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牌县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200)
摘要:目的 探讨与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实施PVP治疗的OVCFs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术后发生新发椎体骨折的为12例(20.0%)24个椎体,其中相邻椎体为11个(45.83%)。相邻与非相邻椎体骨折间、有无新发椎体骨折间的患者对比,其体重指数(BMI)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而性别、年龄、PVP手术椎体个数、骨折椎体个数、身高下降、骨水泥注射剂量等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PVP治疗OVCFs患者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为BMI≤18.5kg/m2(低体重指数)。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低体重指数,且与手术本身无关。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新发椎体骨折;危险因素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临床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几率也不断上升,其中常见的类型即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而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临床治疗的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以及保守治疗【2】。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为经皮椎体成形术,其优点在于创伤小、操作简单、疼痛缓解快速以及安全性高等,因而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容易导致邻近椎体发生再骨折现象【3】。因此本文对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实施PVP治疗的OVCFs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35例,女患者25例,年龄为45-88岁,平均年龄为(64.12±3.18)岁。所有患者经皮穿刺均成功完成,且顺利完成骨水泥注射。其中20例为多个手术椎体,占比为33.33%;18例为2个手术椎体,占比为30.0%;22例为单个手术椎体,占比为36.67%。穿刺期间未出现器官损伤以及明显出血症状。60例患者术后均为Ⅰ期愈合,且没有出现不愈合、感染以及出血等情况。患者术后采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常规治疗,且于平卧6-8h后可逐渐下地行走。
1.2方法
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判定:(1)经X线片、骨扫描、MRI扫描结果显示存在新发椎体骨折;术后常规随访存在突发腰背部疼痛或者较前加重缓解困难等,则属于症状性新发椎体压缩骨折。(2)经X线片、骨扫描、MRI扫描结果显示存在新发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随访中不存在腰背部疼痛等,则属于无症状性新发椎体压缩骨折。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研究所得最后数据。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计量资料T值检验。采用计数四表格资料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
2.结果
3.讨论
在临床上,对于骨折疏松症患者而言,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且其主要表现为脊柱后凸畸形、身高变矮等。而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有极少数患者腰背部会出现顽固性疼痛,这既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降低了患者正常运动能力【4】。据有关临床研究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后,容易发生新发椎体骨折症状,且发生率约为8%=52%左右,其中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几率约为41%-69%【5】。本文的研究中,影响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体重指数较,而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身高下降、骨水泥使用量以及骨折椎体个数等则无较大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低体重指数,且与手术本身无关。
参考文献
[1]张鹭,吴军,路锟,谢应飞,胡仕杰.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6:4612-4614.
[2]张义龙,任磊,孙志杰,王雅辉,孙贺. 椎体成形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与骨质疏松及脊柱矢状位序列失衡有关[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35:5263-5269.
[3]余旭辉,林雪琴,周惠尔.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6,20:2404-2406.
[4]叶林强. 辨稳论治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意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5]莫凌. 新鲜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内骨折线形态分型及其临床意义[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论文作者:唐珍岁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0
标签:椎体论文; 新发论文; 患者论文; 骨质疏松论文; 因素论文; 术后论文; 危险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