们的滥砍滥伐而遭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流经高原的黄河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由于下游泥沙不断淤积,河床不断提高,只能靠筑提束水,一遇暴雨,极可能决堤,河流改道,在历史上黄河大的改道有26次,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这样不仅激活了课堂,而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通过探求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的规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和环境共存共生、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自然界也是不断发展,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三、借历史地图激发学生读图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思维敏捷,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具有刺激性的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容易引起兴趣。我在地图教学中,配合历史地图,充分发挥历史知识有血有肉、有情节的特点,设计有情有味的读图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如讲到我国的行政区划时,我用投影片展示中国历史第四册第四课地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并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诵读毛泽东的《长征》诗,为课堂创设一种情感氛围。然后要求学生对照我国的行政区划图,说出红军所经过的省区。从学生的读图效果看,学生的兴致很高,强化了对省区位置、名称的记忆。实践证明,历史地图形象、直观地把“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创造出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想象和情感活动,激发了学生读图的兴趣和热情,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让历史地图走进地理课堂,符合时代的要求及考试方式的改革,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让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发挥各学科教学的整体功能。须注意的,我们应该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引入的历史地图,务求实用,切忌喧宾夺主,把地理课变成历史的复习课,唯此方能取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