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模式分析
罗 卫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
摘 要: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在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公共文化宏观大数据、服务供给方大数据、服务需求方大数据和第三方大数据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内容体系。以大数据技术体系为参照,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过程及其迭代。
关键词: 大数据;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模式构建
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各路资源的聚集推动,技术支持能力的与日俱增,理论与实践领域都对发掘大数据这座“数据金矿”的前景充满了希望。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提升服务效能,补齐服务短板,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自身发展的要求。
圆通和其他的民营快递企业一样使用是加盟制,在加盟制下以管代罚,快递员社会地位较低,公众尊重缺失,从工作环境看环境差,完全是户外工作,强度又高,员工的风险得不到保障,因此有许多的快递派送员都转行去了外卖平台,这是直接导致圆通快递人员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内容框架
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在内容产生上它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文化用户和关联于公共文化的社会信息网络关系密切。笔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主要由宏观大数据、服务供给方大数据、服务需求方大数据和第三方大数据构成。
1.1 公共文化服务宏观大数据
在我国,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总体建设,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形成了大量公共文化服务的宏观信息与数据,如文化法规政策信息、文化发展规划信息、文化宏观统计数据、文化发展的宏观资金数据等,这些信息与数据构成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之一。
1.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大数据
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公共文化服务被定义为“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该定义反映了公共文化服务中两类相互依存的对象及其关系,对象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和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方,供给方通过向需求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活动建立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还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大数据、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方大数据。
1.3 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大数据
精确移取上述提取液1.00 mL于250 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按照文献[20]的方法显色,在488 nm处测定吸光度值,并利用标准曲线计算提取液浓度,利用公式(1)计算多糖得率.
2 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模式构建
2.1 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可行性
(4)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可以被视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一类应用,即建立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对用户需求研判和对自身资源与业务优化的相互匹配。大数据分析可以形成表征用户需求的需求标签,这些标签实质是一组反映诸如用户行为习惯和兴趣的数据。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需求标签的产生是完全依赖大数据分析的。在未应用大数据之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即使了解到用户的某些潜在需求,但由于信息在广度和深度上存在发掘的技术性障碍,无法完整准确描述需求,所以也就不大可能提出针对性的服务供给。
2.2 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过程模型
(2)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存储。采集的数据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和非结构化的数据类型,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占主体且规模日益膨胀;数据还存在批量数据、流式数据、交互数据和图数据多种形式。[5]复杂的数据要通过数据的辨析、抽取、清洗等预处理操作转换为构型便于处理、内容“去噪”的有效数据,所用技术包括Deep Web技术、异构数据集成技术、传感器网络融合技术、Web中实体识别技术等。[6]预处理后的数据可存入轻型数据库,如SQL,NoSQL和NewSQL数据库,以及远超过轻型数据库存储能力的大型分布式存储数据库或者分布式存储集群。
(1)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采集。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从公共文化服务数据仓库、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系统、物联网、政府网站、论坛、微博等平台上进行采集,数据采集方式包括数据库直接采集、网站公开API数据采集、网络爬虫采集和物联网感知采集、视频采集、图像识别采集[4]等方式,对采集的大数据可以根据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内容体系进行归类。
上述大数据反映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的基本数据分布,但由于大数据具有跨界和相通的特性,所以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外的一些第三方大数据也需要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范围,这些第三方大数据主要包括来自身份证系统、社保系统的用户社会信息,用户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论坛、网络社区中涉及与公共文化活动相关的信息,[1]等等。
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从根本上讲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方(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分析和表示之后,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重新梳理、规划、配置,并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业务流程进行精益化改造,从而达到用户所获得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其实际需求的匹配高度一致的过程。大数据的技术体系,一般认为它由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可视化四个主要过程构成。
1) 对刀片刃面进行局部气体渗碳以及淬火和低温回火热处理后能达到使刀片具有沿横截面上的表里硬度差,达到表层硬(硬度≥60HRC)、心部韧(硬度≤35HRC)的目的。
从理论上讲,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提供了数据基础与技术动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通过大数据应用分析文化用户的个性特征后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定制服务。同时,精准供给作为一个在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用以提高供给效率和改善服务效果的创新手段,其提出的精准识别公共服务需求、精益生产公共服务产品和精确提供公共服务内容的系统化思路对于确立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运行逻辑也具有理论借鉴意义。[2]从实践来看,以图书馆借助大数据开展精准服务为例,佛山市盐田区图书馆的智慧系统平台对馆内所有资源进行了有序的分类和标引,在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了读者的阅读历史、爱好后,通过智能手环、移动APP程序等感知到读者,根据读者所处的位置,结合图书馆目前的资源状态、服务内容向读者进行个性化推送服务。[3]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模式正是在这样的理论与实践情境下得以提出。
(3)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数据的去粗取精,进行数据挖掘,将数据中隐含的信息与价值提炼出来,从而发现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7]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多维分析、聚类分析、预测分析、回归分析和关联分析等。可视化是通过图表和图像表现技术对分析所形成的表格形式的文件进行丰富多彩的图形化展示,以利于使用者接受。
所提出的四模交叉谐振器结构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四通带频率传输特性,只需采取合适的方式,将两个四模交叉谐振器级联,就可以实现四频带带通滤波器。不同的谐振器级联方式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能,为了提高滤波器的带外信号抑制能力,常用的方法是引入多个传输零点。传输零点一般是由于多路径信号传输所产生的,基于此原理,本文将两个四模交叉谐振器以伪交指形式对称放置,从而产生了两条不同的信号传输路径。因此,所设计的滤波器具有多个传输零点。
2.3 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过程的迭代
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过程模型描述了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从采集、存储、分析到实现精准供给的整体过程,然而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实现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一项数据来源异构性强、操作流程跨度大、精准供给尚无确切标准的系统工程,它的推进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迭代方法有利于逐步稳妥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有利于在不断取得精准供给实效的情况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深度发展与横向扩张。
迭代是指为了尽可能达到所需目标或结果而进行的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每一次对过程的重复被称为一次“迭代”。对于开发周期长、成本很高的信息化项目,迭代有助保证产品在功能和质量上渐渐逼近用户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过程的迭代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实现精准供给时对用户需求不断细化和精确表达过程的迭代,以及对供给方资源配置与业务优化过程的迭代,这两个过程的迭代最终将用户需求精确表达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资源、业务的优化配置进行匹配,完整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特定事项的精准供给。第二层含义是指整个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过程的迭代,其实质是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系统工程的增量发展。每一项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所取得的实效,都会被视为离预期中的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愿景更近一步,随着持续的迭代开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将在质与量上取得更多的成就。迭代在当前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平台开发中已有所体现,如2016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在“文化上海云”上发起了群众参与公共文化节目采购的投票,让群众直接点单,共有230万人次参与了投票。最终有贴近群众需求的3000场节目被送到了各个社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文化上海云”的建设方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着力于文化资源的精细化服务,让系统识别出每一位用户的偏好,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精准地对接百姓需求。[8]
3 结语
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进行基本分类,可以搭建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宏观内容架构,形成以来源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的数据体系。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模式,其核心在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分析和表示之后,对供给方拥有的资源进行重新规划与利用,并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改造,从而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郭光明.基于社交大数据的用户信用画像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2]张贵群.精准服务: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逻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1(7):81-86.
[3]国内首个智慧图书馆落户盐田 读者享便利[OL].[2018-5-26].http://gd.sina.com.cn/fs/shenghuo/2015-04-21/114030952.html.
[4]邢蓓蓓,杨现民,李勤生.教育大数据的来源与采集技术[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8):14-21.
[5]程学旗,靳小龙,王元卓,郭嘉丰,张铁赢,李国杰.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14,25(09):1889-1908.
[6]杨刚,杨凯.大数据关键处理技术综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6,44(04):694-699.
[7]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经贸,2013(6):16-19.
[8]李婷.百姓的文化需求“云”上精准对接[N].文汇报,2017-06-30(006).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16B266)和湖南省社科评审委项目《智慧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SP17YBZC16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罗卫(1979-),男,湖南双峰人,博士,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
标签:大数据论文; 公共文化服务论文; 精准供给论文; 模式构建论文;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