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价值研究论文_李福荣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 719000

摘要:目的:研究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胆道镜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开腹手术,研究组38例,应用胆道镜手术,比较两种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实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均低于对照组,随访半年残石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应用胆道镜的效果显著,适合应用。

关键词:胆道镜;肝胆管结石;应用价值

肝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患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但若未及时发现治疗,会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取石治疗是促进患者康复的主要方式。本文以我院收治肝胆管结石患者为例,分析胆道镜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5.6±6.4)岁,研究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34-60岁,平均年龄(45.5±6.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学比较结果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取石、引流。研究组在胆道镜下取石,麻醉后建立操作孔和镜孔,切口胆总管,将胆道镜摊入肝内外胆管,探查结石情况,取出结石。若结石过大或肝内胆管狭窄,刻用金属探子扩张、碎石后取石。取石后冲洗胆道,置入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实施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随访术后残石及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根据观察指标统计相关数据,分别使用标准差()和百分率(%)来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统计分析进行T值和X2检验,P值<0.05时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实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随访结果

研究组术后残石2例(5.3%),复发3例(7.9%),对照组术后残石10例(26.3%),复发12例(31.6%),两组比较存在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肝胆管结石就有多发性,发病后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若结石在肝内外胆管未表现出感染和梗阻时,则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若结石在肝内外胆管普遍存在时表现出梗阻和感染候,临床发生腹痛、高热、黄疸三联征。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原因具有复杂性,与胆道细菌感染、胆汁滞留等因素有关,常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因此,该病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手术将结石取出,解除梗阻,引流通畅,防止复发。

常规手术治疗是开腹手术,但切口较大,需要长时间操作,存在盲目性和局限性,无疑增加了残留结石的机率,并且会诱发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微创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常规手术的现状,胆道镜能够深入二级肝内胆管,并且在扩张肝内胆管后,能够深入到三级或以上肝内胆管,在直视下观察肝内胆管的病变情况,从而避开了常规方式的盲目探查,并且对于较大的结石,在胆道镜指引下扩张肝胆管狭窄段后,碎石后取出,减少了残石的残留。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胆道镜取石的患者手术实施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时间均低于常规开腹手术,并且随访半年,残石和复发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开腹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中,应用胆道镜治疗的效果显著,创伤小、出血量少,安全性高,适合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晨,李浩,汪新天. 术中B超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内镜杂志,2014,20(11):1192-1194.

[2]樊献军,谭黄业,张力峰,肖咏梅,孟承果,张军. 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临床军医杂志,2011,39(02):275-277.

[3]缪锦超,刘赞伟,施珊格,蔡世春,黄家荣. 胆道镜在治疗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黑龙江医学,2014,38(03):280-281.

论文作者:李福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  ;  ;  ;  ;  ;  ;  ;  

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价值研究论文_李福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