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代晓丽

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代晓丽

西安思源学院 西安 710038

摘要:《西安宣言》所提到的“视觉和实体要素”指的就是物质要素,其主要包括遗产及周边环境的建筑物、道路、绿化带等。这些物质要素对遗产本体和其周边环境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周边建筑物的风格、形态、色彩是遗产整体环境的具体表现。非物质要素常作为隐性因素影响着遗产的整体环境。它没有直接的表达载体,一般通过物质空间和人的行为活动相作用表现传统文化、社会经济、生活习俗等精神文化内容。除了《西安宣言》提到的人类社会实践和认知活动和社会文化氛围外,国家体制、法律法规、技术水平等社会因素也对遗产整体环境的具体操作产生作用,且随着国家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层面的非物质因素对遗产整体环境的实践推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周边建筑环境;要素系统;规划设计

历史文化环境不仅包含人工改造形成的环境要素还包含自然形成的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又包含气候、地形、生态保护等要素。气候条件要素一般指一个地区的温度、风向、空气污染程度等内容。它直接对遗产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适宜性造成影响,当气候条件恶劣时因采取专业保护手段对遗产及周边建筑进行保护。地形因素主要指遗产周边环境的地形地貌。同时,还包括遗产周边环境所特有的材料,如石料、黄沙、水、木材等。我国秦朝时期修建的万里长城,因山就势而修筑,不仅利用了山地险峻的有利地形还借助于山上取之不尽的石料。使之成为中华文明的历史瑰宝。生态保护要素也是自然环境要素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常被用来抵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且在空间上不与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直接接触,一般处于遗产本体和周边环境外围。虽然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内容,但其一般为人为修建而成,可以看作自然环境要素的综合考虑。人工环境要素主要指人们通过创造性活动塑造的物质环境,其中包含建筑物、构筑物、街道环境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具体细节部分,如建筑的吊顶形式,墙面所使用的色彩和装饰。同时还包括城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这些要素不仅起着突出遗产整体氛围的作用还起着连接遗产环境与城市环境的结构作用。

在历史文化遗产形成参与的因素有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传说、传统仪式、传统技艺等都属于遗产及周边环境的相关非物质要素。历史传说和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最能体现历史文化的内涵,人们通过文字和口头描述将视觉效果转化为物质实体,使人们对历史变迁过程有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历史遗产整体环境的文化底蕴。传统习俗是人在特殊地域上生活的不断延续发展的一种生活习惯,在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经常会有庙会、集市等群众庆祝活动,还有一些正式的祭祀和宗教活动,如清明祭祖、中秋祈福等。这些传统民俗能强烈反应出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要素,应该在遗产整体环境中得到保护和开发。传统技艺大多指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与历史文化遗产和环境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对遗产本体进行保护时还应对在其环境中成长、发展、的传统技艺和其传承人进行保护。除了上面阐述的非物质要素外,社会环境要素同样重要,地方法律法规可以硬性保护遗产及周边环境不遭到破坏。当地方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后,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的保护投入就会相应增加。但因为经济开发所带来的利益巨大,过度开发反而会导致遗产文化内涵较小甚至消失。需要地方政府做好经济效益和遗产保护的权衡工作,做到以开发促进保护。

从规划和建筑界角度上讲,建筑环境形态的外延也是建筑的一种场效应。建筑场效应更具有主观统一性。它主要体现建筑、建筑环境、人三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场的本体即遗产主体,遗产主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是间断的,但主体产生的场是连续的。遗产主体对其场中的客体影响有三个方面,遗产主体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气候在生理方面对人造成物理影响。其次,场的物质形象与人的精神相互作用。最后人通过吸收遗产主体及其环境在的精神层面的刺激,提升认知能力。

传承地域历史文脉是建筑环境规划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作为拥有独特历史文化气息的地域,其历史文脉错综复杂,功能和内容及其丰富。地域中内在要素通过历史文脉相连接,影响地域的生产和发展方式。同时地域文脉拥有记载该地域形成和进化过程中人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功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及其周边建筑场的明显标志就是将历史变迁和生活生产环境变化连续的的展现出来。所以,在对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环境进行规划与设计时必须要承担地域文脉的传承工作。

在规划和与设计中除了承担相应的地域文脉传承时还应承担地区空间肌理的织补责任。遗产本体和周边环境产生年代久远,其中有些环境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独特的历史空间机理。但由于建筑环境的改变和人为破坏,历史空间常出现破损,因为其连接关系纵横阡陌,很难对其进行修补。所以,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的空间环境相对杂乱的地域,进行有效的空间肌理织补和弥合非常重要。

在设计历史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或对周边环境进行新建和改建时,应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适应性和整体环境的协调性。由于文化遗产本体无法改变只能进行必要修饰和完善。导致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环境中独立存在,为了弥补历史环境和城市现代环境的连接断层,在规划和设计时应对整体环境进行考量,确保历史空间边界内外两侧环境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将历史环境氛围缓慢过渡到城市现代环境。边界渗透理论可以很好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有效的对边界渗透进行控制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中的规划与设计时必须参照的指思想。

现如今历史文化资源遗产越来越被重视,我们不禁要关注对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还要对其周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依赖周边环境而生存,由于需要周边环境提供物质和非物质养料,文化资源遗产无法单独存在。只有文化遗产资源与周边环境不断交流、互动才能形成一个健康、有活力的有机体。只有对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及其周边环境的建筑进行合理保护和规划,才能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地方特色文化。

论文作者:代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  ;  ;  ;  ;  ;  ;  ;  

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代晓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