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民族工作新形势的分析研究与新思路探索--辽宁省城市民族工作调查_汉族人口论文

城市民族工作新形势的分析研究与新思路探索--辽宁省城市民族工作调查_汉族人口论文

分析研究城市民族工作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辽宁省城市民族工作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辽宁省论文,城市论文,工作论文,分析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65X(2002)02-0009-09

辽宁省共有14个城市,其中沈阳、抚顺、本溪等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都在10万人以上。各城市的民族成份,少则有几个,多则有几十个。如沈阳市,就居住着38个少数民族,是我省少数民族成份最全的城市。抚顺、辽阳、锦州、丹东、铁岭、本溪等城市的少数民族成份也都在20个以上。我省城市少数民族状况决定了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少数民族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给城市民族工作带来巨大影响,认真分析研究城市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世纪城市民族工作的发展思路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城市少数民族的特点

现阶段我省城市少数民族具有以下特点:

1.民族数量多,人口比重大。我省世居的少数民族有满、蒙、朝、回、锡伯族等。其中以满族为最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打破了城乡分离,地域界限,开放了人口流动,各地、各民族间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全方位地进行着物质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因而,城市少数民族成份越来越多。例如,铁岭市,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铁岭仅16个少数民族,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就增加到28个少数民族,第四次人口普查又增加到30个,与第二次人口普查相比,多了哈尼族、仫佬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不仅在构成上有新的变化,而且少数民族人口也有了迅速增加,1982年全省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为287.9万人,到1990年增长为618.6万人,增长了114.9%。分析我省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增多,93年以来我省已经有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聚居县撤县建市,增加76万少数民族城市人口。另外伴随着经济开放的新兴城市的发展,这些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上升的比例更大一些,如盘锦市上升了2.22个百分点。二是对少数民族生育政策的放宽,也是少数民族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三是改革开放后外省来我省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四是国家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使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后的子女,一般情况下都随少数民族一方定民族成份。

2.居住大分散,小集中。辽宁省是多民族杂居城市,但由于社会、历史及风俗文化等原因,几个少数民族又分别形成了各自的聚居区,在聚居区内本民族人口相对比较集中。因而在辽宁省全面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共产生了沈阳市西塔朝鲜族聚居区等九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此外城市是大中型企业集中的地方,城市少数民族在这些企业工作的比较多,如抚顺市矿务局是国家特大型煤炭企业,现有职工17万余人,有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等13个少数民族职工6483人,占职工总数的3.8%。葫芦岛市的锦西炼油厂也是个少数民族集中的国家大型企业。

3.亲和、包容、开放性强。各个民族群体走入城市,构成一座城市统一的经济整体。共同的经济生活,必然使各个民族之间交往日益增多,相互学习的机会与日俱增,不同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亲相融的生活现实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多民族文化环境中工作生活的少数民族,除了接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外,又接触并受影响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着。由于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又由于城市少数民族的文化层次和素质相对来说高些,因而民族心理中的盲目排他或盲目吸收的现象就相对少些,包容力相对强些,吸收他民族文化精华并结合本民族文化特点,发扬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就相对好些。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上的互补性、互溶性充分体现出来。某些少数民族兼通他民族语言的现象也较多,“双语”的能力较强,这为民族间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提供了方便。随着城市经济生活联系的日益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会更加广泛,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风俗习惯、审美价值、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互渗现实。

4.联系面广。城市少数民族来自一定的民族地区。在此,他们与自己的家乡有广泛联系,也与自己民族的其他地区的成员有联系。即使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长大的少数民族成员,因父、祖辈的关系,因民族感情、民族意识等纽带关系,加上一些工作关系,大多数都与自己民族地区或其他民族地区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某些少数民族因为是跨界民族或该民族所信仰宗教与国外宗教的关系,因而与国外有密切联系,包括亲戚关系。比如我省的朝鲜族就属于跨界民族,大多数在南北朝鲜有亲戚,而且与分布在俄罗斯、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约300万朝鲜族有着亲密关系;少数民族中的穆斯林与国际上的穆斯林联系也非常密切。

5.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特征和宗教信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城市各民族兄弟般地相处,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的因素越来越多。少数民族为适应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城市生活环境,他们不断地改革不适应的因素,汲取汉族先进的文明。但是,他们仍然不同程度的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

6.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城市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他们中的知识分子和代表人物,对内对外联系广、信息灵、影响大,力求在各方面都跻于各民族大家庭之林。他们参政议政意识强烈,对国家法律赋予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和各项权利等方面的问题十分关注,也十分敏感。

鉴于上述情况,城市民族工作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

城市民族情况决定了我省城市民族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我省城市少数民族有参政议政的意识,决定了我省城市民族工作有从重视经济文化发展要求逐步过渡到加强政治平等要求的趋势。当前我省的民族问题主要是少数民族群众要求迫切发展经济和文化,城市民族地区也不例外。但是,在城市,由于其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高于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人员平均素质高于民族居聚区,所以,在民族发展上走在了前列,在民族问题上也有先导的作用。因此,城市少民族不仅要求迅速发展本民族经济文化,而且重视本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平等地位和权利,比如在少数民族干部分配比例、职务高低、分布是否合理等方面都有要求,这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环境下,必须及早注意和及时圆满解决的问题。

2.少数民族联系面广的特点决定了城市民族工作是我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联系的重要纽带。改革开放过程中,我省少数民族充分利用族缘关系,率先走出国门,招商引资。朝鲜族是我国跨界民族之一,我省绝大多数朝鲜族都与韩国有亲缘关系。语言相通,风俗相近,具有同韩国进行经济往来的条件。九十年代中韩正常关系以后,朝鲜族纷纷到韩国走亲访友。通过走亲访友,加强了韩国人民和工商企业界对辽宁省的联系及了解。许多韩国工商人士不断到辽宁省来考察,建设投资。据不完全统计,仅丹东朝鲜族协会直接促成引进资金达1000万美元以上,建立中韩合资和独资企业5家。沈阳市西塔朝鲜族聚居区内建立20多家韩国独资或合资合作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保守估计在4-5亿元人民币。另外,少数民族还为我省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民族文化环境,相近的风俗习惯、共同的宗教信仰,吸引大量韩国、东欧、阿拉伯国家人员来我省经商、观光旅游。据统计,我省14个城市的清真寺都接待过国外穆斯林人员。在一些外贸经济发展的大城市里,接待人次逐年增加,并且有许多高层人士。

3.城市民族工作是我省城市多元化文化的基本构成。多元文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趋势。通过民族工作部门的扶持、挖掘整理,独具特色、丰富多采的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日益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发展经济的增长点。例如,抚顺市政府举办的“满族风情节”,沈阳市推出的“皇家礼仪大游行”等等,都是通过民族文化活动来发展本城市经济。

4.城市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决定了城市民族问题大量地发生在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面,因而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面。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问题,历业是民族问题上敏感的三因素。城市少数民族特别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特点明显,在一些地区人口又占多数,因而民族纠纷、矛盾大量地发生在这些问题上。从我省各市发生的民族纠纷、民族矛盾情况来看,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关的占相当比例。如我省今年以来先后发生民族纠纷事件10起,其中由于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所致。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重要方面,各民族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也有保持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保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违反民族政策导致的民族纠纷5起。近几年由于一些宣传报导和文艺作品引起城市的民族纠纷、民族矛盾等。基本上都是侮辱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各城市在这一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各城市充分利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通过组织座谈会、郊游、慰问、联宜会、家属及基层走访、电视点歌,在电视和报刊上播放、刊登有关文章等多种形式,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政府的关心送到千家万户。同时,各城市从尊重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出发,支持和帮助城市少数民族建立宗教活动场所,修建清真食品加工厂(点),完善清真餐饮管理制度,修建回民公墓,方便少数民族的生活和宗教需求。通过这些措施,增强了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凝聚力,鼓舞了各族干部联系群众创造美好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贡献的干劲,为各民族团结、开拓进取、共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城市少数民族“广、少、散、多”的特点决定了我省城市民族工作必须从群众性公益事业入手,解决城市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困难。城市少数民族因产业工人、各类干部、各类经商人员比例比较高,生活水平一般都比较好,但是城市少数民族“广、少、散、多”的特点,又使城市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大众设施建设有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困难。具体来说,一是各城市根据《辽宁省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规定》整顿清真餐饮市场,基本上解决了清真餐饮行业存在的“清真不真”、“真而不清”的问题。二是投资清真屠宰厂,确保肉食的清真,让市民吃上放心肉。比如,辽阳市2000年投资300万元,修建了清真定点屠宰厂,不仅满足了辽阳市穆斯林群众吃放心肉的需求,而且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周边县市清真牛羊肉的供应问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尊重穆斯林群众的丧葬习俗,修建穆斯林殡葬馆,划定回民公墓。四是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办好民族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民族班,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如沈阳市教委为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在编制紧缺的情况下,成立了民族教育处,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也相应配备了民族教育专职督导员。在人才培养上,针对沈阳市民族地区人才缺乏的现状,94年在沈阳大学农业分校开办民族大专班。94、95两年共招生120人,为民族乡培养了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去年以来,经多方努力,市财政列50万元为民族教育专项经费。经一年运作,已有12个民族学校受益。沈阳市民委还在全市少数民族中,实行了希望助学工程,以资助学费,解决学习用品等方式,帮助家庭困难的品学兼优的高中生考取高等院校,使他们早日成才,为祖国建设贡献才华。

6.组织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是城市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好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这是党中央的要求,也贯彻执行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的实际行动,我省把搞好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为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方针政策的一项重大务任来抓,作为搞好城市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在实行对口支援工作方面,我省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中央的部署和安排进行支援青海建设的工作。二是组织本省一批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开展对贫困乡、村的对口帮扶工作,这些工作都达到很好的效果。

7.民族工作基层性加深,社区、企业中的民族工作量日益扩展、加大。

①以城市厂矿企业为龙头,发挥企业优势,带动各城市民族工作的发展。辽宁省是大中型企业较多的省份,在如何发挥大中型企业作用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方面我省做了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省的大中型企业大都与民族地区结成了对口支援的对了,即使少数民族职工很少的企业,也认识到对民族地区的支援意味着互惠。因此,各城市都十分重视企业民族工作,地方与企业互相合作、互通情况,加强地企的民族信息交流,为共同搞好城市民族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政治上关心少数民族职工,在工作上支持少数民族职工在生活上关心少数民族职工,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各民族职工同心同德,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氛围,而且企业通过对城市民族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民族公益事业的支持帮助,为城市民族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起到了模范作用,从民族工作本身和社会影响方面促进了城市民族工作。以国家型企业锦西炼油化工总厂为例,厂党委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在做好厂内民族工作的同时,在帮助省内外民族地区发展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并与民族乡联办企业、选派科技乡(镇)长、建希望小学、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厂出资组建毽球队,参加省和全国比赛取得了好成绩,在全国第三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上,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少数民族人员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在城市民族工作中往往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对这些单位的民族工作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具体指导,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一环。

②社区建设是城市社会改革和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场改革中如何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已经成为城市社区建设中心的重要问题。城市里聚居的少数民族如何实行自治?各城市按照国家社会改革的要求进行了新型社区建设,为城市聚居少数民族建立自治组织,提供了区域条件和政策依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生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日益减少对政府的行政隶属和依赖关系,开始走向市场,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也趋于弱化,在这种情况下,民族矛盾与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诸如下岗再就业、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外来人口管理等等。新型社区建立后,政府部分权力下放,强化社区自治功能,使社区有了兴办经济实体的政策和条件。如沈阳市的东寺社区兴办了多家零售与饮食餐点,年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加民社区建立了20几个就业网点,既解决了下岗职工就业问题又给社区带来了收入。综上所述,通过新型社区建设,为开展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地域条件、政策依据、组织基础,进而将发展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到城市民族工作的中心内容,并成为探索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模式。

8.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增长趋势,如何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一个新问题。随着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在群众思想中的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发挥本民族擅长经营的传统,迅速加入到商品流通、餐饮服务等行业中,并显露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近年来,他们已不再囿于本乡本土,而把经营扩展到本地或外地的城镇中,形成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上升的趋势。近几年来我省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以维吾尔族、藏族、彝族、瑶族等民族最多,他们主要来自西藏、新疆、四川、云南等地,到我省主要是经商卖烤羊肉串、葡萄干、茶叶、药材等商品。这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虽然不是城市居民,但是他们在我省各城市中经商、打工、为我省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他们擅长的经商、贩运和民族风味餐饮服务,丰富了我省各城市居民的生活,已成为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进入我省各城市后,需要食、行、住以及进行宗教活动的配套服务。因此,一方面他们需要城市人民政府在就业、劳保、计划生育、子女入学、宗教活动等方面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城市人民政府也应该对这部分人进行有效的管理,引导和鼓励他们为我省各城市服务。

三、城市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省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省稳定、发展大局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城市民族工作的健康发展。

1.根据我们调查了解,各城市党委、政府对民族工作比较重视,但口头上讲得多,实际行动比较少。对一些关系到城市少数民族切身利益的事情,关心不够,解决不力,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实际需要。

2.城市民族工作任务繁重,人员、机构设置不合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对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稳定社会,发展经济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中,民族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无形中加大和加重了民族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民族宗教无小事”已形成共识,但从目前我省各城市情况看,机构设在其他单位,没有专职人员,在只有一人兼管民族、宗教工作同时还负责其他工作,往往是民族、宗教工作应接不暇,直接影响到城市民族工作开展。

3.民族教育还需进一步重视。目前,我省民族学校因校舍不足,设施落后,经费紧张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丹东市朝鲜族中学为例,学校由于学生暴满,无法再容纳不断增加的学生,高中部因缺教室连续二年停办理科班,把理科学生送沈阳朝一中借读,此外还缺实验室、仪器室、电教室等8个专用教室。这种现状与普及义务教育的教学设施要求相差甚远,与世纪之交的形势很不相称,应引起足够重视。

4.依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还需加大力度。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我党的一贯政策,这项政策对消除民族隔阂和改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起了很大作用。因而赢得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拥护。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业户法制观念淡薄,没有按照《辽宁省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规定》要求办理营业执照,悬挂清真标牌进行营业,甚至有个别汉族业户也生产经营清真食品,使清真不清的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了民族团结。

5.城市少数民族干部问题。城市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小、职位低、分布不合理,这是全省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概况,而且在城市中显得更为明显。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小,不符合民族干部比例与人口比例相一致的要求;少数民族干部职务低,没有真正起到领导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仅是一种陪衬;少数民族干部分配不合理,大多分布在统战、政协、民族宗教部门,而且多虚职,关系少数民族发展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关键部门大多没有少数民族干部,即使有,也没有高职位,没有什么权力,许多涉及少数民族的重要工作得不到这些关键部门的支持,城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快速发展。

6.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参与经济的方式简单、手段不硬,难以形成规模。民族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城市民族工作也离不开经济问题。现阶段,城市少数民族已实现了政治上的平等,但现在城市存在的民族方面的主要问题,就是经济发展问题,以及基于经济发展之上的民族文化、教育、科技等事业发展的问题。因此,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是民族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但是,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主管部门,民族工作部门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没有发言权,没有资金权力,仅有的建议也得不到经济强大部门的理解和重视,使得民族工作部门无法在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适应民族工作的实际需要。

7.进城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一方面保持浓厚的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最直接、最频繁地与当地文化接触相撞。另一方面,他们不仅与同一城市的同民族和本民族地区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与其他城市的本民族成员也有广泛的联系,他们之间互相传递的不仅仅限于经济信息,还互相传递着包括民族关系在内的各种信息。所以,他们不仅处在引发城市民族关系问题的最活跃、最敏感的位置上,而且问题发生后所波及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刻的。但是对他们的管理因其流动性大,居住分散等而存在许多困难而且在方法、手段上也是一个难题。以丹东市为例,丹东市每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约在10000人次左右,这些外地少数民族到丹东时,有的能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合法经商,有的却是违法经营卖假药,给当地社会治安造成一定影响。如经商藏民与丹东市民的冲突事件;新疆维吾尔族到禁止经商的七经街上卖葡萄干与城管人员冲突等,今后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些人员的管理。

此外,在一些宣传报道和文艺作品中,歪曲、丑化少数民族形象,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时得不到尊重和理解,一些侵害少数民族权益的行为时有所见;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少数民族下岗职工等问题不断增多;城市建设中轻视民族特点,忽视民族特殊需要的问题时有发生,等等。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针对城市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都必须有新的提高。

四、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各项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继续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健全民族工作机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列入工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选派思想好、作风正、素质高、能力强、懂业务、特别是具有经济管理业务知识,能密切联系各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干部充实到民族工作部门。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县、城区、社区、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等都应该设立民族工作机构或配备专职民族工作管理干部,架好党同各民族群众之间的桥梁。

第二,大力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工作,城市党政领导机关应把这项工作纳入宣传教育总体规划之中,对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深入持久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大专院校应举办有关专题报告会;各类中等学校、小学校应相应地开设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课程。在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形成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的氛围。

第三,加强民族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是国家为了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适应城市少数需要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制定的,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原则的重要,性为使我省各城市民族工作能健康发展,维护我省的政治稳定,各城市要结合实际情况,参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制定出本市的具体实施细则,并认真贯彻落实。去年我省出台了《辽宁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规定》。这一规定在法制范围内,涵盖了我省城市民族工作的全部内容,是我省城市民族工作的基本法规。今后要抓好宣传工作,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从而更好地知法守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执法的监督检查工作,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下一阶段国家民委还将加强三项立法工作:一是有关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及其权益保障;二是对处理影响民族关系问题工作的规范。三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我们要根据国家这三项立法规划,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做好我省的立法规划。建立城市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使城市民族工作切实走上法治的轨道。

第四,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我省各城市应当将适应当地少数民族发展需要的经济、文化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继续采取优惠政策和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城市各方面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帮助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民族乡、村发展经济。特别是要抓好贫困民族乡、村的扶贫工作。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教学设备,抓好义务教育、各种职业教育和成年教育。城市招生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少数民族考生,招生时给予适当照顾。城市人民政府对民族医药、民族体育、民族文化设施的发展要予以重视。城市各级部门、各级单位,要诚心诚意关心少数民族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把他们的冷暖饥饱挂在心上,了解他们的意愿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使各民族干部、职工之间心心相印,感情相通。

第五,积极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中心环节。对少数民族干部要大力培养,充分信任,广泛提拔,大胆使用。在市场经济、各级政府机构改革,况聘上岗、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内改革脱困、减员、增效一系列改革中,在各行各业引进竞争机制中,如何保证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应当引起上级部门重视。一方面要考虑民族干部的特殊性,既要把竞争机制和民族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又要在政策上不搞“一刀切”;另一方面在鼓励民族干部大胆参与竞争同时,又要对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采取一些保护政策,为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要给少数民族干部提供深造、培训、挂职锻炼的机会,通过培训和锻炼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六,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各城市应当保障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清真饮食和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供应网点,并在投资、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具有特殊丧葬习俗的少数民族妥善安排墓地。对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事件,要及时妥善处理;对蓄意挑战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要予以打击。要保障少数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活动场所。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禁止任何人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第七,支持少数民族联谊会的正常活动。少数民族联谊会是各少数民族同胞自愿自发参加的群众组织,它的宗旨是以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为原则,加强各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联系,增进了解,沟通感情,联络友谊,以民族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文教、艺术、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据我们调查了解,各城市少数民族联谊会都为振兴辽宁作出了贡献。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挥联谊会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为我省的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八,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要坚持管理与保障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肯定他们的经济活动对活跃城市生产、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积极意义,为他们的正当活动提供帮助,又要对他们加强管理,并依法对极少数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打击。对蓄意挑起事端,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在城市中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严厉打击。为防止当地市民与流动少数民族冲突,一是进一步加强民族知识教育,提高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重要性认识。二是当地政府在保障外来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他们遵守当地政府法律、法规教育和管理,使他们守法经营。三是希望流动少数民族所在地政府对外出经商的少数民族加强遵守当地工商、城管、卫生、治安等方面法律、法规教育,与当地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共同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

第九,民族工作部门要搞好自身建设。民族工作部门是政府主管民族事务的职能部门,民族问题是敏感的问题,民族工作干部的素质高低,工作做得好坏,都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声誉,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否正确地、顺利地贯彻执行,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各项事业的成败。因此,民族工作干部要不断地认真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民族观。增强大局意识、民族意识、服务意识,加强廉政建设,端正机关作风,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去,团结各民族群众,同心同德,努力推动我省城市的民族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大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各城市要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挥城市民族工作的窗口作用、辐射作用、桥梁作用、联谊作用和示范作用,开创城市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标签:;  ;  ;  ;  ;  ;  ;  ;  ;  

城市民族工作新形势的分析研究与新思路探索--辽宁省城市民族工作调查_汉族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