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 四川成都 610072)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与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和对照组分别有70名患者,针对对照组的70名患者实施一般的护理干预举措,而针对研究组的70名患者实施单独的、特殊的护理干预举措。分别采用抑郁自量表和焦虑自量表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在采取护理干预前后30天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测量两个指标,分别是心绞痛发生率和不良情绪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在就接受护理治疗之后都在两种自量表的得分方面都明显降低,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研究组的病人在进行护理干预之后其抑郁自量表和焦虑自量表的得分明显比对照组的低,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进行了护理干预之后,仍然都有心绞痛的状况发生。对照组出现40例,占总人数的57.14%,研究组出现21例,占总人数的30.00%。结果发现,研究组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采取针对性的特殊护理干预的举措,能够减少心绞痛的发生,同时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1-0212-02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1]。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常常能诱发严重的急性心肌梗死[2]。因此,不良的情绪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很多病人对该病缺乏理性和正确的认识,失去了治疗的信心,还有患者出现对医疗护理人员的抵触心理,更不愿意采取住院治疗。笔者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40例,对比一般护理干预与特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与不良情绪的影响,观察效果,得出结论。现作如下报告。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有70名患者,女性有38名,男性有32名,年龄40至76岁,初中及以下学历者25人,高中及以上学历者45人;研究组有70名患者,女性有30名,男性有40名,年龄41至78岁,初中及以下学历者33人,高中及以上学历者37人。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层次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针对对照组的70名患者实施一般的护理干预举措,而针对研究组的70名患者实施单独的、特殊的护理干预举措。医护人员需要与研究组病人逐一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及沟通交流,争取掌握其背景资料,同时专家须针对病人的身体特征和各种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计划。该计划包括了健康教育、保健预防咨询、心理保护、不良情绪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之间的关系等等。具体内容是:首先专业的护理人员需要对病人的家属和本人进行长达20分钟左右的健康指导,采取互动问答的形式进行沟通,医疗人员须认真严肃的解答,培养病人和家属树立对该病正确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同时加强与病人的交流,一旦发现病人出现了负面的情绪,须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纠正,进一步表达对病人的关爱,使病人树立起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的信心,更乐观积极地对待该疾病。最后需要督促病人日常保持各种深呼吸的运动,提高病人自身肺活量,运动时间保持在10分钟左右,并注意自身的放松和娱乐。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分别采用抑郁自量表和焦虑自量表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在采取护理干预前后30天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测量两个指标,分别是心绞痛发生率和不良情绪的发生率。专业的护理人员须对各个量表中的项目进行认真观察和填写。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观测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计量数值之间比较时使用t检验,计数数值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当P值小于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不良情绪改变的情况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后30天的抑郁自量表和焦虑自量表,详见表1。两组病人在就接受护理治疗之后都在两种自量表的得分方面都明显降低,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研究组的病人在进行护理干预之后其抑郁自量表和焦虑自量表的得分明显比对照组的低,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护理干预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情况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进行了护理干预之后,仍然都有心绞痛的状况发生。对照组出现40例,占总人数的57.14%,研究组出现21例,占总人数的30.00%。结果发现,研究组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干预是护士为促进病人康复而采取的各种护理措施,它是以临床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医学知识为基础的,在护理诊断的指导下,按事先预订的干预方法采取的一系列的护理的活动[3]。本次研究中发现,两组病人在就接受护理治疗之后都在两种自量表的得分方面都明显降低,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研究组的病人在进行护理干预之后其抑郁自量表和焦虑自量表的得分明显比对照组的低,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进行了护理干预之后,仍然都有心绞痛的状况发生。对照组出现40例,占总人数的57.14%,研究组出现21例,占总人数的30.00%。结果发现,研究组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采取针对性的特殊护理干预的举措,能够减少心绞痛的发生,同时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降低了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的出现概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楼秋英,冯国和,张邢炜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状态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4,01(8):45-48.
[2]乔田田,陆慰英.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2):1026-1028.
[3]陈亚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2,18(7):1699-1700.
论文作者:张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对照组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病人论文; 心绞痛论文; 发生率论文; 量表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期论文;