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娟[1]2000年在《节理岩体的代表单元集合体的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工程中通常应用经验类比法估计岩体的力学参数,原因在于岩体结构的复杂性使代表岩体的特征单元体很大,一般无法直接取样测试。但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则可以克服这种困难。 本文明确提出了节理岩体“代表单元集合体”的概念和模型,通过对节理岩体的“代表单元集合体”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节理岩体的代表单元集合体分别在加载和卸载条件下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建立了节理岩体的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提出了预测节理岩体宏观等效弹性参数(柔度矩阵[C])和抗剪强度参数(c、φ)的计算机模拟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中。 卸荷与加载一样均可导致岩体的破坏失稳,本文初步探讨了卸荷作用对节理岩体强度特性的影响,并采用了各向异性非线性卸荷岩体力学方法对工程边坡的开挖卸荷变形进行了研究。
张志刚[2]2007年在《节理岩体强度确定方法及其各向异性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理岩体强度对岩体工程的设计、稳定性评价及数值计算等方面均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它的准确确定又是岩体工程研究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从经验总结、理论推导、现场试验、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等多个角度均有过详细研究,但是应用现有的各种计算方法对复杂节理岩体的强度确定结果仍不太理想,目前还难以达到对工程岩体强度的准确把握。本论文首先在总结国内外各种经验确定节理岩体强度方法的基础上,改进了基于岩体分类的经验强度确定方法,并提出对完整标准岩石试件强度进行“尺寸效应”与“节理化”折减确定不同尺度工程岩体强度的方法(二次强度折减法),且应用具有原位试验的岩体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分析。其次,在对工程岩体结构特征详细分析后,引入优势节理组、节理平均间距与节理等效连通率三个参数,建立了理想岩体结构的地质模型。通过对完整岩石及含节理试件的室内试验结果分别进行相应的三维PFC(颗粒流的细观离散元)数值拟合试验,获得了岩石与节理数值预测试验的细观参数,并应用相对大尺寸的节理试进行了验证试验,从而利用细观参数建立的“数值模拟试验机”,实现了对黄山隧道与金川边坡两个典型工程岩体强度参数的确定。另外,本文应用一种全新的基于细观参数的数值试验方法,研究了宏观节理岩体强度的各向异性特征,针对含不同分离度的单一节理、单组节理、两组节理及三组节理的岩石试件分有限定围压与无限定围压两种情形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不仅发现以往节理岩体强度各向异性在理论或经验认识上的一些不足,而且还得出许多其它有价值的结论。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1)节理条数及组数的增加会导致岩体强度降低,并且强度降低值不是一个恒定值,而是随节理倾角而改变的,表现为各向异性特征;同时,节理岩体的强度并不能应用单节理或单组节理按简单叠加原理取最小值的方法进行确定;(2)除了节理的几何分布外,节理岩体强度的各向异性特征还主要取决于限定围压(应力环境)和节理分离度(贯通及断续状况);(3)与单轴压缩作用下单一或单组的贯通节理岩体相比,断续节理岩体的最不利倾角有所降低,表现出类似于有限定围压作用时贯通的单一或单组节理岩体的各向异性特征。
刘广[3]2016年在《岩土孔隙尺度水力耦合特性细观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大规模资源开采、水利工程施工、二氧化碳的地下封存及高放射物的地质处置,都涉及到地下水和深部岩体的相互作用。深部地层中的岩土体在地下水变化时,孔隙水和裂隙水的渗透过程直接影响地层中的应力分布。在外部扰动荷载作用下,饱和岩土体易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将对岩土工程的安全与稳定造成极大的隐患。水力耦合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中的重要课题,然而,仅从单一的宏观尺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工程实践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需求。本文从细观孔隙尺度上研究了颗粒形状的表征方法,定义了形状参数并详细阐述了形状参数-球度,及其与岩石的宏观力学特性的关系。针对颗粒离散元中的粘结接触模型,提出了考虑胶结厚度的孔隙度算法。改进了颗粒流程序中的流体耦合算法并进行了流体注入诱导的裂纹扩展研究。然后提出了颗粒-流体耦合的计算模型,解决了颗粒流程序中现有流体算法所面临的问。并采用该算法模拟了饱和土的三轴排水和不排水剪切试验。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定义了描述颗粒形状的形状参数-球度,球度定义为与颗粒等体积的球体表面积和颗粒表面积之间的比值。球度描述了一个颗粒和球体的接近程度,能够反映颗粒之间的咬合作用的强弱。通过生成四种代表颗粒研究了颗粒形状和岩石宏观力学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矿物颗粒的形状影响岩石的启裂强度、损伤强度和峰值强度。具体来说,随着球度增大,特征强度指标均降低。随着颗粒球度的增大,试样的弹模降低,泊松比会增大。颗粒球度降低时,颗粒之间的咬合作用增强,试样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都呈增大趋势。(2)在颗粒流程序中的流体算法-固定网格法的基础上加入力学伺服模块,模拟了三轴渗流耦合试验,研究了全应力应变过程中渗透特性的变化规律。考虑到离散元模拟中孔隙度和真实试样的巨大差异,提出了考虑胶结厚度的孔隙度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反映真实孔隙度。同时,所提算法考虑裂纹扩展过程中接触粘结失效的问题,建立了孔隙度和裂纹数目之间的关系,并利用Kozeny-Carman方程推推导了渗透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新的孔隙度算法得出的全应力应变过程中渗透率变化曲线与其他学者在试验中得出的渗透率曲线一致。(3)对颗粒流程序中的流体耦合算法进行了改进,加入了流体流动对于颗粒的剪切力,并在计算中考虑了流体网络由于颗粒位移造成的网格体积的变化。采用双注水孔试样研究了流体注入诱导的裂纹扩展过程,阐述了注水孔间距对于裂纹生长模式、定向以及裂隙拓扑结构的影响。通过Dijkstra算法预测了两个注水孔之间的流体最短路径。计算结果表明,当注水孔间距较近时,微裂纹相互作用较强,微裂纹数目较多,裂隙网络连通性较差,从两个注水孔启裂的裂纹趋向于直接聚合;当注水孔间距较大时,裂隙网络连通性较好,微裂纹数目较少。裂纹方向基本上与压力力链垂直,在裂纹扩展尖端区域,张力力链较为集中。(4)基于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颗粒-流体耦合离散元计算模型,详细推导了超孔隙水压力的计算方法,阐述了水压力的作用机制。在模型中考虑了应变诱导的孔隙水压力及孔隙体积的变化,并对测量球的大小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计算效率。(5)在颗粒流平台下分三个模块实现了所提出的颗粒-流体耦合模型。通过北京黏质粉土的三轴不排水试验数据校准了颗粒的细观参数。将耦合模型计算得到偏应力曲线和孔隙水压力曲线与试验和常体积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耦合方法得到结果与试验及常体积法均一致。采用校准之后的细观参数,模拟了不同围压下饱和土的排水和不排水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围压的升高,偏应力升高。在不排水条件下,应力比随着围压升高而降低,孔隙水压力随着围压升高而增大。
刘社豪[4]2011年在《节理岩体等效本构关系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基础建设投入的增加,岩体工程的规模、数量以及复杂性也随之增加,需要解决的岩体工程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同时人们通过诸多大型工程实践和对一系列的岩体工程破坏事故的分析,人们逐步认识到节理岩体在岩体工程的安全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节理岩体的力学特性成为岩体力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值计算方法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受节理控制的岩体工程由于其力学特性的复杂性,难以用传统的本构关系进行合理描述,这限制了各种计算方法在岩体工程中的应用。为了进一步认识节理岩体的力学特性,本文讨论了节理岩体的等效本构关系并对某边坡工程的开挖进行了算例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总结了岩体中随机节理面几何参数的分布模型,从节理的间距、迹长等几何特征参数入手进行了讨论分析,以二分法为手段实现了节理网络模拟技术中的样本数目的确定。(2)按照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理论,利用变形等效的方法推导了岩体的等效弹性矩阵。将随机结构面和辅助结构面结合,提出了借助离散元的方法进行节理岩体等效变形参数计算的思路。(3)依据蒙特卡洛法确定节理岩体力学连通率的计算原理,对力学连通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从模拟次数、模型尺寸、投影带宽、平均正应力等几个方面讨论其对力学连通率的影响,为力学连通率的合理计算提供了依据。(4)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的子程序模块,探讨了基于强度参数各向异性的节理岩体等效本构模型的适用性,分析和讨论了目前在岩土工程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遍布节理模型,并用两种不同的本构模型进行了算例分析。(5)分析和讨论了岩土工程中的初始应力场问题和工程开挖问题,并利用本文子程序进行了边坡工程的初始自重应力场模拟以及开挖过程中应力释放的算例分析。
王安明[5]2008年在《层状盐岩变形机理及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盐岩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低渗透性、良好的蠕变行为和损伤自愈合性,使得盐岩构造已被国际上公认为石油、天然气储存和高放射性废物处置的理想场所。我国层状盐岩的基本赋存特点是“盐岩层数多,单层厚度薄,盐岩体中一般含有众多夹层(如泥岩层等)的独有特点”,在这种层状盐岩中实施能源储存与国外成熟的盐岩储存技术相比,将更具复杂性。本论文针对层状盐岩体当前广泛关心的差异变形问题和层状两相复合不均匀介质问题,结合湖北省盐岩层的沉积特点,对层状盐岩力学特性,变形机理,本构模型及储库运营中的长期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层状盐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通过对湖北云应盐矿盐岩层,泥岩夹层开展单三轴压缩实验、单三轴蠕变实验,获得了其相应的力学参数,将湖北云应与江苏金坛等地盐岩单三轴压缩应力应变全过程特征、强度特征和蠕变力学特性对比分析;将湖北云应含硬石膏夹层与江苏金坛含软泥岩夹层成分,分布和蠕变力学特性进行对比;对层状盐岩界面进行微观分析和对界面的作用进行分析。2.层状盐岩因弹性参数不匹配产生的变形问题进行研究:借助于数值试验方法对含泥岩夹层层状盐岩体力学和变形性质进行ABAQUS有限元分析,在考虑盐岩层中含不同厚度夹层和不同力学参数夹层时,研究层状盐岩在单三轴压缩条件下因弹性参数不匹配产生的细观应力和位移场,研究应力集中问题和差异变形机理。3.层状盐岩因蠕变率不匹配产生的变形问题进行研究: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夹层含量层状盐岩在单轴压缩和低围压三轴压缩下蠕变力学响应进行计算,分析在蠕变过程中层状盐岩界面处的应力松弛,应力重分布和应变变化规律,研究层状盐岩中盐岩层和夹层在蠕变过程中相互作用规律和非线性蠕变性质,进而研究不同泥岩夹层含量对层状盐岩蠕变力学特性的影响。4.建立层状盐岩体各向异性非线性蠕变增量型本构模型:运用细观力学分析方法和应变协调原理,通过考虑泥岩夹层弹性性质、盐岩弹性性质及蠕变力学特性和各相相对体积含量推导建立了层状盐岩体各向异性非线性蠕变增量型本构模型,运用有限元增量迭代算法和FORTRAN语言将建立的本构模型编写成子程序嵌入ABAQUS软件中进行二次开发,并对本构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和讨论。5.层状盐岩溶腔长期稳定性分析:运用上述建立的层状盐岩体各向异性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对湖北云应盐矿拟建储油库、储气库进行长期稳定性分析,分析层状盐岩溶腔在在不同运行压力和不同流变年限下储库腔周变形规律和应力分布特征、以及位移分布规律,对层状盐岩溶腔储库的建造和运营提供参考。
吴剑[6]2007年在《滑带剪切过程的离散元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带土的物质组成通常存在极大的不均匀性,并且在滑坡启动和滑动过程中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变化,在高速滑动过程中还出现明显的液化现象,这些都是连续介质力学不能很好概括或解释的。以散粒体力学为基础,研究滑带土的颗粒离散性对其宏观力学性能,尤其是宏观动力行为的影响,将促进对滑带土在复杂动力过程中的动力行为的认识,并为相关的试验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滑带土多相动力系统的动力过程目前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两相介质划分建立有连续介质相和离散颗粒相构成的两相流动力体系;二是将所有多相组成表达成离散单元,通过规定单元的不同属性区别出不同物相,建立统一的颗粒流模型,研究各个物相颗粒运动特征和动力过程。而颗粒流模型大部分采用的是颗粒离散元建立动力模型。本文首先根据滑带土颗粒间力的传递特征,建立了滑带土颗粒接触力学模型,并根据滑带土颗粒分布特征构建滑带土的室内试验的离散元数字模型,通过对比数字试验和物理试验的结果,确定模拟滑带土力学行为的合理参数范围。其次在两相流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滑带土分相运动的动力模型,并利用滑带土室内试验的模拟成果建立模拟滑带分相运动的离散元模型,对滑带土剪切过程中的分相运动特性进行了验证。最后对具有非连续分布结构的滑带进行的颗粒流模拟,对在剪切过程中滑带非连续分布结构中的应力分布状态和物质运动特征作出了分析和总结。
陈振华[7]2013年在《沉桩的离散—连续耦合数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桩基础由于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沉降小、稳定性好、适用性强等优点而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现有的沉桩方法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静力压桩机及高频振动锤进行沉桩以减少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振动和空气污染。无论是静压沉桩还是高频振动沉桩,沉桩过程中桩对邻近土体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内容。目前,沉桩机理的数值分析大多采用有限元方法,以小应变连续性假定为基础。然而,土体作为一种非连续散体材料,采用以非连续介质力学为基础的颗粒离散单元法进行分析无疑更有利于揭示沉桩机理。当利用颗粒离散元对大比尺模型进行分析时,由于需生成较多数量的颗粒,因此对计算机计算性能要求较高,计算时间较长,这已成为颗粒离散元的一个瓶颈问题。为此,不少学者们提出并发展了离散-连续耦合分析技术,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各个数值计算方法的优点同时又降低了对计算资源的要求。本文以此为背景,通过利用颗粒离散元软件PFC2D和有限差分软件FLAC之间的内置接口程序实现二维离散和连续耦合分析,并建立起沉桩的连续-离散耦合数值模型,从宏细观两方面研究沉桩机理。本文的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重点阐述了利用高频振动锤进行沉桩的基本原理,并对高频振动沉桩的发展和研究概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还对颗粒离散元在岩土工程中的发展和应用做了概括性总结。在对研究背景和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后,本文简要地介绍了FLAC/PFC2D耦合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就耦合数值模拟中离散-连续交界面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对耦合计算程序的实现和整个耦合计算框架做了介绍。本文利用连续-离散耦合计算方法进行的沉桩数值分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即静压沉桩分析和高频振动沉桩研究。在对沉桩机理的分析中,主要研究沉桩过程中桩端阻力和桩侧摩擦阻力随深度的发展规律,并对包括桩周土体应力、桩周土体颗粒运动、桩周土孔隙率和配位数在内的桩周土体性状进行考察。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均表明沉桩使得桩周附近土体的性状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秦建敏[8]2007年在《基于离散元模拟的岩土力学性能研究及应变局部化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岩土材料广泛见于自然界和工程中,如土壤、砂、混凝土、泥浆、以及合成土工材料等。它们在宏观上都是离散颗粒的组合,单个颗粒的尺寸、形状、物理性质以及颗粒分布决定了整个颗粒体的力学性质。岩土颗粒材料的力学特征为离散性和流动性,用传统的宏观连续介质理论已经不能合理地分析散体过程,上述散、动特征都与传统的均匀、连续等假定冲突,导致理论与实际的偏离。离散单元方法克服了传统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的宏观连续性假设的局限性,可以从细观角度对土的工程力学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颗粒结构细观参数的研究来分析材料的宏观力学行为,进而研究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定量关系。与室内试验比较,离散元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比较简单地生成任意级配、形状、表面性质、多种材料配比的试样,研究各种微观物理参数对整个颗粒体的力学性能的影响,使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优化。本论文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工作:1)针对基于孔隙胞元的离散元方法,提出了以接触价键表征临界状态的理论模型;2)考虑非饱和土中发生作用的三种接触状态,将非饱和土中液桥引起的粒间粘附力加到颗粒间的接触本构中,使所建立的模型能更好地模拟颗粒体的实际状态;3)基于颗粒材料的应变局部化现象,引入正则化机制,讨论了含液多孔介质的材料稳定性和内尺度律预测问题。具体内容如下:通过对干颗粒材料进行双轴加载试验,系统分析了颗粒形状、表面性质、围压、初始孔隙比对颗粒体的宏观、微观力学响应的影响,得到了颗粒体内部接触力的传递规律,以及“涡”状结构的演化过程。验证了本文所用离散元程序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并充分说明了离散元方法在颗粒材料的数值模拟中体现出其它数值方法和实验手段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基于岩土颗粒材料在双轴加载过程中的剪胀性,并针对本文所用的基于孔隙胞元的离散元法,提出了以接触价键为表征参数的微观临界状态模型,得到了接触价键随着塑性剪切应变的变化过程。根据离散元数值试验结果,分析了理论模型中的参数(临界接触价键和达到临界状态时的塑性剪切应变)对颗粒体的细观参数(颗粒形状、表面摩擦性质、颗粒体围压和初始孔隙比)的依赖性。考虑含有固、液、气三相的非饱和土,从土颗粒的微观结构入手,考虑土颗粒之间可能存在的三种接触状态,将由液桥引起的粘性力加到接触本构中。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非饱和土中的液桥引起的粘性力提高了非饱和颗粒体的强度,增强了颗粒体的内部稳定性。非饱和土颗粒体内部孔隙胞元的滑动变形、孔隙胞元内的膨胀性以及颗粒的转动变形都存在局部化现象:小变形时的微带、中等变形时的不连续剪切带以及大变形时的连续剪切带。颗粒体内部还存在与颗粒体平均滑动变形方向相反的负滑动现象,说明在速度梯度场不连续的区域同时存在弹性卸载和塑性流动。基于非饱和土颗粒材料中的应变局部化现象,将梯度塑性模型、率相关模型引入岩土颗粒材料的连续体框架中。当发生应变局部化时,控制微分方程所确定的边值问题将会是病态的,因此引入正则化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详细讨论了与应变局部化相关的材料稳定性问题和K-k平面上实波速区域分布情况,并给出了不同情况下内尺度律的预测方法。最后总结全文,并展望进一步的研究内容和工作。
马乙一[9]2006年在《应力重塑方法在治理边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国家正值大行土木的时候,在工程建设中经常有大开大挖,造成了大量的边坡工程,如何对这些边坡工程进行稳定性分析,并用经济合理的工程措施进行边坡防护和治理一直是困扰科学界和工程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难题,目前工程界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基于极限平衡法的用假设滑动面来计算边坡安全系数的方法,此方法在理论上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因而在工程中经常会出现计算结果和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论文系统介绍了一种新的方法—应力重塑方法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如何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并在经过工程治理后达到所需要的安全级别,论文应用应力重塑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即根据土体应力状态来计算边坡安全系数,在坡面上施加一定的重塑荷载使边坡达到相应的边坡安全级别;并且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边坡在重塑荷载施加前后边坡土体的应力状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充分说明了应力重塑方法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应用此方法与膨胀锚相结合进行边坡治理,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也可以根据重塑荷载的大小和分布形式来设计相应的抗滑桩、挡土墙、锚杆等其它工程措施。采用应力重塑方法来分析并治理边坡是一个全新的方法,完全脱离了极限平衡法的范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中都是可行的和正确合理的,且具有重大的意义。
毛泽宇[10]2008年在《地震作用下松散堆积体崩塌规模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由于地震触发的崩塌灾害分布广,又多以一次性快速滑动方式出现。因此,在震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次生灾害。正如地震灾害一样,人类不可能完全避免地震崩塌灾害,但可以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措施来减轻这种灾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经济发展战略向西部的转移,对地震崩塌灾害预测研究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松散堆积体边坡在地震作用下失稳模式主要体现为崩塌,而松散介质边坡崩塌规模是崩塌灾害的重要指标,也是崩塌灾害中有待研究的科学问题,但国内外对此的研究甚少。本文采用离心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地震烈度作用下松散堆积体崩塌规模;以此为基础,在拟静力法思想框架下,以松散介质边坡为研究对象,根据力的平衡原理,推导出在不同地震烈度作用下临界状态失稳范围的简化公式。以边坡底板为模型,通过离心试验和PFC2D数值模拟(按重力相似准则,高度达20.4m),对此简化公式的正确性进行比较验证,得出该简化公式的适用范围。最后以国道318线川藏公路整治改建工程通麦至105道班段实际工点为例,对此研究方法的应用模式进行说明。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大型离心模型实验,研究了均匀颗粒堆积体和非均匀颗粒堆积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崩塌。(2)运用离散单元法颗粒流程序PFC2D,通过大量内摩擦角φ与摩擦系数μ关系的数值模拟,完成了实测数据内摩擦角φ与PFC2D中摩擦系数μ的对应,达到了实际散粒体工点在PFC2D中能够进行模拟的目的,为下一步在PFC2D中进行地震作用下散粒体颗粒崩塌数值模拟提供必要条件。(3)通过对地震作用下松散堆积体崩塌在PFC2D中的数值模拟,研究松散堆积体边坡的崩塌现象及规律,并将模拟结果与离心模型实验结果比较。(4)在上述离心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崩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拟静力法原理的边坡松散堆积体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崩塌方量估算的简化公式。根据该简化公式,完成了川藏公路通麦至105道班沿线各典型边坡工程在小、中、大震作用下崩塌体积的计算。
参考文献:
[1]. 节理岩体的代表单元集合体的力学特性研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D]. 秦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0
[2]. 节理岩体强度确定方法及其各向异性特征研究[D]. 张志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3]. 岩土孔隙尺度水力耦合特性细观模拟研究[D]. 刘广. 武汉大学. 2016
[4]. 节理岩体等效本构关系研究及工程应用[D]. 刘社豪. 大连理工大学. 2011
[5]. 层状盐岩变形机理及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D]. 王安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8
[6]. 滑带剪切过程的离散元模拟研究[D]. 吴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7
[7]. 沉桩的离散—连续耦合数值分析[D]. 陈振华. 福州大学. 2013
[8]. 基于离散元模拟的岩土力学性能研究及应变局部化理论分析[D]. 秦建敏.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9]. 应力重塑方法在治理边坡中的应用研究[D]. 马乙一. 合肥工业大学. 2006
[10]. 地震作用下松散堆积体崩塌规模研究与应用[D]. 毛泽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标签:地质学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力学论文; 边坡防护论文; 剪切应变论文; 应力状态论文; 应力应变曲线论文; 边坡论文; 数值模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