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是传统文化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人文情感的凝聚。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文言文的学习能够滋养学生的心田,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传统美德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本文就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做简要探讨,提出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同时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传承;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51(2019)01-0068-02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载体,是高中学生了解语文和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在高中语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弘扬和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以及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定位不准确
在现如今的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中,较多教师还没有正确理解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教学,一些教师在文言文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讲解文章中字词的意义,一些教师在熏陶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文言文教学。比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教师在读了一遍文章之后便让学生开始字词翻译,学生一整节课都在做词汇语法的认识与记忆学习。并且较多教师会通过小组提问、试卷考察、同桌互问、教师抽查等方式来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等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教学模式将文言文的教学重点视为字词翻译,使得文言文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不符合高中课标的精神。高中语文教师没有正确定位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使得文言文教学的真正内涵不能传达给学生。
语文学科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密切融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丰富自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我的文化底蕴,认准教学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添加传统文化因素,从而使得文言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学密不可分。因为高中文言文涉及到较多朝代,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也应该体现出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处境,感受文言文中的民族精神,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1]。
(二)教师对传统文化意蕴的认识存在不足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忽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调查发现,较多高中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意蕴的认识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一些教师对文言文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对课本上的文言文文章也只是做字面上的解释,而对于文言文中体现的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重视度不高。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放宽视野,拓宽教学领域,发现教学资源。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讲解《鸿门宴》时可以让学生适当了解一些座次礼仪的知识,在讲解《寡人之于国也》时可以讲讲历史上农业、税收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引入一些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变得积极活跃。
(三)考试制度影响教学效果
因为受到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往往被忽视,直接导致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欠佳。
绝大部分的教师、学生、家长过于看重分数使得教育部门的语文课程改革形同虚设,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中,仍然有大部分的教师只是注重一词多义、通假字、实词虚词、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高考考点知识,学生一股脑投入到对这些考点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文化价值。这样的教学模式实为不妥。只有当文言文教学脱离了高考制度的束缚,才能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化的教学,才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言文学习中传承文化精神。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以及文化传承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文化氛围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反应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上更新教学方式,活用教学手段,营造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教学《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以这样的课前导入语引导学生融入传统文化氛围之中:“在历史上,名胜古迹从来不缺文人墨客的溢美之词,诗人崔颢在黄鹤楼前产生了乡思,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前抒发忧国情怀,少年时的王勃在滕王阁前的题词让众人称赞不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滕王阁序》,去感受滕王阁的壮丽之景[2]。”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课前导入语,将学生带入到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习文言文,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品德修养,强化对优秀历史文化的认识。
又如在《鸿门宴》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扮演刘邦、项羽、张良、项伯等重要角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穿着传统服饰,按照古代礼仪入座,对文章情节进行表演。在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比如对刘邦、项羽性格特征的讨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充分的调动,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了解古代礼仪,累积传统文化知识。
(二)深入了解文章
在我国历史,随着朝代的更替,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要想充分了解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讲解。
例如在教学《兰亭集序》这一课程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王羲之在兰亭与文人墨客集会时,为什么会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叹[3]?这要的问题离不开对作者所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王羲之所处的东晋年代社会黑暗,他一腔热血却壮志难酬,最终只好辞官退隐。在社会黑暗无比的环境下,往往有较多怀才不遇的人才选择归隐,隐士文化也因此而生。王羲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感受到了美好时光的短暂与生命的脆弱不堪,在《兰亭集序》中充分体现出了他的人生观和人格魅力。
(三)挖掘文化气息
虽然文言文时代与现代生活相差甚远,但高中语文教师切不可断章取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现代化的眼光去解读文言文,挖掘文言文中的历史文化气息。
再以《兰亭集序》为例,文章开篇有“修竹”一词,学生若是将这词理解为竹子高且长实为不妥,教师可以在讲解这个词语时引入“梅兰竹菊”的文化意义,便会让学生在读《兰亭集序》的一开始便体会到王羲之的清新淡薄之气,认识到兰亭乃是雅趣之处。王羲之用一个“修”字描绘竹子,是借助竹子的内涵表达了自己的洁身自好、淡漠名利。
(四)探寻古为今用
毛主席认为,我们学习古人的作品就要学习有生命的东西。这样的观点也时常体现在现代作家的作品中。因此,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不仅仅要继承和批判思想内容,还要积极学习文言文中富有生命的事物。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故事、语言被后人概括成为了现在的熟语或者成语。例如人们常常用来表现极其愤怒的“怒发冲冠”一词便来自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用来形容学生超越老师的“青出于蓝”来自于《劝学》;“肝脑涂地”来自于《苏轼传》,形容人的孤独寂寞;“乌鸟之情”来自于《陈情表》,形容人的孝心。这些词语都来自于文言文,在今日还在被广泛使用。
靠近这些文言文作品,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先贤们的气息,优秀的作品富有生命力,及时历经千年,仍然经久不衰被后人传承。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富有生命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学会古为今用,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文章富有文采,情趣十足。
结束语:
解惑、传道、授业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教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学,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传承,才能真正达成现代化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为民族感到骄傲,我们民族文化才能一直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时雨薇. 高中文言文教学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喀什大学,2018.
[2]杨宝峰.浅析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J].新课程(下),2017(07):124.
[3]左延慧.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1):80-84.
论文作者:朱法前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文言文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教师论文; 高中论文; 文化论文; 王羲之论文; 文言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