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岩土工程建设越来越多,随着我国岩土工程建设活动力度的不断加大,在对我国的岩土工程进行系统地研究后发现,我国的岩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地质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一些岩土工程在建设中受到地质灾害后不仅会影响施工质量,而且会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防治措施
引言
岩土工程包括深基坑支护设计、公路边坡支护、建筑物基础加固、城市建筑等重要项目,所以岩土工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其他工程的质量。从本质上来说,岩土工程能够有效的针对土层开挖或者加固。而地质灾害的防治则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易发生灾害的地段,更多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本文通过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进行综合的分析并且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
1.1滑坡
滑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山体斜坡或者岩体的边坡受到了地震或者强降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造成整体下滑的现象。不仅对山下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而且还容易堵塞附近的河流湖泊。所以在岩土作业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于这些区域的滑坡预防工作保证岩土工程的施工安全。
1.2崩塌灾害的原因
很多边坡的岩土都会因为各种因素出现裂缝,这些裂缝将山体的边坡分割成多个岩土。而分割后的岩土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较差。在受压或者冲击时,都会与主要的岩土分离,导致滑坡,而崩塌的岩土都会落在山脚下形成岩堆。而造成崩塌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开采、破坏山体的根部、随意的堆土和弃土、强烈的震动等。
1.3泥石流
泥石流也是我国地质灾害中较为常见的情况,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去了非常大的影响和损失。从产生泥石流的原因上来看,这与当期的降水量有很大关系,发生强烈的降雨情况,让山坡以及沟谷中产生非常大力量的固体物质的流动情况,在山谷中的一些泥沙与石块相互混合,形成一种高浓度的颗粒流物质,跟随着水流形成巨大的冲刷力,而产生泥石流灾害的原因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就是对土体的开挖存在不合理情况,开挖中采取技术方式不合理,导致岩土发生损害,让其稳定降低,一旦有其他外力的影响,就无法维持稳定,导致发生泥石流。
1.4人为地质灾害
人为因素导致地质灾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带来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已经超出地质承受损坏的范围之内。比如过度开发矿产资源、道路桥梁的建设开挖,这些行为都会严重损坏地质。例如,土壤腐蚀、地面崩塌和变形、通道积水、瓦斯爆炸等。其中,乱砍乱伐是造成土壤流失、土质松动,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主要原因。而人为因素的爆炸则会造成岩溶崩塌,甚至可能造成连续性的灾害。另外,人为因素造成地质灾害的特点主要有:1)引发的速度过快。在地质发生变化时,岩体会出现松动的情况。而人为因素的影响,加快了自然变化的速度,从而造成岩土松动,引发地质灾害,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涉及的范围广。除了一些重大灾害,一般的灾害都是有局限性的。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危害的范围会越来越大。比如,破坏森林和工程建设开挖等,都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环境破坏,从而引发旱涝灾害。3)灾害的损失。除了自然灾害以外,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损失都是比较严重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情况越来越严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范对策
2.1科学地使用施工技术标准
防治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使用的技术标准包括以下内容:现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在市政工程、工业工程建设时的深基坑、地基与基础等工程防治所涉及到的技术标准规范;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基与基础、土石方等所涉及到的技术标准规范。工作人员只要合理运用以上标准可以极大提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2工程手段
在进行岩土工程施工之前,施工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准确的判断,并且采用切实可行的工程手段来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常见的工程技术手段主要包括节水排水沟、卸载工程、护坡加固工程等。首先必须要充分的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来选择恰当的工程技术手段,并且要保证方案切实可行,从而有效的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如果由于施工区域有切坡影响,可能会发生滑坡灾害可以通过将地表水排出或者前端支挡的方式,来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开展施工之前,必须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地质勘查,根据地质勘察的结果,来判断施工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并且针对性的选择防治措施,从而强化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在地质勘察作业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该区域的水文地质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保证勘察工作顺利进行。此外要根据该地区的水层以及岩石的特性进行判断与分析,更好的确保地质勘查工作有效开展。工程地形勘察主要就是针对不同的地形选择不同的勘查技术,并且由于不同的基准存在差异,也必须要严格选择勘查技术。为了能够将勘查结果提升最高,必须要保证工程测量与地形之间的良好适应性,在工作人员地质勘察作业的过程中,必须要准确根据高层基准点和坐标点进行严格分析。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运用GPS技术,保证在人工无法测量的区域进行快速准确的勘查。在针对勘探作业完成之后,必须要对矿体进行采样工作。首先要制定符合要求的采样标准,必须要针对原有的地质结构进行恰当保护,避免对区域地质环境造成破坏。
2.3生物措施
它主要使用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的方式,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种植植物,提高水土的稳固性。如果出现水流的冲击或者地震,可以有效地削弱灾难的威力,从而预防山体发生滑坡的情况。另外,这种防治措施既经济又实用,可以很好地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的环境。但是,需要建设的时间较长,才能发挥生物措施的作用。所以,对于泥石流区域,应当根据实际的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灾害的防治,以此降低灾害的发生率。
2.4避让措施
工作人员使用这个措施的具体方式包括两项内容,首先是雨天避让方式,工作人员在施工中如果发现有变形的斜坡,可以使用雨天避让的方式,可以进行安全转移;其次,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搬迁避让方式,具体的实施过程是,施工工人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出现了巨大的地质灾害,可以通过搬迁避让方式解决问题,减少地质灾害。
2.5紧急治理方案
在针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突发的紧急情况,必须要针对灾害的破坏程度进行紧急治理方案的制定。从而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结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工程的地质情况,提前预测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情况,再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其中的风险,从而避开灾害。至于地质灾害的工程施工,需要制定对应的防治工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防治工程一旦质量不过关,就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施工工序,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此,必须要不断地提高我国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从而保证防治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太凤.探究岩土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7(36):240-241.
[2]宋睿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22):68-70.
[3]廖何森,崔茂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对策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7(05):223-224.
论文作者:黄霞,王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6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岩土工程论文; 灾害论文; 岩土论文; 工程论文; 泥石流论文; 地质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