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_伦理道德论文

德育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_伦理道德论文

伦理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重要内容论文,伦理论文,学校德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最近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纲要》还强调,“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实施《纲要》,开展道德教育,应该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是需要我们积极开发的“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近代出现的新儒家们曾努力对其进行开掘,企图用来挽救那个时代的道德危机,重树民族自信。我们应该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要求,继续探索实践,发掘传统伦理道德中表现我们民族优秀品格和民族凝聚力的精华,并以此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纲要》中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只要我们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着眼于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意义,立足于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就一定能重现它的价值和活力,以满足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丰富我们的德育内容和手段,并使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更新和发展。

一、伦理道德教育内容的开掘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抓住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个体的自身道德完善来重点开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要求,赋予这些道德规范以新的内涵,使其具有新的生命力。如:

追求人格完善。传统伦理道德中关于个人修养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占据突出地位的是强调做人首先要有人格追求。一是把道德完善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说这是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一些报纸向大学生发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此漠视自身内在的修养,将来又怎能成大器呢?二是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成是人生各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尊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无一不反映出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格的重视和追求。其实人之可贵,就贵在有信念、有理想、有追求,这在任何时代都一样。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注重人格追求的观念将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为人们所肯定。学校道德教育中应不断强化这种道德意识的灌输并创造实践条件增强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感受。

崇尚诚信待人。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负有责任的伦理规范。古人把诚信看作区分人兽的重要标准,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们今天讲诚信,是提倡做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取信于人,给人以应有的信任。随着现代生活中各种交流的日益频繁,“诚信”这一道德规范既是人际关系中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人无信不立”,有谁愿意同一个“无信”之人交往呢?在国际关系准则中,守信是基本的原则之一。但在当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信用危机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只有利害关系,为牟取私利可以不择手段。假话、空话、套话屡禁不绝,假冒伪劣商品触目皆是,其结果是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降低了国民的道德素质,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是有人怀疑今年全国语文高考时,学生做“诚信”这篇文章的态度是否“诚信”吗?正因为如此,我们要重视用以诚待人、以信立身来教育青少年学生。

提倡生活勤俭。勤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一道德观念被有些人认为似乎已经“过时”。“俭”何以能养“德”?以“俭”养何“德”?在当前提倡合理消费以刺激生产发展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强调节俭有何现实意义?我们说,“俭”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它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今天没有必要再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但在修身养性过程中,适当节制物欲,可以纯洁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远志向,有助于人对自身价值、人生理想的追求,诚如诸葛亮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节俭”习惯的养成中,人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意志也得到了锻炼。“俭以美德”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对帮助青少年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其教育意义不言自明。

强调孝敬长辈。剔除愚孝这类封建意识,孝敬作为调整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同父母之间的家庭伦理规范,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有助于家庭和睦及社会秩序的稳定。俗话说“你养他小,他养你老”,这是家庭生活上的一种互惠互助,也体现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其次,懂得孝敬也是培养一个人人道意识的起点。做人要懂得感恩,我们民族历来提倡知恩图报,因为“知恩”是一种善良的道德观念,“图报”则体现一种人生的责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发扬光大我们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道德传统,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推及“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培养自己仁爱的宽广胸怀。在学校德育中倡导孝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庭美德,帮助学生克服自私恶习,增强人际相融性,这也是学校开展“团结友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

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是丰富而庞杂的,精华与糟粕交织,各种层次的道德观念并存,需要我们细加甄别,合理开掘,以配合“五爱”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伦理道德教育中应注意五个“结合”

1.同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实施的有关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包含着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集体活动及社会公共场所等各方面行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精华。而学校实施行为规范教育,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学校对于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到做人的高度来认识、同个人的修身养性紧密结合做得不够,结果出现如下弊端:

一是有些学生只知道行为规范的具体条款而不了解这些条款的具体道德内涵。这同行为规范教育中简单化、表面化的做法有关。新生入学,人手一册“守则”,接下来的教育便是逐条宣读并要求学生牢记,而且重点一般都放在“不得”、“不准”部分,以为学生了解了“守则”的具体要求,就会用它来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其实实施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在于不断提高学生内心自我道德完善的需要。一个人的道德意识越完善,对自己行为的道德意义就理解得越深刻,就会自觉地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教师对学生提出守纪要求以及对违纪现象批评甚至惩罚,这样做很难培养学生自觉的守纪意识。

二是知行脱节。学生要记住“守则”内容是不难的,问题在于他们是否重视,是否愿意躬身实践,而这正是当前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迫于环境的压力,在校期间能在不同程度上按“守则”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但目的主要在于赢得教师和校方一个较好的操行评定,造成行为规范教育的表面效果。另一方面,当学生处在缺乏外部压力的环境中时,本身的种种不良习惯便充分暴露出来,显示出道德约束力的薄弱。如一些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表现为校内与校外不一样,教师在与不在不一样,显示出双重人格,这些都引起了社会对德育实效的呼吁,也是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反思的地方。

所以,我们要看到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如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律己宽人、健身自强等道德观念,都渗透在学生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中,需要我们在教育时反复加以阐述,在督促学生遵守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内心的道德需求。而且由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植根于人们的意识深处,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行为规范教育同道德教育结合得好,有利于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沟通,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付诸实践。

2.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应该说,理想中包含着道德理想,信念中也包含着做人的信念。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个大课题。要使其“知”不难,要使其“信”并“行”,那就不容易了。首先,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并随时可能反复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人的终生,不可能在中学阶段就完成,所以它是同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做人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次,理想信念更经常、更直接、更具体地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生活中各种矛盾的态度和选择。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不会以民族大义和社会使命为己任,我们也不能指望一个连自己亲人都不懂得爱的人去爱他的祖国和人民,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人会去躬行实践它吗?所以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我国古代道德教育中强调先做好人,再做贤人,最后做圣人的观点,值得借鉴;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做人的基础道德做起的传统修身经验,应该继承。

3.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军、学农、学工和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接触的事物、接触的方式更能满足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喜欢新鲜的心理需求,重实践、重情感体验的教育方式也更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拿志愿者服务活动来说,学生在打扫公共环境时,对社会公德、“七不规范”会有更现实、更深刻的认识,受到更直接、更具体的道德教育。在为孤老和残疾人服务时,一开始产生的同情心便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意识;帮助弱势群体后产生的满足感,可以成为道德意识的深化;而孤老们乐观的生活态度、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反过来给学生以影响,是道德意识的升华。比如我校一届届学生为盲人丁人龙服务10来年,每届学生都对丁老伯身残志不残的刻苦好学精神留有深刻的印象,在和他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道德感悟的效果是学生在课堂上和书本中所无法得到的。

4.同知识传授相结合

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一部分的伦理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各科教学,特别是文科教学应成为向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语文历来强调“文以载道”,这个“道”,就包含着丰富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逐步使他们了解学校德育要求是有民族文化根基的,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亲和力,培养他们的民族道德情感。比如教《荷花淀》,教师一般都注意引导学生领会小说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实小说中也蕴涵着丰富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来看看水生回家后同妻子的对话。他先问“爹哩?”接着才是“小华哩?”先问老,后问小,问的顺序体现出水生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意识。再比如水生临行前叮咛妻子:千万不能让敌人抓活的,被敌人抓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妻子则“流着眼泪答应了他”。细心的学生看到这里是会有疑问的,而大部分教师在这里往往含糊过去。我以为不妨告诉学生:妇女受辱后寻死固然迂腐,但宁死不受辱应该是一种民族气节。

5.同师德建设相结合

教师的人格影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追求,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每个人都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没有任何一种人是只教育别人而自己不需要接受道德教育的,因为道德教育面向整个社会,面向一切人。而且任何人的信念、品质以及自我调节和干预社会道德生活的能力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也不是一经形成就不再变化的。任何人都需要不断汲取道德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要求。教师尤其需要有较高的自我道德要求,在伦理道德领域先做学生,再做先生。为人师表,是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应该体现的一以贯之的道德要求。但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有些教师缺乏自知之明,把复杂的、高尚的道德教育简单化甚至事务化。一方面无视学生在道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脱离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一味向他们发出种种道德禁令,空洞说教;另一方面,自己的行为却又常常游离于这种说教之外,讲是一套,做又是一套。所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教师自身的道德完善必须走在前面。要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道德体系建设,学校干部道德是核心,教师道德是关键。

标签:;  ;  ;  

德育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_伦理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