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教材创新的典范——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典范论文,第三版论文,学科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近日由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构建了历史与 逻辑相结合、以理论演进为主线的结构体例,在翔实而丰富的新内容中,蕴涵着作者提 出的视角独特的新观点,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使这本教材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教材创 新的一个典范。
一、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但 是,如何将它具体运用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却是 人们面临的基本问题。该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示范。作者以马克思主 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国际共运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为依据,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 身发展的辩证法,提出了理论联系实践、世界联系中国、成功联系挫折、现实联系历史 、现在联系未来的五种方法,形成了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核心的方法论体系。这是马克思 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具体体现,生动地展示了150多 年来国际共运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一部国际共运史,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史,就是成功与挫折并存与交织的曲折史,也是从历史走到现实、再从现在通向未来 的发展史。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去研究国际共运,能够客观地反映具体的历史进程与规 律。同时,这些研究方法,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辩证法的反映。理论与实践的 矛盾运动与对立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实践密 切联系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变化,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随之 发展变化,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完 善而丰富的内涵。
所谓理论联系实践,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要在实践中得 到检验、丰富和发展。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世界联系中国,是指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我 们既要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更要立足中国,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力求做到立足中国,了解外国,借鉴世界。成功联系挫折,是指失败与挫折乃取得胜 利与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要辩正地看待成功与失败,要善于从失败与挫折中总结教训 ,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实联系历史,是指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 到当今这个态势,是社会主义历史长期发展合乎规律的产物,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的现 实,就必须认真联系社会主义的历史进行系统考察,搞清哪些历史因素成为现实社会主 义发展的阻碍因素。现在联系未来,则是指一方面现在是未来的起点,科学社会主义的 现在孕育着未来发展的基本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要恪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 为崇高理想、远大目标而奋斗,切不可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目标与理想。虽然 目前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但这只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短暂现象。只要无产阶级及其 政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现实特点,采取正确对策,通往社会主义之路比过去应该 更加通畅;只要现在联系未来,就能开阔视野,豁达胸怀,就更加明了世界社会主义今 后发展的轨迹。总之,要从世界与中国的实际、取得成功与经受挫折的实际、现实与历 史的实际、现在与可预见的未来的实际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二、历史与逻辑相结合、以理论演进为主线的结构体例
任何一门学科的开创都要涉及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科学的理论体 系,成为每门学科的研究者努力解决好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本教 材,将历史发展的顺序与理论演进的逻辑结合起来,同时以理论演进为主线,构建了一 个相对完整且有自身特色的结构体例。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矛盾及其解决办法认识的产物,是对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 社会主义世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以来,社会主义作为 一种学说、运动与制度,经历了近500年的历史,其间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同时,随 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与深化。因此,系统 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在社会主义历史事件的描述上,还 不足以完整地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生动而丰富的内涵,需要在坚持按时间 的顺序进行历史研究的同时,从中归纳并概括出社会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自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相 对独立、各具特色的理论形态。第一次飞跃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 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二次飞跃发端于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 ,以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社会主义在由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中,完成了由理论 到实践的飞跃,形成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第三次历史飞跃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 放中形成的,这一进程方兴未艾。当今社会主义执政党在新的实践中,在有关当代社会 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反映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些基本规 律与特征。虽然各国的理论成果各有特色,提法也不一样,但都是对本国实践的客观反 映,从各自的特色中丰富并完善着正处于形成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种理论形态。 由于当今世界社会主义正处于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从以往僵化、封闭的模式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模式的转换过程中,由于在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新观念还有待实践检验 ,还没有成熟、定型,还需要我们密切重视,冷静观察,跟踪研究,细心比较,不断总 结,加深认识。当然,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以及众多有识之士,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和新模式的新探索,也属于对社会主 义认识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范畴。
该教材着实考虑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三次飞跃这一显著特征,结合历史发展的 前后顺序,以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三次历史性飞跃为主线,来划分章节、展开论述的。 第一章,集中说明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如何实现的,扼要阐述科学 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产 生和发展。第二章,主要叙述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过程,现代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及其是非、利弊和得失。第三章,专门论述科学社会主义 认识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逐步实现的进程以及当代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第 四章,主要内容是环顾世界资本主义在新科技革命推动的全球化进程中的新变化,分别 纵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原苏联东欧地区各国共产党人和众多有识之士 对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目标的新探索。第五章,总揽世界全局,指明当今我们所处 的新时代的新特点和新主题,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面临的两大挑战,揭示世界社会 主义的新战略,综述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调整,展现世界社会主义发 展的新态势及其必然取得巨大发展和最终胜利的新前景。此外,该书还设有导论和终论 两部分。导论部分提纲挈领,简要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科学社 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种形态以及学习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 意义和方法。终论部分则重点论述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教训以 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与光明前景。
三、翔实而丰富的新内容中蕴涵着视角独特的新观点
体例结构的开放性也是这本教材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具体体现于内容的丰富性与广 泛性上。既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先驱的空想社会主义,又有三种理论形态的科学社 会主义,也有全球化时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新发展;既有当今五个执政的共产党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探索,也有非执政的共产党在资本主义世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的新探索;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其它社 会主义流派的介绍;既有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命运的深层理论思考,也有对世界社 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 性认识。比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积极方面与消极因素的客观而全面的分析,有助于我 们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以及她与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继承与批判关系;对 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全面介绍与系统分析,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苏联模式的积极作 用与历史局限性,公正地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种理论形态;对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各 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介绍,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探索,反映了科 学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发展的状况,有助于我们关注并继续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种 理论形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该教材也有比较完整、准确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这个内容添加 进去,进一步充实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在翔实而丰富的新内容中,蕴涵着作者提出的视角独特的新观点。比如,作者认为, 科学社会主义又可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科学,而非社 会主义政治学;与时俱进是科学社会主义持久生命力之所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 发展的科学体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而非通常所说的“高 度集权”,虽然一字之差,但却准确地概括了苏联模式的本质特点;苏联屡次错过改革 的机遇,而这一时刻并非始于赫鲁晓夫,从斯大林执政后期开始,苏联国内就已经存在 改革的要求和条件;等等。当然,该教材在体例上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是 否可以把“终论”改为“结束语”。“终论”虽然是相对于前面的“导论”而言的,但 “终论”的内容是世界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总结,而任何经验教训都是人们在一定历史 条件下的认识,难免有时代的局限性,这与教材的开放性的体例结构似乎存在一定的矛 盾。再比如,在谈到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挑战时,作者可能囿于篇幅的限制 ,只谈到了发达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这两大挑战。这两大挑战实际上是科学社会主 义面临的外部挑战,而实践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也存在来自各国内部的其它方面的挑战。 若能从这些方面作些分析,论述将更全面。当然,这只是作者的管窥之见。瑕不掩瑜。 从总体上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本教材以其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特的结 构体例、创新的理论观点,不愧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中教材创新的一个典范。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