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主题:编辑文化的三条景观线_服务文化论文

跨世纪主题:编辑文化的三条景观线_服务文化论文

跨世纪的话题:编辑文化三道风景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景线论文,三道论文,跨世纪论文,编辑论文,话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编辑文化三道风景线是跨世纪编辑文化理论的三个学术前沿论题:第一道风景线是跨学科理论研究——为建立编辑学自身学科而汲取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是编辑文化中编辑角色的正位(由客串编辑复归本位编辑);第二道风景线是跨行业理论研究——从新兴的第四产业角度阐述编辑行业中编辑角色的新定位(策划编辑);第三道风景线是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是编辑学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研究的支点,是编辑文化中编辑角色的新塑造(复合编辑)。这三道编辑文化风景线,构成21世纪编辑学理论研究的辉煌景观。同时,在创造编辑文化的过程中,编辑自身也不断地进行着角色转换。

关键词 跨世纪;编辑文化;跨学科理论研究;跨行业理论研究;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研究

世界即将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也是我国人民腾飞于世界的世纪。“19世纪是中华民族饱经耻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的世纪,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奔向辉煌的世纪。”〔1 〕作为奔向新世纪一员的编辑,研究一下编辑文化应当说是分内的事情。编辑文化一词,是编辑学的一个新概念,目前还没有作出科学的界定,甚至还没有人使用过。本文启用,并把它作为一个关键词,目的正在于探索,以期引玉。

笔者认为,编辑学是随着人类有文字记载文化的诞生而诞生的(殷墟甲骨卜辞的分类庋藏可视为编辑学的源头),编辑文化是在人类文化整合、提升过程中编辑自身的投影。就是说,没有不经过编辑而能形成的文化,也没有无人类文化的编辑过程。在这种意义上说,编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折光。同时,随着编辑文化的不断创造,编辑主体也随之不断地被塑造,其自身角色也在不断地得到转换。如果这种理解不错的话,那么,世纪之交的编辑文化出现了令人鼓舞的三道壮丽的风景线,现分述如下。

第一道风景线:跨学科理论研究的编辑文化风景线

第一个景点:跨学科理论的涵义

这里说的“跨学科”,是对编辑学的跨学科研究而言的。就是说,在编辑学研究中,为了更好地建立自身的学科理论体系而去跨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不是相反或交叉。交叉学科是学科两两交融而形成的新学科,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中,本学科脱胎换骨失去本来原貌。而编辑学的跨学科研究是以编辑学本身为主,兼及其他学科,是“一枝不动,百枝不摇”,“固守阵地,不失寸土”。这里可以借用文学领域跨文化研究的含义作印证:“在研究一种文化时,我们能找到某种共性的跨文化的东西。‘跨’这个前缀代表一种比‘多元’更高的层次,它并不意味着为了保存某种东西而去牺牲别的东西。”〔2 〕这就是本节所论跨学科理论研究的基本涵义。

这一景点(论点),在编辑学界可以找到“知音”。1996年,在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研究会成立五周年大会上,中央民族大学李耀宗先生提出的“学者编辑化”的命题〔3〕,就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新见。 “学者编辑化”是说在编辑岗位上,应以编辑学为本专业,从事编辑工作的学者应以编辑学科为本位,只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还不够,还得掌握编辑学专业的知识。这同前几年高校学报界提出的“编辑学者化”的口号并不矛盾:“编辑学者化”是从提高高校学报质量的角度说的,“学者编辑化”是从编辑学的学科建设角度说的,都是在阐述编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的。

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编辑角色的正位(复归)问题。以前,一个编辑工作者,不论经过没经过编辑专业训练,只要是在编辑岗位上,便都可称作编辑,好像编辑没有本专业似的。其实,这是以他所具有的学科专业代替了编辑专业,他的角色其实是一个客串(反串)的编辑角色,这是一个编辑角色的颠倒。当然,对于编辑角色的正位,需要有一个过渡阶段,但是,在世纪之交,这个过渡应当“过渡”完毕,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编辑应当以科班的角色——本位编辑,出现在编辑岗位上(这才能称得起真正意义上的编辑)。

这就是本节跨学科理论研究的真正意义。

第二个景点:跨学科理论研究的取向

编辑学的跨学理论研究取向,决定着这一学科的社会价值和生命力之源。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里的编辑学,遵循什么方向、建立什么样的学科体系,是根本问题。我们的学科取向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辑学。

要达此目的,指导思想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这就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4〕这段话, 既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辑学的研究揭示了客观规律,也为我们的研究指出了基本方针,是编辑学学科走向科学化的生命力之源。其中“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我们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辑学的核心和宗旨。

高校学报是以服务于本校来体现服务于全社会的,因为学校是全社会的一部分,全社会少不了学校,学校也脱离不了全社会。高校学报,是以追求学术真理为己任的,它所刊载的学术论文,以其学术的纯正性、理论的深刻性、信息的全新性、传播的广泛性和时效的速迅性为自己的特长,对于上面说的“两个服务”是能够胜任的。因此,要特别记住上面那段话的“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这是跨世纪话题中最有意义的话语,是最耐心寻味的一个景点。

第二道风景线:跨行业理论研究的编辑文化风景线

第一个景点:跨行业理论研究的实质

跨行业对于高校学报来说,是指编辑业兼及市场业(商业),即固守编辑业,涉足营销业。

任何行业都隶属于一定的产业。为了说清行业,需要阐释产业。关于产业概念,新西兰的费雪于1935年第一次使用它,并作了产业划分,把所有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此后,科林·克拉克还把产业作了界定:第一产业即指农业(包括畜牧业),第二产业即指工业,第三产业即指服务业(主要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金融业)。

现在,对于产业的三种传统划分已经突破,又从第三产业中分化出第四产业:科学研究、教育、信息等行业属于第四产业。王树森主编的《21世纪的主导产业——第四产业》一书,就对第四产业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发。〔5〕按照这种产业划分, 编辑业就顺理成章地由第三产业变为第四产业,高校学报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第四产业。当着属于第四产业的编辑行业介入属于第三产业的市场业(商业)时,就成了跨行业。这就是跨行业理论研究的实质。

进行这样的行业划分是有意义的:这为编辑角色定位找到了依据(既有理论来源也有现实基础)。

第二个景点:跨行业理论研究的意义

当前,知识信息浪潮汹涌澎湃,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不断联网,电子出版物与日俱增。这对于传统编辑出版业是一个撞击,而对生存与发展,核心是一个文化市场问题。

对于精神产品的书刊,究竟能不能进入市场,是当前争鸣的一个焦点。有论者说:“要真正认识到文化事业要生机勃勃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进入市场。没有市场,没有竞争机制,就难以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6〕还有的论者甚至大声疾呼“学术期刊走向市场。”

笔者认为,对文化产品能否进入市场,要有所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于通俗文化产品(如影视作品)可以进入市场,但又不能一任市场的自发导向;对于高雅文化产品(如学术作品)不能进入市场,但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借鉴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律。其要害在于:学术期刊如果进入市场、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那么,前述的“两个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神圣使命就会被市场需要所吞没,一切都会付之东流。这是跨行业理论研究必须保持清醒认识的一点,也是跨行业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即不能跨行)。

不论文化产品能不能进入市场,在当今信息时代,编辑角色都会转型——成为策划编辑。这是由电子高科技发展所决定的。时下,以文字为媒体(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编辑出版物逐渐被一种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据等多媒体信息(以光、磁、硅片为载体)的现代电子出版物所代替。稿件由过去的手写稿逐渐向软盘稿(磁盘稿)过渡,期刊也由印刷型期刊向电子型期刊迈进,《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已经面世。编辑程序中,编辑排版一体化正在付诸实施。这表明,编辑业、印刷业、计算机业的三个领域的联手格局已经来临。编辑为了信息传输的快捷和营销竞争的需要,就得策划选题,策划同作者签约,策划印数、成本、定价预算,策划图书宣传、售后跟踪等等,可谓一身数职,一岗多行,这就由原来的本位编辑转向了策划编辑。这种编辑转型,是跨行业理论研究的又一不容忽视的意义:它可以创造出更多高品位的信息文化(即需要跨行)。

第三道风景线: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研究的编辑文化风景线

第一个景点: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的确立

编辑学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根植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

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源于邓小平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思想。邓小平跨世纪发展战略思想包括诸多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体制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上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国家体制上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以邓小平“三步走”的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来看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的确立。邓小平说:“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7〕这一发展战略思想, 是邓小平对于目前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特点进行科学分析所作出的战略部署。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8 〕邓小平站在世纪的坐标和时代的高度上,对于世界局势所作的这种分析,为我党制定跨世纪的发展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都肯定了邓小平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9〕1992年党的十四大再次肯定了邓小平的战略部署,并提出了近期和长远的三个奋斗目标:“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0〕这就是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的正式确立。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标明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已付诸实施。

当我国进入21世纪完成这一宏伟的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时候,有可能成功地完成社会转型(我国正处在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质的飞跃后的社会变迁。人类社会每一次成功的社会转型,都将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一步。在人类社会数百万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有两种社会转型,“一是古代社会转型,即由漫长的不文明(蒙昧与野蛮)的、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向古代(前资本主义)的文明(农业文明)的阶级社会转型。……二是已经和正在经历的现代社会转型,即由古代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转型,由古代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明的转型,〔11〕在西方,共有两次社会转型。美国教育史学家斯通指出:“西方几千年整个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变革只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第二次发生在我们自己时代。”〔12〕在我国,共有三次社会转型:殷周之际由氏族社会部落政治向宗法社会封建政治转型;周秦之际由贵族封建政治向君主专制制度转型;清末民初由君主专制政治向民主共和政治转型。现在是否可以说,当前我国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是我国历史上第四次社会转型,即由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向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转型;但这种转型,不是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不是制度的更替,而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完善的社会转型。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社会转型,它将推动世界历史向前迈进一大步。处于伟大变革时代的编辑出版界也必将有历史性的巨变。

第二个景点: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研究的前景

处在世纪之交、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阶段的编辑出版界,正面临生机勃发的大好局面。特别是高校学报界更是跃跃欲试,一展他们的才华和风貌。他们紧跟气势恢宏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输入编辑文化的战略色彩;他们追随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在现代编辑学原理研究中把这一理论作为所要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辑学的理论支点;他们响应时代召唤,多出学术精品;他们把学报作为自己进行“两个服务”的崇高岗位,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当下,有的高学报已新辟“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栏目,在世纪之交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他们在跨世纪发展战略理论研究的风景线上,不但做观赏者,还做导游者和景观的开掘者,正在创造着跨世纪璀籼晶莹的编辑文化。

综上所述,第一道风景线创造的是学科文化(编辑学),最具学科之美,可谓风姿卓绝;第二道风景线创造的是信息文化,最多时代音符,因此最为绚丽;第三道风景线创造的是战略文化,最有厚重的历史感,因此风光最为壮阔。学科文化、信息文化和战略文化共同构成21世纪编辑文化的辉煌景观。编辑角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由本位编辑到策划编辑再到复合编辑的现代转换。

本文于1997年5月10日收到。

注释:

〔1〕宋健同志语,转引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第82页。

〔2 〕罗选民:《文学批评与文化——彼德·布鲁克斯教授访谈录》,《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1期,第108页。

〔3〕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第123页。

〔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7页。

〔5〕参阅文魁、 葛海斌:《产业理论和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21世纪的主导产业——第四产业〉评介)》,《新视野》1997 年第2期,第62页。

〔6〕高占祥著:《文化艺术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124页。

〔7〕〔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1、105页。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4页。

〔10〕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10月12日)。

〔11 〕王继宣:《关于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转型的几个问题》, 《河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13页。

〔12〕见刘佛年主编:《回顾与探索——论若干教育理论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标签:;  

跨世纪主题:编辑文化的三条景观线_服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